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收,【收則耳曆法音,不問明昧,異全不聞,俱在此位。】收就是如果收哪一些根機呢?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這個收就是包括,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只要你的耳朵聽到人家在說法,說你的本性就是佛,有聽到你就是佛的名字。不問明昧,不論了不了解,明就是了解,昧就是不了解。異全不聞,異就是不同于全部從來沒有聽過說他就是佛,他也可以成佛。俱在此位,此位,把筆拿起來,此位的旁邊寫一個“名字即佛”,就是名字即佛這個位。再講一遍:收則耳曆法音,收就是包含名字即佛,包含的對象是什麼?只要耳根曾經聽過佛法,說他會成佛,不問明昧,無論他了不了解,異全不聞,不同于全部從來沒聽過佛法的人,統統安排在名字即佛這個位子。【簡則未得圓聞,】簡就是所不同的,就是因爲還沒有得到圓滿的聞、不可思議之聞,【齊別內凡,】把筆拿起來,齊就是只等于藏、通、別、圓(中的)別教裏面的內凡位,內凡位是對外凡位講的,外凡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內凡位是煖、頂、忍、世第一位,【尚屬理即。以七方便未解妙名,】因爲七方便還沒有證初果,還沒有進入聖位叫做七方便位。七方便未解妙名,還不了解不可思議之名,【豈知即佛。分二】怎麼會了解即佛,所以還沒有到聖位。把筆拿起來,在你們十八頁的右邊這個空檔要寫七方便位。我現在慢慢跟你解釋七方便位:七方便位底下畫一杠,寫個“凡夫位”,凡位,凡夫位底下畫橫的一杠平行寫個“A外凡位”,“B內凡位”,外凡位叫做理外的凡夫、道理以外的凡夫,內凡位叫做理內的凡夫、屬于道理以內的凡夫,接近聖位叫做內凡位,還是外行的叫做外凡位。
(七方便位
凡夫位
A外凡位(理外凡夫)
五停心觀——多貪衆生,不淨觀
多嗔衆生,慈悲觀
多散衆生,數息觀
多障衆生,念佛觀
愚癡衆生,因緣觀
別相念——四種觀想
觀身不淨、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觀受是苦
總相念——講一同時具足四個
觀身不淨、觀身無我、觀身無常、觀身是苦;
觀法不淨、觀法無我、觀法無常、觀法是苦;
觀心不淨,觀心無我,觀心無常,觀心是苦;
觀受不淨,觀受無我,觀受無常,觀受是苦。
B內凡位:(理內凡夫)
包括四個階段
煖、頂、忍、世第一)
凡夫分外凡和內凡,內凡就是漸漸接近悟的境界;外凡位就是理外的凡夫,分叁個位子,第一叫做修五停心觀,什麼叫做修五停心觀呢?多貪衆生、貪心很重的,佛就教他修不淨觀,這種人就是你們一餐吃叁大碗面的人,或者是吃葷食一次很多的人,你就想:我吃下去再吐出來就很臭了,入喉叁寸就不是好的東西,所以多多修修不淨觀。我們多貪,這個貪有很多,譬如說你好色,你就想: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或者是你喜歡吃,你就想:吃一吃拉出來也是臭的,很奇怪!香香的經過腸子消化出來這麼臭,有的臭的會壓人,靈氣逼人,很奇怪!香香的吃下會這麼臭,如果吃素就比較不會,吃素放屁也不會那麼臭。多貪衆生,不淨觀,修一些不淨觀,這樣我們就不會那麼貪。多嗔,如果我們脾氣不好的,修慈悲觀,就想:衆生都是我前世的父母,我不要對他們這樣子,或者是兄弟姐妹,要修慈悲觀。第叁多散,多散的衆生就是(修)數息觀,就是心很散亂,隨著氣息數一、二、叁。。。慢慢的、慢慢的,呼吸,慢慢的一、二、叁。。。數息觀,叫做多散衆生數息觀。第四種叫做多障衆生念佛觀,障礙很重的,要多多念佛,所以我常常說:在座諸位,如果你們自認爲業障很重,就請一些大悲咒水回去喝一喝,要喝以前你一定會念觀世音菩薩的,所以喝大悲咒水一定會有功德的,因爲你在喝以前一定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們要修持要多念佛。現在大悲咒水來,我都當成在修行,我就很高興,很高興,就是用半個鍾頭來持咒、念佛,用《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安樂妙寶》裏面說:念七遍即滅無量罪,如人不管懂意思、不懂意思,只要聽聞毗盧遮那佛咒七遍,即滅五逆十惡重罪,臨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單單那個咒水念叁百多遍,毗盧遮那佛的咒。再來,五停心觀,最後一個叫做愚癡的衆生,叫做因緣觀,修因緣,愚癡就是執著叫做愚癡,什麼事情都執著,你要修緣生緣滅,因緣觀。
別相念就是單獨修行四種觀想,觀身不淨、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觀受是苦,這個叫做別相念。別相念就是單獨修行,觀察我們的色身不淨叫做觀身不淨;觀法無我,觀一切法無我,茶杯無茶杯相,桌子無桌子相,我們這個色身無色身相,觀法無我;觀心無常,我們的心刹那間、刹那間在變化;觀受是苦,觀這個感受是苦,這個別相念。
