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P16

  ..續本文上一頁】道理的消失。就是我們沒有認識自性就是佛,只是指道理我們還不知道,暫時消失了。【次段明聞名之得。】聽到佛的名號,或者是聽到經典的名號。【今名字即,】名字即佛叫做名字即,什麼名字即佛?【唯約叁寶及十號也。】名字即佛,聞到這個名字你就是佛。【無明長夜,佛出令曉。】我們每一個衆生都被無明遮蔽了,長夜就是無量劫來都是活在無明。佛出令曉,佛出世能讓我們了解。【闡本智日,】發揚我們本來就有佛的智慧,像太陽那樣無量無邊的智慧,【乃識叁寶照世光明。生死巨關,】大關叫做巨,生死這個大關,【無佛長鎖,】鎖就是不開,長鎖就是扣住不能開,不能知曉。無佛,所以我們常常被業障鎖住,所以我們就不能悟不能了解。【佛能于此開甘露門,】前面說鎖就是扣住,現在就開,開甘露門,我們被無明的鎖所關住,我們現在開甘露門,【令知十號是常住味。】常住就是永恒不變。【此光此味,乃從衆生心性流出。】流露出來的。【還使衆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末二句,指貧女喻也。】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家中本來就有寶貝具足一切,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跑出去向人乞討,其實家裏很富有卻去向人乞討。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子,我們現在都求衆生了解我們,求衆生同情我們,其實我們不必如此,當下我們就是佛,我們就有無量無邊解脫的思想。我們不必人家同情,也不必人家了解,我們了解我們清淨的本性也就是了解一切,如果你了解全世界的人,不了解你清淨的本性,這樣你也是迷,如果你了解你本身清淨的本性,你就了解世間一切的事情,爲什麼?你能夠放得下,放得下的人就是了解,放不下的人雖然了解也是不了解。因此,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功課叫做自覺,自己覺悟,發出我們清淨的本性,用智慧心運用在六根、六塵裏面。你要找卻找不到,要運用卻很清淨當下即是,所以不離當下一念,也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因此,我們不必人家同情,更不必人家可憐,也不須要人家來了解我們,我們能夠了解最爲重要,因此,你就變成最富有的人。我們現在就是很可憐,我們現在就是不了解我們就是佛,當下我們就是解脫的聖者,所以不肯承擔,無始劫以來一直推诿,我不是、我業障重、我煩惱重、我束縛,所以一直推诿。你說你就是佛,他不承認,不肯當下承認,禅宗裏面所講的就是:不能直下承擔是可憐憫者,他本身就是很可憐。所以你對他開示很多法門,這樣他當下放得下,他卻不是,他藉著很多理由來搪塞,産生很多煩惱,他就是不見他本來的面目,你也沒辦法。所以貧女比喻就是自家的珍寶具足一切,你不必外求。【此等法喻,皆示于名有識之義,】皆示于名有識之義意思是說,都開示在外在的名字而讓你認識這個道理,藉著外在的名,然後讓你去了解本來的道理,本有的道理。【能知所知,即名字佛。】能知你所知道的這個就是名字即佛。

  【二 引人明即佛】

  【故須達聞名,身毛皆豎。昏夜大朗,巨關自辟。此名字佛也。】

  須達,佛在世的一個長者子,這個長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很有慈悲心,施舍心很大,須達長者。他有一次聽到佛的時候,說:世間有這麼偉大的人!身毛皆豎,只是聽到名字,就對佛非常的恭敬,所以他就一直去找尋,就是一直要見到佛,那個時候是晚上,他不知道幾點了,他見到很亮的亮光,就順著亮光一直走、一直走,其實那個時候是晚上,爲了要見到佛,他的心很清淨,一心只想見到佛而已,到了那個地方,天人知道他不會頂禮,就下降下來向佛繞叁匝,繞叁匝之後就向佛頂禮,須達長者子他就知道了,就照樣繞佛叁匝再頂禮。身毛皆豎,就是像這種的就是名字即佛。一聽到佛的名他自己就很感應,而且無量劫的善根就發現,這個叫身毛皆豎。昏夜大朗,巨關,這個生死的大關自然就開,辟就是開,這個叫做名字即佛。

  【言毛豎,即驚覺也。】很驚訝,這個驚是屬于一種感動的驚。是屬于感動,不是恐懼的驚。【聞名生覺,】生覺悟,【即本性佛。覺即本性,本性覺即佛也。】

  底下,我們要講觀行即佛。

  【叁 觀行即】

  第叁,叁就是觀行即佛。

   【此中觀法,直觀心性。故托他佛,】外在的佛,【而爲所緣。今明對塵,】塵就是對境來說的,對塵就是互相對立的,這個塵就是境,心對塵就是心境一對。【即成觀佛。】就是變成了我們現在觀行即佛。【其中念念覺知之心,名觀行佛,分二。】

