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答,回答。回答他正确的感受。【俾】就是令,令【得理事双修,】理就是无生,不可思议的观照,事相的确也要用观想的叫做理事双修。理就是无生,事相就不坏,叫做理事双修。【正助兼运也。】这一点要注意:正修,在十六观经里面观想就是正修,其他叫做助修。这不一样。持名念佛,持名叫做正修,其他的行善、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那个叫做助修。所以,十六观经的正助兼运又不一样,十六观经必须以十六观的方法来修,这个才叫做正修,其他都是叫做助修。不一样,一部经一部经所说的不一样。【于十六观中,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就是利根的人。【教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教观像】就是眼睛看照片来【念佛。】观想念佛就是没有看照片,只是靠我们的意识来观想;观像念佛就是把佛相放在前面念佛。【唯最后一观,为最下根业重恶人,临终狱境现前之时,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经云:汝若不能观彼佛者,】(不能)观无量寿佛,【应称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就是不能间断。所以我们的助念不能间断。【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住其人前。】住就是停、显,显在我们人的面前。【于一念顷,】在一刹那之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具】就是都能够见到,具【见称名】念佛,具见,诸位!在后面你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称名就是念佛可以【灭罪,】所以具见称名灭罪就是后面的经文都讲得很清楚,你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得到,称名念佛也可以灭罪,【二俱不可思议也。】把笔拿起来,二俱就是:你用观想念佛的也可以灭罪,也是不可思议,你用持名念佛的也是可以灭罪,也是不可思议,叫作二俱不可思议。意思就是你用观想来念佛也是不可思议,其功德也可以灭罪无量,你如果用持名念佛你也可以得到无量的功德,也能灭无量罪。在观想念佛底下写个:上根器的人修行。持名念佛写一个:下根器的人念佛。上根器的人他可以用观想念佛,下根器的人他可以用持名念佛。这二种统统是不可思议。【譬如破千年之闇室,】譬如千年的闇室,一间室内黑漆漆的,【功在灯明。】功,功是指最重要的就在电灯,功是指最重要的是要有电灯,【出无始之樊笼,】把笔拿起来,樊笼,就是三界的牢狱叫做樊笼。樊笼就是表示三界的牢狱使你无法跳脱,【全凭念佛。】全部要靠佛念。【此时】这个时候【如不念佛,】这个时候如果不念佛,【堕地狱如射箭顷。】刹那之间堕入地狱,【十称佛名,】十称就是十念,你只要念佛名号,【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其转变之易,】之易就是简单,【犹反掌间耳 。】易如反掌,非常简单!【岂可得而思议者哉!】意思就是这样能够思议吗?这个根本不可思议。【余钝根人也,】“余”是自己谦称,我是钝根的人,【自受具】受具,把笔拿起来,受具就是比丘戒,自受比丘戒以来,受具就是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戒。这个如果靠自己看经典,根本看不懂。自受具【后,】这个谁看得懂?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在讲什么。这个不是读大学、读博士,他就看得懂这部经典。自受具后就是自他受具足戒(比丘戒)之后,【即奉持此经为日课。】就是每一天都诵一遍,《观无量寿佛经》每一天都诵一遍。【忽忽四十余年矣。祗是诵文,未遑修观。】未遑就是来不及修观,其实这是他自谦。经典说,【经云:持是经者,】持这部经的人,【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足证】就是能够证明【持经】持诵这部《观无量寿佛经》【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无二致也。】无二致就是没有两样,目标都是相同的。【须知持名一法,法尔圆具三观妙行。】法尔就是本来当下就是圆满具足,空观、假观和中观的妙行,不可思议之行,【所谓吾人日用自不知耳。】只是我们平时不了解而已,【所以者何?】所以者何,好,把笔拿起来,我念的你就把它画框框,
(甲:以所持之名,本具三谛。
A、谓名字相有,即俗谛。
B、名字性空,即真谛。
C、性相不二,即中谛也。
乙:以能持之念,由来三观。
A、谓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观。
B、念相历历明明,即假观。
C、性相一如,即中观也。
丙:所念之佛乎
A、字字分明,妙假观也。
B、能念之心,念念无殊,真空观也。
C、能与所不一不异,圆中观也。
——录入者 加进)
