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理的消失。就是我们没有认识自性就是佛,只是指道理我们还不知道,暂时消失了。【次段明闻名之得。】听到佛的名号,或者是听到经典的名号。【今名字即,】名字即佛叫做名字即,什么名字即佛?【唯约三宝及十号也。】名字即佛,闻到这个名字你就是佛。【无明长夜,佛出令晓。】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被无明遮蔽了,长夜就是无量劫来都是活在无明。佛出令晓,佛出世能让我们了解。【阐本智日,】发扬我们本来就有佛的智慧,像太阳那样无量无边的智慧,【乃识三宝照世光明。生死巨关,】大关叫做巨,生死这个大关,【无佛长锁,】锁就是不开,长锁就是扣住不能开,不能知晓。无佛,所以我们常常被业障锁住,所以我们就不能悟不能了解。【佛能于此开甘露门,】前面说锁就是扣住,现在就开,开甘露门,我们被无明的锁所关住,我们现在开甘露门,【令知十号是常住味。】常住就是永恒不变。【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流露出来的。【还使众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末二句,指贫女喻也。】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家中本来就有宝贝具足一切,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跑出去向人乞讨,其实家里很富有却去向人乞讨。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子,我们现在都求众生了解我们,求众生同情我们,其实我们不必如此,当下我们就是佛,我们就有无量无边解脱的思想。我们不必人家同情,也不必人家了解,我们了解我们清净的本性也就是了解一切,如果你了解全世界的人,不了解你清净的本性,这样你也是迷,如果你了解你本身清净的本性,你就了解世间一切的事情,为什么?你能够放得下,放得下的人就是了解,放不下的人虽然了解也是不了解。因此,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功课叫做自觉,自己觉悟,发出我们清净的本性,用智慧心运用在六根、六尘里面。你要找却找不到,要运用却很清净当下即是,所以不离当下一念,也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因此,我们不必人家同情,更不必人家可怜,也不须要人家来了解我们,我们能够了解最为重要,因此,你就变成最富有的人。我们现在就是很可怜,我们现在就是不了解我们就是佛,当下我们就是解脱的圣者,所以不肯承担,无始劫以来一直推诿,我不是、我业障重、我烦恼重、我束缚,所以一直推诿。你说你就是佛,他不承认,不肯当下承认,禅宗里面所讲的就是:不能直下承担是可怜悯者,他本身就是很可怜。所以你对他开示很多法门,这样他当下放得下,他却不是,他藉着很多理由来搪塞,产生很多烦恼,他就是不见他本来的面目,你也没办法。所以贫女比喻就是自家的珍宝具足一切,你不必外求。【此等法喻,皆示于名有识之义,】皆示于名有识之义意思是说,都开示在外在的名字而让你认识这个道理,藉着外在的名,然后让你去了解本来的道理,本有的道理。【能知所知,即名字佛。】能知你所知道的这个就是名字即佛。
【二 引人明即佛】
【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此名字佛也。】
须达,佛在世的一个长者子,这个长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很有慈悲心,施舍心很大,须达长者。他有一次听到佛的时候,说:世间有这么伟大的人!身毛皆竖,只是听到名字,就对佛非常的恭敬,所以他就一直去找寻,就是一直要见到佛,那个时候是晚上,他不知道几点了,他见到很亮的亮光,就顺着亮光一直走、一直走,其实那个时候是晚上,为了要见到佛,他的心很清净,一心只想见到佛而已,到了那个地方,天人知道他不会顶礼,就下降下来向佛绕三匝,绕三匝之后就向佛顶礼,须达长者子他就知道了,就照样绕佛三匝再顶礼。身毛皆竖,就是像这种的就是名字即佛。一听到佛的名他自己就很感应,而且无量劫的善根就发现,这个叫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这个生死的大关自然就开,辟就是开,这个叫做名字即佛。
【言毛竖,即惊觉也。】很惊讶,这个惊是属于一种感动的惊。是属于感动,不是恐惧的惊。【闻名生觉,】生觉悟,【即本性佛。觉即本性,本性觉即佛也。】
底下,我们要讲观行即佛。
【三 观行即】
第三,三就是观行即佛。
【此中观法,直观心性。故托他佛,】外在的佛,【而为所缘。今明对尘,】尘就是对境来说的,对尘就是互相对立的,这个尘就是境,心对尘就是心境一对。【即成观佛。】就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观行即佛。【其中念念觉知之心,名观行佛,分二。】
【初明观行】
