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答,回答。回答他正確的感受。【俾】就是令,令【得理事雙修,】理就是無生,不可思議的觀照,事相的確也要用觀想的叫做理事雙修。理就是無生,事相就不壞,叫做理事雙修。【正助兼運也。】這一點要注意:正修,在十六觀經裏面觀想就是正修,其他叫做助修。這不一樣。持名念佛,持名叫做正修,其他的行善、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那個叫做助修。所以,十六觀經的正助兼運又不一樣,十六觀經必須以十六觀的方法來修,這個才叫做正修,其他都是叫做助修。不一樣,一部經一部經所說的不一樣。【于十六觀中,前十二觀,爲上根人】就是利根的人。【教觀想念佛。】【第十叁觀,爲中根人教觀像】就是眼睛看照片來【念佛。】觀想念佛就是沒有看照片,只是靠我們的意識來觀想;觀像念佛就是把佛相放在前面念佛。【唯最後一觀,爲最下根業重惡人,臨終獄境現前之時,善友教令稱佛名號,即得往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經雲:汝若不能觀彼佛者,】(不能)觀無量壽佛,【應稱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就是不能間斷。所以我們的助念不能間斷。【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住其人前。】住就是停、顯,顯在我們人的面前。【于一念頃,】在一刹那之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具】就是都能夠見到,具【見稱名】念佛,具見,諸位!在後面你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稱名就是念佛可以【滅罪,】所以具見稱名滅罪就是後面的經文都講得很清楚,你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得到,稱名念佛也可以滅罪,【二俱不可思議也。】把筆拿起來,二俱就是:你用觀想念佛的也可以滅罪,也是不可思議,你用持名念佛的也是可以滅罪,也是不可思議,叫作二俱不可思議。意思就是你用觀想來念佛也是不可思議,其功德也可以滅罪無量,你如果用持名念佛你也可以得到無量的功德,也能滅無量罪。在觀想念佛底下寫個:上根器的人修行。持名念佛寫一個:下根器的人念佛。上根器的人他可以用觀想念佛,下根器的人他可以用持名念佛。這二種統統是不可思議。【譬如破千年之闇室,】譬如千年的闇室,一間室內黑漆漆的,【功在燈明。】功,功是指最重要的就在電燈,功是指最重要的是要有電燈,【出無始之樊籠,】把筆拿起來,樊籠,就是叁界的牢獄叫做樊籠。樊籠就是表示叁界的牢獄使你無法跳脫,【全憑念佛。】全部要靠佛念。【此時】這個時候【如不念佛,】這個時候如果不念佛,【墮地獄如射箭頃。】刹那之間墮入地獄,【十稱佛名,】十稱就是十念,你只要念佛名號,【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其轉變之易,】之易就是簡單,【猶反掌間耳 。】易如反掌,非常簡單!【豈可得而思議者哉!】意思就是這樣能夠思議嗎?這個根本不可思議。【余鈍根人也,】“余”是自己謙稱,我是鈍根的人,【自受具】受具,把筆拿起來,受具就是比丘戒,自受比丘戒以來,受具就是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戒。這個如果靠自己看經典,根本看不懂。自受具【後,】這個誰看得懂?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在講什麼。這個不是讀大學、讀博士,他就看得懂這部經典。自受具後就是自他受具足戒(比丘戒)之後,【即奉持此經爲日課。】就是每一天都誦一遍,《觀無量壽佛經》每一天都誦一遍。【忽忽四十余年矣。祗是誦文,未遑修觀。】未遑就是來不及修觀,其實這是他自謙。經典說,【經雲:持是經者,】持這部經的人,【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足證】就是能夠證明【持經】持誦這部《觀無量壽佛經》【持名,】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無二致也。】無二致就是沒有兩樣,目標都是相同的。【須知持名一法,法爾圓具叁觀妙行。】法爾就是本來當下就是圓滿具足,空觀、假觀和中觀的妙行,不可思議之行,【所謂吾人日用自不知耳。】只是我們平時不了解而已,【所以者何?】所以者何,好,把筆拿起來,我念的你就把它畫框框,

  (甲:以所持之名,本具叁谛。

  A、謂名字相有,即俗谛。

  B、名字性空,即真谛。

  C、性相不二,即中谛也。

  乙:以能持之念,由來叁觀。

  A、謂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觀。

  B、念相曆曆明明,即假觀。

  C、性相一如,即中觀也。

  丙:所念之佛乎

  A、字字分明,妙假觀也。

  B、能念之心,念念無殊,真空觀也。

  C、能與所不一不異,圓中觀也。

  ——錄入者 加進)

