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找麻煩,有煩惱你就不要怕,遇上了要不然你怎麼辦。所以聖人說的法我們要接受,要懂得運用,這樣最起碼日子也快活多了,我們又能夠很解脫。
底下,作世界悉檀說,令其樂欲,【贊用受行。】贊歎得大用接受去實行。所以在上面的“未種者”寫個“A”,作世界說,令其樂欲,贊用受行,底下【爲已種者;】寫個“B”,爲已經種植善根的人,【用中二悉。】中二就是爲人悉檀和對治悉檀,因爲他已經有種植善根了,你不必再製造這個因緣給他了。所以你要說的就說爲人悉檀,爲人悉檀簡單講就是講一些如何修養,哪一類的衆生要講哪一個法,叫爲人悉檀。第叁個叫做對治悉檀,對治悉檀就是這個人悭貪不舍,你就教他要好好的布施,這個人愚癡、固執,你就教他學般若放下。用中二悉就是爲人悉檀和對治悉檀。這個就是“B”。再來“C”就是【善根未發者;】善根尚未發的,連發都沒有,【作爲人說,】爲人就是遍九界的衆生讓他有這種因緣,作爲人悉檀,【令起宿善信戒進念。】念就是掌握住思想,信、進、念、定、慧這個念,這個念和禅定和般若都有關系,這個“C”。再來就是“D”,【惡未破者;】就是“D”,還沒有破,就是還在造惡沒有破的人,【必對治說,】要怎麼對治這個惡,【令其叁毒忽豁爾冰消。】我以前因爲脾氣不好,所以日子很難過,都想不出辦法來對治這種脾氣,起先聽到佛法知道不要生氣,遇到境界,因爲壞脾氣的習氣很重,也是這樣子生氣,沒有辦法就一個星期不講話,很痛苦,嘔得半死,吃也吃不下,胃這麼不好可能和壞脾氣有關,就是氣得半死,然後學佛一年、二年、叁年。。。慢慢的、慢慢的體會,慢慢的磨練,還經過我的一個好徒弟,提婆達多示現的這樣磨練我,我現在很感謝他,今生我遇到這個人不簡單,他離開叁年到現在,我沒有再遇到這種善知識,我如果說:師父,你覺不覺得這個世間沒有好人。所以,那一陣子生氣的頻率很高,這個胃弄得不好,然後慢慢的學、慢慢的學。。。才知道原來這種生氣,也是我們自己的心理作用,你如果看這種人不行,就不要再在一起了,這個人很可憐,你和他相處很痛苦,趕快離開一點、離開一點,慢慢、慢慢來就沒有機會了,戒掉了,盡量使自己的情緒控製住。所以我們知道這種道理,但是要有相當的時間來磨練,不簡單,不簡單(恭敬頂禮師父!)。然後常常去看死人,去看棺材,去看慘死的那種,看人家死了臉變黑,提醒自己有一天我也是要躺在這裏,所以我們的欲望和追求慢慢、慢慢的就會平淡。這個對治不簡單,所以惡未破者,你自己要想辦法,要想辦法必對治說,令其貪、嗔、癡的叁毒忽豁爾冰消,就是讓他通達、讓他化解。再來,最後一個“E”叫做【爲已熟者;】就是已經有善根的人,【作第一義說。】中道實相,【令得契真,】契就是合真,合自性、本性叫做真,這樣你就能夠【革凡成聖。佛智鑒機,】鑒定這個根機,【說之必中。】說一定會合根機,合中道第一義谛的道理,所以說之必中。【知不入理,】了知道某一類的衆生還不能入第一義谛的道理,【令得叁益。】哪叁益呢?世界悉檀、爲人悉檀、第一義悉檀。知不入理,就是他還沒有入中道第一義谛的道理,所以我們就說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和對治悉檀,這叁種利益。【知不破惡,令得二益。】知道還沒有破惡的人,令得二種利益,就是爲人悉檀和對治悉檀。【無善可發,作世界說】世界悉檀,【但生歡喜。若全無益,佛則不說,】所以佛一生沒有講過一句廢話,【故雲默然。此是一法一門,明四益也。若一下,例諸法諸門示四悉。謂一門被機,四悉既爾,余叁門亦然。如是類推,一一八萬,】就是一一有八萬法,【法法四教,】每一法有四教,譬如說藏、通、別、圓,藏教講生滅,通教講不生滅法,別教講無量,圓教講無作,所以一一八萬,法法四教,【教教四門,門門四悉,】我再講一遍:八萬四千法,法法四教,四教就是藏、通、別、圓,因爲藏教講生滅法,所以藏教叫生滅教,所以通教叫做無生教,別教叫做無量教,圓教叫做無作教。教教四門,法法四教講完了,然後就是教教四門,四門就是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門門四悉檀,每一門又分成四悉檀: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四四就十六,所以門門四悉。【十二部、六度、四等,莫不皆然。以此略明佛說之相。】
(A、爲未種者;作世界說。令其樂欲,贊用受行。
B、爲已種者;用中二悉(爲人悉檀和對治悉檀)。
C、善根未發者;作爲人說,令起宿善信戒進念。
D、惡未破者;必對治說,令其叁毒忽豁爾冰消。
E、爲已熟者;作第一義說。令得契真,革凡成聖。)
(八萬法——法法四教、教教四門、門門四悉
藏教:生滅教
有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非有非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亦有亦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通教:無生教
