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慧律法师 主讲

  1991年4月15日-5月28日

  文殊讲堂

  修行佛道的人

  你一定要记住:无诤

  还有很重要的——

  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

  这个忍辱

  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

  否则忍不下来。

  (师领众合掌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净土三经我们已经讲过《弥陀经》,讲过《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内容是谁极乐世界有多好,你要发愿一心不乱、持名,十方都会赞叹。那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说佛有四十八大愿,愿愿都说要度众生的愿力,他成佛之后极乐世界有多么庄严,这是《无量寿经》。

  这部经叫做《观无量寿经》,简单讲就是用我们的想,第六意识,冷静依照经典所说的十六种方法来观想落日观,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想琉璃之地,这部经典就是在教你如何观想极乐世界,西方三圣的莲花开和合,教你观想。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极乐世界,我们凡夫的心是粗糙的,而且业障深重,无法了解极乐世界,佛有善巧方便之法就是教你观想,用想的,就是你的心如果安住在极乐世界的清净的依报和正报,你的心就不会打妄想。所以与其你想贪、嗔、痴,不如想极乐世界的好处。所以,《观无量寿经》就是用观想的,十六种观想的方法,观想极乐世界有多好,阿弥陀佛有多伟大、多庄严。最后佛说了一句话,佛说:“如果你无法观想,临命终时你只要持名,念“南无无量寿佛”十声,照样往生极乐世界。”最后,讲到最后因为根器不够,观想力不够,所以就用持名念佛。

  所以这部经典,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就是修《十六观经》见佛三次,见佛三次就是修《十六观经》的。简而言之,《十六观经》的好处就是,如果妄想太重的人,这部经典不得了,教你如何观想,我们每一个念佛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在观想,每一个念佛的人都有在观想。

  这部经典是谛闲法师所著作的,近代当然也有人写,但是近代所写的大部分都是白话文,我们所采用的注解也非常的重要,我们如果采用一个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注解的,他的知见正确,我们研究经典的思想就不会有所偏差。我所采用的注解统统都是相当有修证的人。这一部疏钞是谛闲法师著作的,谛闲法师是天台宗的一位高僧大德,天台宗的思想比较微细,这部注解读起来虽然比较深奥,是天台宗的思想,今生我们如果想要走修行的路就不要怕难。像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里有的老婆婆不识字,老师每个星期三都在讲《华严经》,《华严经》的境界是事事无碍法界,那些上年纪的老婆婆她也是照样坐在那里,为什么?至少她坐在那里二个钟头不会造业,结一个华严海会殊胜的因缘,我们现在也来结一个《观无量寿经》海会殊胜的因缘也好,所以不管我们听不听得懂,我们知道这二个钟头听到一句能够受益,这样也值得,胜过你在家里看电视,你看电视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功德?对不对?没有。不如来这里听经。所以如果讲得比较深一点,不要今天听一听,感觉听不懂,明天就只剩下一百个人,这样就不是一个纯正的佛教徒,我们佛教徒就是碰到愈深奥的东西愈想去了解它,这样才是伟大、精进的精神!如果要看简单的,你都懂了就不必来听经了,这部经典不是你读到大学就有办法理解的,这部经典不是你读到博士就有办法理解的,照样看不懂。

  来,现在翻开第一页,【观经疏钞演义序】现在我先二个字二个字解释。

  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一般都简称观经。

  疏,疏就是祖师大德对它的注解,疏就是通的意思。就是要使这部经典的意思更为了解所以著疏。疏就是通,使它的文意畅通,通就是疏的意思,疏导里面经典的意思。使人更为了解叫作疏。钞就是古人所著作的比较深奥,这个钞跟提手旁的抄是一样的,意思相同,就是他注疏的义理还很深奥,所以我再以抄来加强解说,所以这个叫做钞。

  第三种叫做演义,演义就是依据古人的事迹,我们以现代的语言用白话文尽量把它写得更清楚,叫做演义。根据历史,然后根据过去,然后我们做现在的语言使它的义理畅通叫做演义。

