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P14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以前有一个修女她听我讲经,她说:你不要再讲了,这样以后我会当比丘尼,我会受不了!(笑)修女来拜访我,她请我不要再讲了,这样她快受不了了,再多听几句她就要当比丘尼了,意思是说基督教的道理比不上(佛教)。没有办法(我)天生就是来讲话的,要不然做什么。

  忘了讲到哪里,来,第十七页,

  【一切生即佛,迦叶品文。贫女力士,如来性品文。须知诸喻,理兼圆别。若言三障覆佛性,】三障就是惑、业、苦,因为我们众生迷惑、造业、受苦,这三种都会遮蔽我们的佛性,【破障方显属别。若言全性成障,】全部的本性成为一种障碍,【障即佛性。以不思议德】不可思议的德性【障消者,属圆。如来藏喻。止观显别,今文显圆。净名语尚涉通,今须圆解。】

  这一段比较不好念,我慢慢来解释。

  以不可思议的德性,障碍消的人就属于圆教的,障消者就是障碍,所以你“以不可思议的德”那里要点一点,中国的标点符号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障消者,如果障碍消了就属于圆教,如来藏的比喻,用如来藏的比喻存在。

  止观是显别教,止观是来显别教的修行法,今文就是现在,现在这个文章是来显示圆教。

  所以净名就是经典讲的,《维摩诘经》讲的要好好的互通,净名语尚涉通,今须圆解,意思是说《净名经》说一切众生皆如,就是说净名经里面所讲的,你要好好的去体悟它。尚涉通就是要好好的把它贯通。今须圆解就是用不可思议的本性去了解它,圆解就是圆满的去了解,就是不要偏了。

  【此是圆智。】此是圆智就是圆根器的人,圆智就是不偏空、不偏有,这是很圆满、圆融的智慧。【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无不明了,没有一样不了解的。【虽五无间,】五无间就是讲地狱。虽然五无间地狱,【皆解脱相。】为什么?当下这一念你悟到你就是解脱。所以人家说修行要很久,我说:不用。修行要很久,我说不用,我说很简单,放得下和放不下而已,我常常说这个世间谁在主宰?你以为是国王在主宰吗?或是认为总统在主宰?或是认为谁在主宰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不是国王在主宰,也不是人民在主宰,这个宇宙的主宰者是谁?无常。宇宙的主宰者,无常,国王、国土照样会变化,星球也会变化,统统会变化的,你不是多能干,你放不下,你又能如何我问你。所以你要强迫自己放下,你就问自己:你感情放不下,你能如何?直到有一天你死的时候,你放不下,你能如何?我问你。我常常对结过婚的讲得很清楚,说:我们的先生如果一个月赚三、四万元回来,供我们花用这样就好了,你管他去做什么,你放不下又能如何,对不对?他太太就听师父的话,罢了,罢了,此事当真,问我看是不是这样子,(笑)这是真的要放下?此事当真,歌仔戏,你看过吗?她就:放下。她就真的放下,要不然我问你:你要如何?你强迫自己放下。我常常问自己:今天我很有钱,假设说我很有财势,我长得很英俊、很帅,我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你能如何?你能如何?黑道兄弟问的:你能如何?你说:我能再多赚一些钱,娶十个老婆。又能如何?生一百个孩子,又能如何?生一百个孙子,又能如何?你问到最后什么统统没有,你不放下,你能如何?笑死人了,你哪一点看不开?!你说修行很难,我说修行很简单。你不放下,就是没有办法;你要放下,一念而已,就是这样放不下。修行不是真的很困难,那是你强迫自己不愿意放下,你强迫自己不愿意放下,你强迫自己去执着一件事件,你当然会痛苦,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子?所以说悟就是圆教人、大智慧的人,虽然(是)无间地狱(却)皆解脱相,他当下就解脱、如如不动,他哪有可能受你影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昏迷倒惑,】昏迷颠倒,【其理存焉。】本性这个道理、如如不动的道理、解脱的道理也还存在,所以这个要加一个字:“虽”昏迷倒惑,但其理存焉,这个解脱的道理还是一样,【斯理灼然。】清清楚楚,【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益就是增加,世间如如不动的常住,空、无常相,世间常住就是永远的无常,无常当下就是空,所以无常里面当下就是不生不灭叫做世间常住。有佛出世来说法,也不能增加如如不变的道理,所以佛是真理的发现者,不是真理的创造者,有佛出世,也不能增加世间常住的道理,没有佛出世你也不能损害这个如如不动的道理。只是佛发现来开示我们,来告诉我们,如果佛没有开示我们告诉我们就惨了,我们今生今世就白来了,真的是白来的,为什么?迷迷糊糊。整天都和她先生过意不去,整天就和孩子过意不去,整天就和同事过意不去,何必要这样子呢?看到别人的小事就批评人家,自己的错都不说,我们人真可怜,可怜!你如果能听六祖大师说一句话,什么都解脱,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如果真正大修行的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没有看别人的过错,二十四个小时都检讨自己而已,所以我们人都看见对方,说:你的眼睛黑一边。他黑两边不自知,他看不到,你的眼睛黑一边,结果自己黑二边,反而糟糕。所以说我们人很可怜。说:你的脑袋歪一边。结果照镜子我的歪得更严重,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说真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自己毁谤别人却是左就是左右两边的左,就是不好的,很不好的,所以冷静、冷静,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得之不为高,】证悟到本性得到不为高,【失之不为下。】你现在就是不能显示出佛性、开采出本体出来,也不会说你很低,何以故?【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这个就是理佛。理体上的佛,大家都知道的。