有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非有非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亦有亦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別教:無量教
有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非有非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亦有亦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圓教:無作教
有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非有非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亦有亦空門
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叁 釋觀字】
我們“佛”和“說”已經講了,現在講“觀”。《佛說觀無量壽》,現在講“觀”字。
觀字【即所說也。上十二部八萬等法,豈非所說。然是泛舉,】就是大致上舉。【顯于能說。下無量壽,及今觀字,】意思是說:能說還有所說,所說就是無量壽,還有這個觀,【的是此經所說義也。分二:】都是在說這個觀字。佛是能說,觀和無量壽是所說。
【初 牒釋雙標】
底下要這樣讀,
【觀(一聲)者,觀(四聲)也。有次第叁觀,一心叁觀。】
觀(一聲)者,觀(四聲)也。【上觀平聲,下觀去聲。】平音就觀guan(一聲),去聲就觀 guan(四聲)。觀(四聲),就是讀重一點。有次第叁觀,次第叁觀就是把空、假和中分次第慢慢的作觀,一心叁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次第叁觀就是有次序的由淺入深名次第叁觀。空、假、中依次序,一心叁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同時,【所以須用去聲觀字,以釋平聲觀字者;乃用觀法,觀于勝境。】用于觀法觀于殊勝的境界,【若非觀法,將何觀之。】底下說【撮經所诠,】撮,我查辭彚這個撮就是摘、取,拿經典所解釋的【立茲題目。】叫做撮經所诠,意思是說撷取經典裏面的大意所說的來立題目的名字,【經明十六,以爲能觀。今釋題名,唯論叁觀。】就是空、假、中,叁觀。【經文是別,題是總名。】經文是別名,題是總名,【總總于別,別別于總。】這個沒見過的人,會突然覺得怪怪的,所以加一個字就不會很困難:總“謂”總于別,別“是”別于總,中間再加一個字,讀起來就比較順口。總是什麼意思呢?總于別,把別的東西全部包括叫做總,總于一切的分別,總于別就是包括一切別,總的意思就是:包括一切的別叫做總。所以總謂總于別。別是別于總,別是什麼意思呢?別是一條一條分開,和總不一樣,總比較簡單,別比較詳細。【今立叁觀釋觀,乃是經文十六觀體。若就十六,各各示于叁觀相者;】就是空、假、中。【其文繁廣,】就太多,【故于釋題總而示之。令其修者;以茲觀法,】用這種觀法,【入十六門。】十六門,剛才有講過,就是十六種觀法,這裏講的不是十六門,就是十六種觀想的方法,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十六觀經裏十六這個數目字。意思就是用這種觀法入十六門,【則境境皆叁,】每一境就是空假中、空假中。。。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心心絕妙。四依被物,】四種情形讓你依止,被物就是加被一切衆生,【言簡意周。】很簡單但是意思統統包括在內。【雙標兩種叁觀者;】兩種叁觀:就是次第叁觀和一心叁觀,叫做兩種叁觀。【乃以次,顯于不次,】乃以次就是有次第的,乃以次第叁觀,顯示,不次就是沒有階層的,當下即空、即假、即中,當下即是。這就是禅宗所說的頓悟的意思,沒有次第一心叁觀。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跟這個完全一模一樣,佛說衆生,這就是有,即非衆生,這就是空,是名衆生,這就是中道。空、假、中顯于一心當中,【不用別觀,】個別的觀想,【無以明圓。】就是如果沒有用別觀就是有次第的來修行,就不能顯示圓滿的觀想。【如止觀中,皆用思議,】意思就是能夠言說、能夠討論,【顯不思議,亦此意也。】
【二 據教雙釋
庚一 次第叁觀
初出名指經】
再來,【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谛觀;】二谛觀就是真谛、俗谛觀。二谛,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谛觀,【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從空入假觀名叫做平等觀,【二空觀爲方便,】翻開二十九頁,[二空爲方便者,初觀空生死,次觀空涅槃,此之二空。]觀空生死、觀空涅槃,就是生死也空,涅槃也空的意思,這個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