  所以这个不一样,疏、钞、演义,都不一样的意思,意思都不一样。

  序,就是写在文章的最前面叫做序,

  【弥陀经】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以信愿力】信力和愿力,【持佛名号。为至直捷,至圆顿,最极稳当,最易成就。是世尊澈底悲心,普令业障众生,横超三界,】横超三界就是不必经过次第的修行,譬如初果阿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到四果罗汉,才超出三界。或者是众生在修行当中,直到成圣成贤要经过层层关卡,念佛就不必,横超就是直接超出三界,【带业往生。】极乐世界【故称异胜方便之法门也。】异就是殊,很特殊。异胜就是殊胜的方便法门,简单又直接又殊胜的意思。【古德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说我们人只有但。。。这个“但”的意思不是那么简单,注意这个“但”字,“但”就是专,非常的专叫做但念阿弥陀佛。我们平时叫做念阿弥陀佛,纯念也是念,杂念也是念,散念也是念。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叫做但念,就是专攻,叫做但念阿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唯有径路修行,】径路就是直路,没有弯曲的意思。【但念阿弥陀佛。吾人果能】果能就是如果。如果能够【依教修行,】专念阿弥陀佛,【以真信切愿,】真信就是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对释迦牟尼佛一点都不怀疑,确确实实没有动摇,切愿就是我真的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但念弥陀。则无论时之久近,功之浅深,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这句话你要注意听,这句话就是说如果你真的很相信佛所说的话,确确实实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你专心念佛,不论你念十年也好即能往生,就算你念三个月包括你临命终十念,你照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功力的深、浅,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你看就是这四个字:真、信、切、愿,所以我们看经典要会抓重点,才会知道它在说什么,要不然怎么修行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却这么少,那就是不能真信、不能切愿,所以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不必怀疑。【如其信不真,愿不切,念不专者,不名但念,】不能说但念,不能用这个“但”字。【乃名杂念。虽肯念佛,难臻实益。】“臻”就是达。没有办法达到实在的利益,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能真信、不能切愿,你无法得到实在的利益。所以这个但念就是心无杂念能舍一切名叫做“但”。你说:我在念佛,念一念就想到钱、想到子孙,这样你哪里有但念,你这样就叫做杂念。所以要但念不是那么简单的。但念就是功夫纯熟能舍一切,不为一切、一丝、一毫、一尘,不可能干扰他,这个叫做但念。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平时都是杂念,念一念、念一念就想到他儿子,念一念、念一念就想到他家后面改一改,念一念、念一念就想到要去百货公司买套衣服过年穿,没办法!因此,这个但念提得起又能放得下叫做但念。放得下一切的烦恼,放得下一切,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而且能够提起一句佛号,不间杂任何东西,这个叫做但念。所以如果你无法办到就难臻实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耳。自古及今,求其真得一心不乱者,罕见其人。】罕就是少,很少见到。自古以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很少,【过在念】念肯念,叫他念佛,他肯念,【不肯但】肯但就是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不肯。叫他念佛,他要,他也知道生死重要,要念佛,他也要往生,要,嘴巴都说要,却放不下,没办法!【非法门咎也。】这不是净土法门的过错,是你自己不了解。佛陀教你要如何修行,你有听经,但是不晓得该如何运用。只肯听经,不能将经典契会于心境来运用。听经他肯听,他也很认真的听,就是不运用在要专、要放下。【今经以阿阇世王杀父害母因缘而发起者,】佛才来讲这部经典,【尤见其不可思议矣!】就是见这种因缘来讲这部《观无量寿经》,才是不可思议。【国太夫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皇太后,地位崇高,皇太后地位崇高,像慈禧太后一样地位非常崇高。儿子当国王、他的母亲叫作国太夫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皇太后,垂帘听政。【名韦提希。】韦提希【问世尊曰:我宿何罪,生此恶子?】生到这种不孝的儿子,连父亲都要杀,【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让我了解这个世间尚有其他的地方能无烦恼的,【我当往生,】我要往生没有烦恼的地方,【不乐阎浮提】不乐阎浮提就是:这个娑婆世界实在很痛苦,一点都不快乐。我老早就告诉诸位了,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听我说?我已经跟诸位讲过上百次了,说这个娑婆世界一无可乐,一点快乐都没有,【浊恶世也。】阎浮提浊恶世也,五浊恶世。【愿我未来不闻恶声,】就是希望我将来出世的地方不要听到恶的声音,吵架的声音,【不见恶人,】不要见到坏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悔忏。】忏悔她的业障深重,【唯愿佛日】这个日画掉,这个打错了。唯愿佛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个“日”把它画叉,改成阿弥陀佛的陀,唯愿佛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新版已更正)清净业处就是极乐世界。哪里是清净业处,当然极乐世界是完全清净的,【云何思惟,】就是要如何观想叫作思惟。【云何正受?】就是正确的思惟、正确的感受叫做正受。一般叫做觉受,外道叫做邪受,凡夫叫做不知不觉受,完全不了解有一个正知正见的佛法。外道以邪为正叫做邪受,只有正知正见的佛经叫做正受。正受就是正确的知见,而你的感受,感受是正知正见。【于是佛说三种净业,答彼思惟。】回答她的思惟。【说十六妙观,】称为妙就是不可思议,空观、假观和中观,三观同时叫做妙。妙,妙就是不可思议的观想。【酬其正受。】酬就…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