  再来,

   【初就本觉明佛。此是者,指上大经】就是我们所说的《涅槃经》,【众生即佛,】藉着种种比喻,【喻诸宝物等。前虽云即佛,犹未的示觉了之相,】的示就是清楚的标出叫做的(di二声)示。中文,我们要读对,这个如果小学的孩子不会读,就读成的(de)示,很多字都会读错,有的人说:“今天很不好意思来打扰你”,打扰,他就读成打优;“你永远看不出我的破绽”,一些中文有时候要会读破音字。的示就是指标把它标示出来,觉了之相,【名为本觉。且指三障,】就是惑、业、苦,【体全是理。】本性当下就是一切的理体,【今示此理,当处照明,】当处,就是你悟到其实没有离开理,【即是本觉,佛义成也。】佛的道理自然成。虽五无间,皆解脱相底下,【虽五下,】意思是说前面所讲的“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这个底下,【是遮情。】遮情,就是要止住众生之情,让他了解,不管众生迷惑、颠倒,还是存在有佛性,【或谓诸有业缚,无明惑暗。那言众生即是佛耶?】或谓就是有人这样问,说:有业束缚着,他当然被无明惑暗遮住了,怎么可以说众生就是佛呢?【答曰:虽业至无间,而皆当体是三解脱。】法身、般若、解脱,三解脱。当体就是三解脱。【虽见思昏倒,】见思惑令众生昏倒,就是迷迷糊糊,虽见思昏倒,虽然见、思二惑令众生昏迷不醒、不觉悟,【而本觉理未始不存。】未始,把笔拿起来,未始就是不曾经不存在,简单讲我们本觉的道理、理性未始不存,不曾经不存在,意思是说永远都存在。【业惑全是性】业、迷惑,虽然有业、迷惑,但是当下全是本性,【德缘了佛性,】我们的佛性有三种,我们的佛性是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三种佛性,叫做缘佛性或者是了因佛性。所以德缘了佛性就是究竟,意思是说虽然有业、有迷惑,但是当体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们的德性当下,缘就是通向究竟的佛性。【岂可更坏理佛。何以故?刀不自伤故。】你拿刀,刀子怎么自己杀刀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刀不自伤故,刀就是刀,放在那里,刀,你不去弄它,它怎么会伤害谁,刀放在那个地方,怎么会伤害谁呢?刀当然不会自伤。【斯理下,是对四事辨理。】四事辨理就是四种事情,把笔画起来,四事辨理,好,看十七页中间三行的黑字体,我叫你们画你们就画:有佛不能益,把笔拿起来写个“A”;无佛不能损,写个“B”;得之不为高,写个“C”;失之不为下,写个“D”。这个就是A、B、C、D,这四件事让你了解道理。

  (四事辨理

  A:有佛不能益

  B:无佛不能损

  C:得之不为高

  D:失之不为下)

  

  【妙乐云:显露彰灼,】很清楚的了解,【称谓真秘。真秘之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众生即佛。此理妙故。有佛教化,】有佛来教化,【不益一毫。】一点也没有增加,【空过无佛,】如果没有佛来示现,【不损一毫。】一毫就是一点点。有很多佛来教化,如如不动的道理也是存在,也是没有增加;如果没有佛来教化,也是不损一毫,【五即】就是五即佛,我们前面讲的是六即,后面的五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就是本体是佛,但是我们还没得到,理即【失之未始暂下。】虽然失去了,但是还没有说他比较低。再解释一遍:五即佛就是除了我们刚才讲的理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意思是说五即就是五即佛,这个你要写,不写你看不懂的,五即得之何足为高,五即佛就是按照修行这样得到了佛、六即佛后面的五即佛得到他也不见得高,理即佛虽然暂时失去,但是也不会显得比较低,【对此四事,示理佛也。】

  【二 名字即】

  名字即佛。

  前面解释理即佛,我们讲名字即佛。

  【此至究竟,皆修德也。】理即佛是先天性的佛,究竟即佛是后天修来的,【须论损益,及以高下。】损益及高下,损就是有受损,益就是增加,以及高下,【此位是修德之始。】要开始修行,你要先认识名字即佛,你要先认识你是佛你才肯修行,所以此位是修德的开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收就是把它收简,简就是别,把它分开来,收简就是该分的分,该收的根机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