【以所持之名,】把这五个字画一个框框,旁边右上角写一个“甲”;然后那个“以所持之名”这个“以”的左边这一行对过来,刚好那个位子对过来,“以能持之念”把它写一个“乙”。“以能持之念”这个“念”再左边这一行,“所念之佛乎”把它画一个四方形“丙”。我如果不这么念到时候你会搞不清楚。你现在先听师父的话,现在我再讲一遍:“以所持之名”这个写“甲”;再左边一行“以能持之念”这个写“乙”;再过去那一行“所念之佛乎”写一个“丙”。画一个框框写个丙,然后再慢慢、慢慢来写。现在先看甲,以所持之名,现在是说我们所念的这句阿弥陀佛,【本具三谛。】“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谛,谛就是在果位来讲已经得道的叫做谛,在因位里面叫做观——空观、假观、中观,在因地修行叫做观,成就证悟叫做谛,已经了解真理叫做谛。所以三观是因,三谛是果。以所持之名本来就具足三谛,本来我们的本性就具足这种真谛、俗谛和中谛。好,底下把笔拿起来,【谓名字相有,即俗谛。】写个“A”,【名字性空,即真谛。】写个“B”,【性相不二,即中谛也。】写个“C”。这样一个甲就分成A、B、C,中国人比较伟大所以甲排前面,美国人比较差所以ABC排在后面。以所持之名这个甲的角度,以我们念佛本身本性就具足真谛、俗谛和中谛,谓名字相有,相本来就有,这个就是俗谛,写个“A”;名字性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是性空,这个就是真谛,写个“B”;真谛就是本性,真谛就是性,相有就是相,所以性和相不二,性就是空,相就是色,就是色不异空,空、色不二的意思,性相不二就是空、色不二的意思,这个就是中谛。底下【以能持之念,】这个就写“乙”,【由来三观。】众生是能持之念,由来三观,三观是因地修行的,才开始在观想,才开始在用功,这个叫做观,达到究竟叫做谛。由来三观,【谓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观。】写个“A”,我们念念,每一念每一念,念性不可得,了不可得即是空观,虽然念性不可得却是。。。,【念相历历明明,即假观。】写个“B,”最后,【性相一如,即中观也。】写个“C”。乙也是分A、B、C,这个乙的三观就是: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观,念性不可得,但是清清楚楚;念相历历明明,叫做假观,明明有,要找却找不到;性相一如就是空和有、色和空一如,这个就是中观。底下,【又复应知】【所念之佛,】这个写“丙”,丙也分三个角度,就是【字字分明,妙假观也。】为什么加一个“妙”呢?你知道吗?就是不可思议,我们平时念佛的时候不能字字分明,因为有妄想,人家现在是念到字字分明,如果字字分明就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自己听得清清楚楚,临命终他就不会散乱了,我们平时不能字字分明,这个就不能称为妙,妙假观,有的意思,不可思议的有。底下,【能念之心,念念无殊,真空观也。】就是你念的心每一念都一样,因为从本性出来,这个就是真空观。真空就是一尘不染如入高空,真空。我们现在不能空一切,不能讲真空,我们现在只是结个善缘,念、念、念。。。妄想很多放不下,欲望要不然就是感情,要不然就还有其他事情,所以无法达到真空。所以我常常告诉众生说:今天我们一定要了解,生死这种事情,你一定要放下才有办法,生死,你现在想想看,今天你到临命终有哪一样放不下,你能如何?今天如果到了临命终,没有突破这个生死大关,你惨了,你麻烦大了,简而言之,世界上的一切就是要全部放下,想想看今天你如果放得下无量劫的生命,极乐世界清净自在,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放不下这个世界?还要在这里被这个娑婆世界的情或是欲望所污染,才来放不下,使得临命终不自在,搞不好能不能往生还无法把握。你想想看,在这里的快乐如果是一,算一元,极乐世界有千百亿元的金钱等着你;在这里如果是一颗钻石,极乐世界有千百万颗钻石等着你;在这里如果有一分的快乐,极乐世界有千百万无量无边的快乐等着你。为什么我们会执着这个世间的快乐,忘记了极乐世界的重要?所以这个就是要对放不下的众生讲,这个世间你不要一点都放不下,你一定要全盘放下,这个没有什么好执着的,真空观你就可以提得出来,你才会念念无殊。你念念都不一样,前一念,念念佛,后一念情绪不好就不念,我们怎么念念无殊呢?念念无殊就是前念、后念都是平等,我们哪有办法做到这样,今天我们如果心情不好,在公司心情不好,念、念、念。。。念半个小时,今天心情不好了,前念、后念就不一样了,怎么会无殊呢?我们没有办法。所以这个真空观还不容易的,还不是那么简单。再来,“字字分明,妙假观也”就是“A ”;“能念之心,念念无殊,真空观也”,就是“B”;【能与所不一不异,圆中观也。】就是圆满的中观,能与所就是“C”。能念这个念头与所念之佛,你说一也对,你说二也对,你说不是一也对,你说不是二也对,异就是二,不同,不一就是不能说是一,为什么?佛是佛,我是我,众生是众生,要说不异,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统统一样,佛的心和我的心都一样,所以不一就是不能说是一体的,因为我能念的是众生,所念的是圣人,不能说一;不异,也不能说不同,佛的心和众生的心,本体也是相同的,所以能与所不一不异,圆满中观也。【所以道境为妙假观为空。】所以道:所以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