【观行佛者:观佛相好,】观佛相好就是观想,观佛的相好。我们人一生都是烦恼,所想的都是一些金钱、名利、子孙、夫妻、男女朋友,现在不是,现在要你取而代之,你要想那些不如想这个,想什么?想佛的相好光明。【如铸金像。心缘妙色,与眼作对,】意思是说就像我们铸金身的佛相,心来缘殊胜微妙之色,与眼作对,作对的意思就是心色一对,心境一对,而不是谁和谁作对,不是这个意思。配起来就是心境一对,心当然要看境。所以心来缘佛的相好殊胜秒色,这个就是心眼一对,眼和境界一对。【开眼闭目,】眼睛睁开也好,眼睛闭上也好,【若明若暗,】不论外面有没有光线,统统不管,【常得不离见佛世尊。】意思是说眼睛睁开佛也在面前,眼睛闭上佛也在面前。所以我说常常想烦恼的事情,不如看佛相好好的来观想,【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意思是说我们的佛有无量无边的庄严之大相,流出小相也就是藉着本体幻化出来他就有应化的身体,就是小小、小小的一尊,【浩浩漾漾】就是很大、很广,【如大劫水。】这个劫最后淹没,淹没一切的禅,包括六欲天、初禅。。。等等,大劫的水,【周眸遍览,】眸就眼珠、眼睛,眼珠叫做眸,我们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在形容以前的美人。遍览,眼珠子遍览,就是眼睛转动的地方,【无非佛界。】统统是佛界。【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平等不二,本性相同。【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身就是法身平等。一智慧就是当下就是自性的光明智慧。力就是十力,无畏就是四无畏,这个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亦然,也是如此。【念色身。】这个就是应化身。【念法门。】这个就是报身。【念实相。】这个就是法身。所以色身、法门、实相就是应身、报身、法身。为什么念法门叫做报身呢?因为集一切法为身,名叫做法门身,叫做报身。
【初示始习,】修习的过程,【即心观相。此是名字升进之位,】名字单单是佛名现在要观行,要来作观,名字即佛再进一步的这个位,此是名字即佛再进一步叫做观行即佛的位子,叫做升进之位。【不独解名,】不能只是了解名字即佛而已,【能修观故。】要能够修观行。【但未入品,】还没有进入圣位之圣道,未入品就是未入道品,【非观行位。】还没有到观行位。【观佛相者,经中八万相,】经中说有八万相,我们众生哪有办法,佛有八万四千相我们要怎么观,【非劣想而可系缘。】劣想就是我们众生的心智低劣、粗糙,劣就是差的意思。众生叫做心粗境细,心很粗,心粗就是粗心大意,要观想佛微细的相观想不出来,所以说非劣想而可系缘,不是我们用凡夫这种低劣的心智、粗糙的心想有办法跟他定位的,系缘就是可以把它定位、固定的地方。【故须初心,先观落日等。】就是先观落日观,【观既深着,方观胜身。】观久了就很清楚了,然后再观胜身(殊胜的身体)。【开眼下,】开眼下,这是在说前面“开眼闭目,若明若暗,常得不离见佛世尊”,这是在说这一段就是开眼底下这几句话,【明观成,】修观有成,【称性周遍。】就是依本性周遍一切,【妙心作相,妙相发心,】这个很不可思议,意思是说我们不可思议的本性自然就作相,作相就是无作相,作相就是自然我们清净心里面的相,所以妙相就是不可思议的相,发心就是被我们所悟,然后被我们所开发出来,【心心不休,】每一个念头不断,不休就是不断,成就观想,入道品,叫做【成观入品。】这样就能够成就观想入于道品。这个最好要作笔记比较好:成观入品,成就观想,入于道品。【尘缘莫动,佛常现前。】就是五欲六尘的境界都保持如如不动,没有被它所影响,佛常现前,这个佛就是自性佛。【闭目了然,开眼不失。】眼睛闭上也是清清楚楚,睁开眼睛也是不失,就是佛常在眼前。【在明见佛,处闇不忘。】在明亮的地方也有见到佛,在暗的地方也没有忘记佛,【性无间然,】就是我们的本性不管明或暗,我们的本性不分明或暗,明和暗是众生的业力所牵引,所以有对立,明和暗。我们现在观想,观想到白天也是这样子,有光线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没有光线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因为我们是用本性在修行。性无间然,【岂佛暂阙。】难道佛有一点点暂时休息吗?没有,没有,佛没有暂阙,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你面前,只是有没有相应而已。【一一相海,庄严法身。相为大相,好为小相。观大发小,名为流出。】因为一一相海,庄严法身,这个太大了,太大了,这个叫做大相。我们只是能够观小小的,所以变成相好名叫做小相,庄严法身这个叫做大相。【劫水虽大,止剂二禅。】就是劫末的时候,要毁坏六欲界天大水就淹,止剂二禅,只能到二禅天而已,止剂就是停,只能到达二禅天而已。但是【佛相】不一样了,佛相不只是到二禅天,他是【周遍,称法界性,】就是通达法界性,【且以少分,喻周遍也。】意思是说因为它是本性,而且少分他就能够通达一切,少分就是譬如是一切,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观行佛眼,名为周眸。】我们作观修行,如同佛的眼睛一样,所到之处皆是佛。名为周眸就是我们的眼珠子,就是把这个眼珠子所看出去的统统当作是佛。【此眼所观,何处非佛。】既然等于佛的眼睛,看出去统统是佛,何处非佛。【念一下,】“念一下”就是“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