  【以所持之名,】把這五個字畫一個框框,旁邊右上角寫一個“甲”;然後那個“以所持之名”這個“以”的左邊這一行對過來,剛好那個位子對過來,“以能持之念”把它寫一個“乙”。“以能持之念”這個“念”再左邊這一行,“所念之佛乎”把它畫一個四方形“丙”。我如果不這麼念到時候你會搞不清楚。你現在先聽師父的話,現在我再講一遍:“以所持之名”這個寫“甲”;再左邊一行“以能持之念”這個寫“乙”;再過去那一行“所念之佛乎”寫一個“丙”。畫一個框框寫個丙,然後再慢慢、慢慢來寫。現在先看甲,以所持之名,現在是說我們所念的這句阿彌陀佛,【本具叁谛。】“叁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谛,谛就是在果位來講已經得道的叫做谛,在因位裏面叫做觀——空觀、假觀、中觀,在因地修行叫做觀,成就證悟叫做谛,已經了解真理叫做谛。所以叁觀是因,叁谛是果。以所持之名本來就具足叁谛,本來我們的本性就具足這種真谛、俗谛和中谛。好,底下把筆拿起來,【謂名字相有,即俗谛。】寫個“A”,【名字性空,即真谛。】寫個“B”,【性相不二,即中谛也。】寫個“C”。這樣一個甲就分成A、B、C,中國人比較偉大所以甲排前面,美國人比較差所以ABC排在後面。以所持之名這個甲的角度,以我們念佛本身本性就具足真谛、俗谛和中谛,謂名字相有,相本來就有,這個就是俗谛,寫個“A”;名字性空,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是性空,這個就是真谛,寫個“B”;真谛就是本性,真谛就是性,相有就是相,所以性和相不二,性就是空,相就是色,就是色不異空,空、色不二的意思,性相不二就是空、色不二的意思,這個就是中谛。底下【以能持之念,】這個就寫“乙”,【由來叁觀。】衆生是能持之念,由來叁觀,叁觀是因地修行的,才開始在觀想,才開始在用功,這個叫做觀,達到究竟叫做谛。由來叁觀,【謂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觀。】寫個“A”,我們念念,每一念每一念,念性不可得,了不可得即是空觀,雖然念性不可得卻是。。。,【念相曆曆明明,即假觀。】寫個“B,”最後,【性相一如,即中觀也。】寫個“C”。乙也是分A、B、C,這個乙的叁觀就是: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觀,念性不可得,但是清清楚楚;念相曆曆明明,叫做假觀,明明有,要找卻找不到;性相一如就是空和有、色和空一如,這個就是中觀。底下,【又複應知】【所念之佛,】這個寫“丙”,丙也分叁個角度,就是【字字分明,妙假觀也。】爲什麼加一個“妙”呢?你知道嗎?就是不可思議,我們平時念佛的時候不能字字分明,因爲有妄想,人家現在是念到字字分明,如果字字分明就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自己聽得清清楚楚,臨命終他就不會散亂了,我們平時不能字字分明,這個就不能稱爲妙,妙假觀,有的意思,不可思議的有。底下,【能念之心,念念無殊,真空觀也。】就是你念的心每一念都一樣,因爲從本性出來,這個就是真空觀。真空就是一塵不染如入高空,真空。我們現在不能空一切,不能講真空,我們現在只是結個善緣,念、念、念。。。妄想很多放不下,欲望要不然就是感情,要不然就還有其他事情,所以無法達到真空。所以我常常告訴衆生說:今天我們一定要了解,生死這種事情,你一定要放下才有辦法,生死,你現在想想看,今天你到臨命終有哪一樣放不下,你能如何?今天如果到了臨命終,沒有突破這個生死大關,你慘了,你麻煩大了,簡而言之,世界上的一切就是要全部放下,想想看今天你如果放得下無量劫的生命,極樂世界清淨自在,爲什麼今天我們會放不下這個世界?還要在這裏被這個娑婆世界的情或是欲望所汙染,才來放不下,使得臨命終不自在,搞不好能不能往生還無法把握。你想想看,在這裏的快樂如果是一,算一元,極樂世界有千百億元的金錢等著你;在這裏如果是一顆鑽石,極樂世界有千百萬顆鑽石等著你;在這裏如果有一分的快樂,極樂世界有千百萬無量無邊的快樂等著你。爲什麼我們會執著這個世間的快樂,忘記了極樂世界的重要?所以這個就是要對放不下的衆生講,這個世間你不要一點都放不下,你一定要全盤放下,這個沒有什麼好執著的,真空觀你就可以提得出來,你才會念念無殊。你念念都不一樣,前一念,念念佛,後一念情緒不好就不念,我們怎麼念念無殊呢?念念無殊就是前念、後念都是平等,我們哪有辦法做到這樣,今天我們如果心情不好,在公司心情不好,念、念、念。。。念半個小時,今天心情不好了,前念、後念就不一樣了,怎麼會無殊呢?我們沒有辦法。所以這個真空觀還不容易的,還不是那麼簡單。再來,“字字分明,妙假觀也”就是“A ”;“能念之心,念念無殊,真空觀也”,就是“B”;【能與所不一不異,圓中觀也。】就是圓滿的中觀,能與所就是“C”。能念這個念頭與所念之佛,你說一也對,你說二也對,你說不是一也對,你說不是二也對,異就是二,不同,不一就是不能說是一,爲什麼?佛是佛,我是我,衆生是衆生,要說不異,沒有什麼不一樣,爲什麼?統統一樣,佛的心和我的心都一樣,所以不一就是不能說是一體的,因爲我能念的是衆生,所念的是聖人,不能說一;不異,也不能說不同,佛的心和衆生的心,本體也是相同的,所以能與所不一不異,圓滿中觀也。【所以道境爲妙假觀爲空。】所以道:所以說…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