總相念剛好同時:觀身不淨、觀身無我、觀身無常、觀身也是苦;觀這個法也是不淨、也是無我、也是無常、也是苦;觀心也是不淨,觀心也是無我,觀心也是無常,觀心也是苦的;觀受也是不淨,觀受也是無我,觀受也是無常,觀受也是苦的。所以別相念叫做個別修行,觀身不淨、觀法無我、觀心無常、觀受是苦;總相念就是講一個同時具足四個,觀身不淨,觀身也是無我,觀身也是無常、觀身也是苦的,叫做總相念。這個叫做理外凡夫。能夠觀到這個還早得很。
談到內凡位,內凡位包括四個階段,叫做煖、頂、忍、世第一,一個一個來解釋。煖就是暖氣,熱氣的暖,身體有暖氣,煖,暖氣,煖就是你在修行,已經修行到有一點點消息了,暖氣,有一點溫度了,表示你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雖然還沒有火,但是已經有什麼?已經有熱度産生了,煖。頂呢?就是最高的,頂就是最高,頂,頂部。忍就是印可,已經要印可了,印證將近接近聖果的地位了。再來就是世第一,世間最高的就是世第一,世間第一個,世第一。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階位。
所以說外凡有叁個: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叁位。這是理外凡夫。理內凡夫呢?有四個階位——煖、頂、忍、世第一。叁加四等于七個階位,叫做七方便。什麼叫七方便?初果羅漢聖位前方便修行叫做七方便。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還沒講課以前我們先修正一下,剛剛有人來告訴我說有請教中山大學中文系的教授,某些地方我們稍微修正一下,現在翻開第十頁,倒數第五行中間:何必雞林乎。雞林,我們上次說表示固定的地方,中山大學的教授說這個是古時候韓國的名字,譬如說我們中國以前叫九州或者是神州,這個雞林就是古時候韓國的名字。因爲我們沒有辦法查到這個典故,雞林,意思是何必回去韓國呢?然後在這一行的底下有一個漕使,他們說是外交官,我上次講說有一個姓漕的地方官,他說這是外交官。當然是中山大學的教授,又是中文系的,可能就可靠性很高,暫時采取他的,謝謝這個在家居士來更正!感謝!
我們現在翻開第十八頁,中間黑字體的,
【初帶喻示名字】
【如斯之理,佛若不說,無能知者。法華雲: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暝。涅槃雲:于無量世,亦不聞有如來出世,大乘經名。若佛出世,方能闡智慧日,識叁寶之光明。開甘露門,知十號之妙味。因說生解,于寶適悅。】
我簡單解釋一下。
如斯之理,就是人人具足有佛性的這種道理,如果沒有佛來開示,如果沒有說,佛若不說,無能知者,沒有一個人能夠了解,我們現在雖然在迷,但是我們當體就是佛。
《法華經》雲,一百八十劫統統沒有佛,世尊沒有來出世,世尊就是佛,空過無有佛,沒有佛出世,世尊沒有來出世。世尊不只是指釋迦牟尼佛,包括一切諸佛都叫做世尊。十方常暗暝,十方世界如果沒有佛出世,沒有佛的大智慧來開示說法,我們依然活在黑暗、沒有智慧裏面。
《涅槃經》雲,于無量世,也不可能有如來出世。大乘經典的名,大乘經典譬如說《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梵網經》、《璎珞經》、《仁王護國經》,這些都是大乘經典的名字。
若佛出世,方能闡;這個闡就是發揚光大。才能夠發揚光大智慧日,智慧日就是比喻本性像智慧的陽光。意思是說如果有佛出世,我們才能夠發揮自己身體具足本性宛如陽光那種光明的智慧,才能夠識、才能夠了解認識叁寶的光明的偉大。
開甘露門,甘露門就是起死回生之鑰。今天我們如果沒有佛法,我們就無法入甘露門,佛法就是甘露。如同儒家所講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如果用在我們佛門更加的恰當,“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你早上聽到道理,到晚上就是結束我們的生命也很值得,直接的講、簡單的講意思是這樣,當然還有比較更深的涵意。開甘露門,知十號之妙味,十號就是佛的十種通號,譬如說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常常拜八十八佛,知道有十號的妙味,這十號都是佛的通號。
因說生解,因爲說法而了解佛法的真理。于寶適悅,于寶就是自家的珍寶,也就是佛性本有的珍寶,于寶適悅,就是非常、非常的高興,原來我就是佛,我也會成佛,雖然現在是凡夫,有一天會解脫會成佛。
再來,
【鈔雲:初段明不聞之失。】沒有聽到佛法就是不會了解,【謂理雖是佛,】道理來講雖然我們本來就是佛,【全體在迷。佛出不聞,經名絕聽,】這個“出”不能當作是“來”,入跟出的意思。佛出不聞,這個應該當作是“因爲”,佛有出世,可是因爲我們沒有辦法聽到、或者是佛根本就沒有來我們沒有辦法聽到,所以說“佛出”這個意思有包括很深的意思,不管佛出或者是沒有出世,就是我們根本沒有聽到佛。經名絕聽,就是連經典的名字從來沒聽過,連聽都沒有聽過。【此指但理之失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