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P14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以前有一個修女她聽我講經,她說:你不要再講了,這樣以後我會當比丘尼,我會受不了!(笑)修女來拜訪我,她請我不要再講了,這樣她快受不了了,再多聽幾句她就要當比丘尼了,意思是說基督教的道理比不上(佛教)。沒有辦法(我)天生就是來講話的,要不然做什麼。

  忘了講到哪裏,來,第十七頁,

  【一切生即佛,迦葉品文。貧女力士,如來性品文。須知諸喻,理兼圓別。若言叁障覆佛性,】叁障就是惑、業、苦,因爲我們衆生迷惑、造業、受苦,這叁種都會遮蔽我們的佛性,【破障方顯屬別。若言全性成障,】全部的本性成爲一種障礙,【障即佛性。以不思議德】不可思議的德性【障消者,屬圓。如來藏喻。止觀顯別,今文顯圓。淨名語尚涉通,今須圓解。】

  這一段比較不好念,我慢慢來解釋。

  以不可思議的德性,障礙消的人就屬于圓教的,障消者就是障礙,所以你“以不可思議的德”那裏要點一點,中國的標點符號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障消者,如果障礙消了就屬于圓教,如來藏的比喻,用如來藏的比喻存在。

  止觀是顯別教,止觀是來顯別教的修行法,今文就是現在,現在這個文章是來顯示圓教。

  所以淨名就是經典講的,《維摩诘經》講的要好好的互通,淨名語尚涉通,今須圓解,意思是說《淨名經》說一切衆生皆如,就是說淨名經裏面所講的,你要好好的去體悟它。尚涉通就是要好好的把它貫通。今須圓解就是用不可思議的本性去了解它,圓解就是圓滿的去了解,就是不要偏了。

  【此是圓智。】此是圓智就是圓根器的人,圓智就是不偏空、不偏有,這是很圓滿、圓融的智慧。【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無不明了,沒有一樣不了解的。【雖五無間,】五無間就是講地獄。雖然五無間地獄,【皆解脫相。】爲什麼?當下這一念你悟到你就是解脫。所以人家說修行要很久,我說:不用。修行要很久,我說不用,我說很簡單,放得下和放不下而已,我常常說這個世間誰在主宰?你以爲是國王在主宰嗎?或是認爲總統在主宰?或是認爲誰在主宰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不是國王在主宰,也不是人民在主宰,這個宇宙的主宰者是誰?無常。宇宙的主宰者,無常,國王、國土照樣會變化,星球也會變化,統統會變化的,你不是多能幹,你放不下,你又能如何我問你。所以你要強迫自己放下,你就問自己:你感情放不下,你能如何?直到有一天你死的時候,你放不下,你能如何?我問你。我常常對結過婚的講得很清楚,說:我們的先生如果一個月賺叁、四萬元回來,供我們花用這樣就好了,你管他去做什麼,你放不下又能如何,對不對?他太太就聽師父的話,罷了,罷了,此事當真,問我看是不是這樣子,(笑)這是真的要放下?此事當真,歌仔戲,你看過嗎?她就:放下。她就真的放下,要不然我問你:你要如何?你強迫自己放下。我常常問自己:今天我很有錢,假設說我很有財勢,我長得很英俊、很帥,我叱咤風雲不可一世,你能如何?你能如何?黑道兄弟問的:你能如何?你說:我能再多賺一些錢,娶十個老婆。又能如何?生一百個孩子,又能如何?生一百個孫子,又能如何?你問到最後什麼統統沒有,你不放下,你能如何?笑死人了,你哪一點看不開?!你說修行很難,我說修行很簡單。你不放下,就是沒有辦法;你要放下,一念而已,就是這樣放不下。修行不是真的很困難,那是你強迫自己不願意放下,你強迫自己不願意放下,你強迫自己去執著一件事件,你當然會痛苦,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子?所以說悟就是圓教人、大智慧的人,雖然(是)無間地獄(卻)皆解脫相,他當下就解脫、如如不動,他哪有可能受你影響,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昏迷倒惑,】昏迷顛倒,【其理存焉。】本性這個道理、如如不動的道理、解脫的道理也還存在,所以這個要加一個字:“雖”昏迷倒惑,但其理存焉,這個解脫的道理還是一樣,【斯理灼然。】清清楚楚,【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益就是增加,世間如如不動的常住,空、無常相,世間常住就是永遠的無常,無常當下就是空,所以無常裏面當下就是不生不滅叫做世間常住。有佛出世來說法,也不能增加如如不變的道理,所以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不是真理的創造者,有佛出世,也不能增加世間常住的道理,沒有佛出世你也不能損害這個如如不動的道理。只是佛發現來開示我們,來告訴我們,如果佛沒有開示我們告訴我們就慘了,我們今生今世就白來了,真的是白來的,爲什麼?迷迷糊糊。整天都和她先生過意不去,整天就和孩子過意不去,整天就和同事過意不去,何必要這樣子呢?看到別人的小事就批評人家,自己的錯都不說,我們人真可憐,可憐!你如果能聽六祖大師說一句話,什麼都解脫,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如果真正大修行的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沒有看別人的過錯,二十四個小時都檢討自己而已,所以我們人都看見對方,說:你的眼睛黑一邊。他黑兩邊不自知,他看不到,你的眼睛黑一邊,結果自己黑二邊,反而糟糕。所以說我們人很可憐。說:你的腦袋歪一邊。結果照鏡子我的歪得更嚴重,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說真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自己毀謗別人卻是左就是左右兩邊的左,就是不好的,很不好的,所以冷靜、冷靜,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得之不爲高,】證悟到本性得到不爲高,【失之不爲下。】你現在就是不能顯示出佛性、開采出本體出來,也不會說你很低,何以故?【故言衆生即是佛,理佛也。】這個就是理佛。理體上的佛,大家都知道的。

