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P15

  ..续本文上一页收,【收则耳历法音,不问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位。】收就是如果收哪一些根机呢?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这个收就是包括,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只要你的耳朵听到人家在说法,说你的本性就是佛,有听到你就是佛的名字。不问明昧,不论了不了解,明就是了解,昧就是不了解。异全不闻,异就是不同于全部从来没有听过说他就是佛,他也可以成佛。俱在此位,此位,把笔拿起来,此位的旁边写一个“名字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这个位。再讲一遍:收则耳历法音,收就是包含名字即佛,包含的对象是什么?只要耳根曾经听过佛法,说他会成佛,不问明昧,无论他了不了解,异全不闻,不同于全部从来没听过佛法的人,统统安排在名字即佛这个位子。【简则未得圆闻,】简就是所不同的,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圆满的闻、不可思议之闻,【齐别内凡,】把笔拿起来,齐就是只等于藏、通、别、圆(中的)别教里面的内凡位,内凡位是对外凡位讲的,外凡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内凡位是煖、顶、忍、世第一位,【尚属理即。以七方便未解妙名,】因为七方便还没有证初果,还没有进入圣位叫做七方便位。七方便未解妙名,还不了解不可思议之名,【岂知即佛。分二】怎么会了解即佛,所以还没有到圣位。把笔拿起来,在你们十八页的右边这个空档要写七方便位。我现在慢慢跟你解释七方便位:七方便位底下画一杠,写个“凡夫位”,凡位,凡夫位底下画横的一杠平行写个“A外凡位”,“B内凡位”,外凡位叫做理外的凡夫、道理以外的凡夫,内凡位叫做理内的凡夫、属于道理以内的凡夫,接近圣位叫做内凡位,还是外行的叫做外凡位。

  (七方便位

  凡夫位

  A外凡位(理外凡夫)

  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

  多嗔众生,慈悲观

  多散众生,数息观

  多障众生,念佛观

  愚痴众生,因缘观

  别相念——四种观想

  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

  总相念——讲一同时具足四个

  观身不净、观身无我、观身无常、观身是苦;

  观法不净、观法无我、观法无常、观法是苦;

  观心不净,观心无我,观心无常,观心是苦;

  观受不净,观受无我,观受无常,观受是苦。

  B内凡位:(理内凡夫)

  包括四个阶段

  煖、顶、忍、世第一)

  

  凡夫分外凡和内凡,内凡就是渐渐接近悟的境界;外凡位就是理外的凡夫,分三个位子,第一叫做修五停心观,什么叫做修五停心观呢?多贪众生、贪心很重的,佛就教他修不净观,这种人就是你们一餐吃三大碗面的人,或者是吃荤食一次很多的人,你就想:我吃下去再吐出来就很臭了,入喉三寸就不是好的东西,所以多多修修不净观。我们多贪,这个贪有很多,譬如说你好色,你就想: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或者是你喜欢吃,你就想:吃一吃拉出来也是臭的,很奇怪!香香的经过肠子消化出来这么臭,有的臭的会压人,灵气逼人,很奇怪!香香的吃下会这么臭,如果吃素就比较不会,吃素放屁也不会那么臭。多贪众生,不净观,修一些不净观,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贪。多嗔,如果我们脾气不好的,修慈悲观,就想:众生都是我前世的父母,我不要对他们这样子,或者是兄弟姐妹,要修慈悲观。第三多散,多散的众生就是(修)数息观,就是心很散乱,随着气息数一、二、三。。。慢慢的、慢慢的,呼吸,慢慢的一、二、三。。。数息观,叫做多散众生数息观。第四种叫做多障众生念佛观,障碍很重的,要多多念佛,所以我常常说:在座诸位,如果你们自认为业障很重,就请一些大悲咒水回去喝一喝,要喝以前你一定会念观世音菩萨的,所以喝大悲咒水一定会有功德的,因为你在喝以前一定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们要修持要多念佛。现在大悲咒水来,我都当成在修行,我就很高兴,很高兴,就是用半个钟头来持咒、念佛,用《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安乐妙宝》里面说:念七遍即灭无量罪,如人不管懂意思、不懂意思,只要听闻毗卢遮那佛咒七遍,即灭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单单那个咒水念三百多遍,毗卢遮那佛的咒。再来,五停心观,最后一个叫做愚痴的众生,叫做因缘观,修因缘,愚痴就是执着叫做愚痴,什么事情都执着,你要修缘生缘灭,因缘观。

  别相念就是单独修行四种观想,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这个叫做别相念。别相念就是单独修行,观察我们的色身不净叫做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一切法无我,茶杯无茶杯相,桌子无桌子相,我们这个色身无色身相,观法无我;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刹那间、刹那间在变化;观受是苦,观这个感受是苦,这个别相念。