  【初明觀行】

   【觀行佛者:觀佛相好,】觀佛相好就是觀想,觀佛的相好。我們人一生都是煩惱,所想的都是一些金錢、名利、子孫、夫妻、男女朋友,現在不是,現在要你取而代之,你要想那些不如想這個,想什麼?想佛的相好光明。【如鑄金像。心緣妙色,與眼作對,】意思是說就像我們鑄金身的佛相,心來緣殊勝微妙之色,與眼作對,作對的意思就是心色一對,心境一對,而不是誰和誰作對,不是這個意思。配起來就是心境一對,心當然要看境。所以心來緣佛的相好殊勝秒色,這個就是心眼一對,眼和境界一對。【開眼閉目,】眼睛睜開也好,眼睛閉上也好,【若明若暗,】不論外面有沒有光線,統統不管,【常得不離見佛世尊。】意思是說眼睛睜開佛也在面前,眼睛閉上佛也在面前。所以我說常常想煩惱的事情,不如看佛相好好的來觀想,【從大相海,流出小相。】意思是說我們的佛有無量無邊的莊嚴之大相,流出小相也就是藉著本體幻化出來他就有應化的身體,就是小小、小小的一尊,【浩浩漾漾】就是很大、很廣,【如大劫水。】這個劫最後淹沒,淹沒一切的禅,包括六欲天、初禅。。。等等,大劫的水,【周眸遍覽,】眸就眼珠、眼睛,眼珠叫做眸,我們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是在形容以前的美人。遍覽,眼珠子遍覽,就是眼睛轉動的地方,【無非佛界。】統統是佛界。【念一佛,與十方佛等。念現在佛,與叁世佛等。】平等不二,本性相同。【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一身就是法身平等。一智慧就是當下就是自性的光明智慧。力就是十力,無畏就是四無畏,這個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亦然,也是如此。【念色身。】這個就是應化身。【念法門。】這個就是報身。【念實相。】這個就是法身。所以色身、法門、實相就是應身、報身、法身。爲什麼念法門叫做報身呢?因爲集一切法爲身,名叫做法門身,叫做報身。

  【初示始習,】修習的過程,【即心觀相。此是名字升進之位,】名字單單是佛名現在要觀行,要來作觀,名字即佛再進一步的這個位,此是名字即佛再進一步叫做觀行即佛的位子,叫做升進之位。【不獨解名,】不能只是了解名字即佛而已,【能修觀故。】要能夠修觀行。【但未入品,】還沒有進入聖位之聖道,未入品就是未入道品,【非觀行位。】還沒有到觀行位。【觀佛相者,經中八萬相,】經中說有八萬相,我們衆生哪有辦法,佛有八萬四千相我們要怎麼觀,【非劣想而可系緣。】劣想就是我們衆生的心智低劣、粗糙,劣就是差的意思。衆生叫做心粗境細,心很粗,心粗就是粗心大意,要觀想佛微細的相觀想不出來,所以說非劣想而可系緣,不是我們用凡夫這種低劣的心智、粗糙的心想有辦法跟他定位的,系緣就是可以把它定位、固定的地方。【故須初心,先觀落日等。】就是先觀落日觀,【觀既深著,方觀勝身。】觀久了就很清楚了,然後再觀勝身(殊勝的身體)。【開眼下,】開眼下,這是在說前面“開眼閉目,若明若暗,常得不離見佛世尊”,這是在說這一段就是開眼底下這幾句話,【明觀成,】修觀有成,【稱性周遍。】就是依本性周遍一切,【妙心作相,妙相發心,】這個很不可思議,意思是說我們不可思議的本性自然就作相,作相就是無作相,作相就是自然我們清淨心裏面的相,所以妙相就是不可思議的相,發心就是被我們所悟,然後被我們所開發出來,【心心不休,】每一個念頭不斷,不休就是不斷,成就觀想,入道品,叫做【成觀入品。】這樣就能夠成就觀想入于道品。這個最好要作筆記比較好:成觀入品,成就觀想,入于道品。【塵緣莫動,佛常現前。】就是五欲六塵的境界都保持如如不動,沒有被它所影響,佛常現前,這個佛就是自性佛。【閉目了然,開眼不失。】眼睛閉上也是清清楚楚,睜開眼睛也是不失,就是佛常在眼前。【在明見佛,處闇不忘。】在明亮的地方也有見到佛,在暗的地方也沒有忘記佛,【性無間然,】就是我們的本性不管明或暗,我們的本性不分明或暗,明和暗是衆生的業力所牽引,所以有對立,明和暗。我們現在觀想,觀想到白天也是這樣子,有光線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沒有光線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因爲我們是用本性在修行。性無間然,【豈佛暫阙。】難道佛有一點點暫時休息嗎?沒有,沒有,佛沒有暫阙,二十四個小時都在你面前,只是有沒有相應而已。【一一相海,莊嚴法身。相爲大相,好爲小相。觀大發小,名爲流出。】因爲一一相海,莊嚴法身,這個太大了,太大了,這個叫做大相。我們只是能夠觀小小的,所以變成相好名叫做小相,莊嚴法身這個叫做大相。【劫水雖大,止劑二禅。】就是劫末的時候,要毀壞六欲界天大水就淹,止劑二禅,只能到二禅天而已,止劑就是停,只能到達二禅天而已。但是【佛相】不一樣了,佛相不只是到二禅天,他是【周遍,稱法界性,】就是通達法界性,【且以少分,喻周遍也。】意思是說因爲它是本性,而且少分他就能夠通達一切,少分就是譬如是一切,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觀行佛眼,名爲周眸。】我們作觀修行,如同佛的眼睛一樣,所到之處皆是佛。名爲周眸就是我們的眼珠子,就是把這個眼珠子所看出去的統統當作是佛。【此眼所觀,何處非佛。】既然等于佛的眼睛,看出去統統是佛,何處非佛。【念一下,】“念一下”就是“念一佛,與十方佛等,念現在佛,與叁世佛等”,念…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