  再來,

   【初就本覺明佛。此是者,指上大經】就是我們所說的《涅槃經》,【衆生即佛,】藉著種種比喻,【喻諸寶物等。前雖雲即佛,猶未的示覺了之相,】的示就是清楚的標出叫做的(di二聲)示。中文,我們要讀對,這個如果小學的孩子不會讀,就讀成的(de)示,很多字都會讀錯,有的人說:“今天很不好意思來打擾你”,打擾,他就讀成打優;“你永遠看不出我的破綻”,一些中文有時候要會讀破音字。的示就是指標把它標示出來,覺了之相,【名爲本覺。且指叁障,】就是惑、業、苦,【體全是理。】本性當下就是一切的理體,【今示此理,當處照明,】當處,就是你悟到其實沒有離開理,【即是本覺,佛義成也。】佛的道理自然成。雖五無間,皆解脫相底下,【雖五下,】意思是說前面所講的“雖五無間,皆解脫相”這個底下,【是遮情。】遮情,就是要止住衆生之情,讓他了解,不管衆生迷惑、顛倒,還是存在有佛性,【或謂諸有業縛,無明惑暗。那言衆生即是佛耶?】或謂就是有人這樣問,說:有業束縛著,他當然被無明惑暗遮住了,怎麼可以說衆生就是佛呢?【答曰:雖業至無間,而皆當體是叁解脫。】法身、般若、解脫,叁解脫。當體就是叁解脫。【雖見思昏倒,】見思惑令衆生昏倒,就是迷迷糊糊,雖見思昏倒,雖然見、思二惑令衆生昏迷不醒、不覺悟,【而本覺理未始不存。】未始,把筆拿起來,未始就是不曾經不存在,簡單講我們本覺的道理、理性未始不存,不曾經不存在,意思是說永遠都存在。【業惑全是性】業、迷惑,雖然有業、迷惑,但是當下全是本性,【德緣了佛性,】我們的佛性有叁種,我們的佛性是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叁種佛性,叫做緣佛性或者是了因佛性。所以德緣了佛性就是究竟,意思是說雖然有業、有迷惑,但是當體當下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我們的德性當下,緣就是通向究竟的佛性。【豈可更壞理佛。何以故?刀不自傷故。】你拿刀,刀子怎麼自己殺刀子,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刀不自傷故,刀就是刀,放在那裏,刀,你不去弄它,它怎麼會傷害誰,刀放在那個地方,怎麼會傷害誰呢?刀當然不會自傷。【斯理下,是對四事辨理。】四事辨理就是四種事情,把筆畫起來,四事辨理,好,看十七頁中間叁行的黑字體,我叫你們畫你們就畫:有佛不能益,把筆拿起來寫個“A”;無佛不能損,寫個“B”;得之不爲高,寫個“C”;失之不爲下,寫個“D”。這個就是A、B、C、D,這四件事讓你了解道理。

  (四事辨理

  A:有佛不能益

  B:無佛不能損

  C:得之不爲高

  D:失之不爲下)

  

  【妙樂雲:顯露彰灼,】很清楚的了解,【稱謂真秘。真秘之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衆生即佛。此理妙故。有佛教化,】有佛來教化,【不益一毫。】一點也沒有增加,【空過無佛,】如果沒有佛來示現,【不損一毫。】一毫就是一點點。有很多佛來教化,如如不動的道理也是存在,也是沒有增加;如果沒有佛來教化,也是不損一毫,【五即】就是五即佛,我們前面講的是六即,後面的五即【得之何足爲高?理即】就是本體是佛,但是我們還沒得到,理即【失之未始暫下。】雖然失去了,但是還沒有說他比較低。再解釋一遍:五即佛就是除了我們剛才講的理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意思是說五即就是五即佛,這個你要寫,不寫你看不懂的,五即得之何足爲高,五即佛就是按照修行這樣得到了佛、六即佛後面的五即佛得到他也不見得高,理即佛雖然暫時失去,但是也不會顯得比較低,【對此四事,示理佛也。】

  【二 名字即】

  名字即佛。

  前面解釋理即佛,我們講名字即佛。

  【此至究竟,皆修德也。】理即佛是先天性的佛,究竟即佛是後天修來的,【須論損益,及以高下。】損益及高下,損就是有受損,益就是增加,以及高下,【此位是修德之始。】要開始修行,你要先認識名字即佛,你要先認識你是佛你才肯修行,所以此位是修德的開始,【聞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簡。】收就是把它收簡,簡就是別,把它分開來,收簡就是該分的分,該收的根機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