  总相念刚好同时:观身不净、观身无我、观身无常、观身也是苦;观这个法也是不净、也是无我、也是无常、也是苦;观心也是不净,观心也是无我,观心也是无常,观心也是苦的;观受也是不净,观受也是无我,观受也是无常,观受也是苦的。所以别相念叫做个别修行,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总相念就是讲一个同时具足四个,观身不净,观身也是无我,观身也是无常、观身也是苦的,叫做总相念。这个叫做理外凡夫。能够观到这个还早得很。

  谈到内凡位,内凡位包括四个阶段,叫做煖、顶、忍、世第一,一个一个来解释。煖就是暖气,热气的暖,身体有暖气,煖,暖气,煖就是你在修行,已经修行到有一点点消息了,暖气,有一点温度了,表示你钻木取火,钻木取火虽然还没有火,但是已经有什么?已经有热度产生了,煖。顶呢?就是最高的,顶就是最高,顶,顶部。忍就是印可,已经要印可了,印证将近接近圣果的地位了。再来就是世第一,世间最高的就是世第一,世间第一个,世第一。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阶位。

  所以说外凡有三个: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三位。这是理外凡夫。理内凡夫呢?有四个阶位——煖、顶、忍、世第一。三加四等于七个阶位,叫做七方便。什么叫七方便?初果罗汉圣位前方便修行叫做七方便。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还没讲课以前我们先修正一下,刚刚有人来告诉我说有请教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某些地方我们稍微修正一下,现在翻开第十页,倒数第五行中间:何必鸡林乎。鸡林,我们上次说表示固定的地方,中山大学的教授说这个是古时候韩国的名字,譬如说我们中国以前叫九州或者是神州,这个鸡林就是古时候韩国的名字。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查到这个典故,鸡林,意思是何必回去韩国呢?然后在这一行的底下有一个漕使,他们说是外交官,我上次讲说有一个姓漕的地方官,他说这是外交官。当然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又是中文系的,可能就可靠性很高,暂时采取他的,谢谢这个在家居士来更正!感谢!

  我们现在翻开第十八页,中间黑字体的,

   【初带喻示名字】

  【如斯之理,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涅槃云:于无量世,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

  我简单解释一下。

  如斯之理,就是人人具足有佛性的这种道理,如果没有佛来开示,如果没有说,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我们现在虽然在迷,但是我们当体就是佛。

  《法华经》云,一百八十劫统统没有佛,世尊没有来出世,世尊就是佛,空过无有佛,没有佛出世,世尊没有来出世。世尊不只是指释迦牟尼佛,包括一切诸佛都叫做世尊。十方常暗暝,十方世界如果没有佛出世,没有佛的大智慧来开示说法,我们依然活在黑暗、没有智慧里面。

  《涅槃经》云,于无量世,也不可能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典的名,大乘经典譬如说《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梵网经》、《璎珞经》、《仁王护国经》,这些都是大乘经典的名字。

  若佛出世,方能阐;这个阐就是发扬光大。才能够发扬光大智慧日,智慧日就是比喻本性像智慧的阳光。意思是说如果有佛出世,我们才能够发挥自己身体具足本性宛如阳光那种光明的智慧,才能够识、才能够了解认识三宝的光明的伟大。

  开甘露门,甘露门就是起死回生之钥。今天我们如果没有佛法,我们就无法入甘露门,佛法就是甘露。如同儒家所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如果用在我们佛门更加的恰当,“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你早上听到道理,到晚上就是结束我们的生命也很值得,直接的讲、简单的讲意思是这样,当然还有比较更深的涵意。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十号就是佛的十种通号,譬如说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常常拜八十八佛,知道有十号的妙味,这十号都是佛的通号。

  因说生解,因为说法而了解佛法的真理。于宝适悦,于宝就是自家的珍宝,也就是佛性本有的珍宝,于宝适悦,就是非常、非常的高兴,原来我就是佛,我也会成佛,虽然现在是凡夫,有一天会解脱会成佛。

  再来,

   【钞云:初段明不闻之失。】没有听到佛法就是不会了解,【谓理虽是佛,】道理来讲虽然我们本来就是佛,【全体在迷。佛出不闻,经名绝听,】这个“出”不能当作是“来”,入跟出的意思。佛出不闻,这个应该当作是“因为”,佛有出世,可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听到、或者是佛根本就没有来我们没有办法听到,所以说“佛出”这个意思有包括很深的意思,不管佛出或者是没有出世,就是我们根本没有听到佛。经名绝听,就是连经典的名字从来没听过,连听都没有听过。【此指但理之失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