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如果你知道。。。渴就是生死,你知道生、老、病、死是可怕,就像我们现在口渴要喝水,我们生、老、病、死需要佛法,赶快用功修行。渴不掘井,【听说何为。】你只是听人家说佛法,这样有什么用,有什么用呢?【略举其要,】简单举出它的重要,【如法华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什么相呢?相似即佛的相。意思是说修到相似即佛,这个人已经是六根清净了,六根清净就是证阿罗汉果,就等于证阿罗汉果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名相似佛也。】
看小字体的,
【初约三身明即佛。】应身、报身、法身,三身来说明相似即佛。【前观行位,常用三观,念三身佛。观觉虽成,】观想修行这个观觉虽然成功,【似觉未发。】相似觉尚未发,【加功不已。今本觉三身相似而发,】本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相似而发,【与始觉三观相似相应,应是合义。】应该是合,道理相同,合义就是道理相同。【合而不忘,】合:道理相同而不会忘记,【非妙观也。】却不是不可思议的空、假、中三观同时,就非妙观也。不是不可思议的微妙的观,还算不是很好。【相似下,约四喻明相似。鍮比金,】意思是说来说明相似的相,就像鍮比金,【瓜比瓠,】钻石类似黄金,瓜和瓠很相似,【喻始觉似本觉。火与海,喻相似近分真。】火,意思是说犹火先煖,是用火来比喻;与海,似海初平,我们如果走进大海,一开始觉得水稍微一点平平的,但是到最后你要深入大海,才知道大海深水的冷是什么。简单讲你如果要修行,一开始涉猎到一点点,最后你如果要深入,你才能了解水真正冷到什么程度,修行也是如此。【前二约法论似,后二约位论似。】前二,就是如鍮似金,若瓜比瓠,这是就法,在这个法相似佛,这个法已经接近佛了;犹火先煖,涉海初平,这个是指位,那个位子已经类似佛。【水性下,】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这一段【是劝证。】劝告你要好好的修证。【初约事劝,次引文证。】
下面另外一段,
【五 分证即】
分证就是已经有几分的功夫了,真的功夫了,已经有证了,分证了,不能证到全部、证到一点叫做分证。一百分考了八十分,就有一点点功夫了,叫分证即佛。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虽得相似,尚属缘修。】缘修,属于藉着种种的因缘来修行,【今则亲证,】亲自尝到那种味道了,【属于真修。惑分分破,】无明,我们分分来破除,【性分分显。】本性就一直显现出来。【从所证说,名为分真。】藉着他自己所证的名叫做分真,就是部分接近真实,【从能显言,】从自己有办法悟到那种境界,然后把法讲出来显出言词,【名分证也。分二。】所证悟的就是一种境界,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就把它说明出来。
【初约发心明即佛】
我们现在来谈一谈底下这一段,
【分证佛者:初发心住,】这个就是初住位,就是十信位后面的一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现在的发心住就是初住位,菩萨阶位是初住位,【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不前不后,就是已经没有次第性了,亦不一时,没有时的观念,【三智一心中得,】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或者是空观智也对、假观智也对、中观智也对,看那站在哪一个角度讲,三智。三智一心中得,得到什么?【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湛然的意思就是光明的意思,【开秘密藏。】不可思议的本性叫做秘密藏,【以不住法,】因为不着一切法,所以安住于不住其中,叫做【即住其中。】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小字体的,
【初】就是开始,【文约三法明发,】发就是悟到我们本觉的心,所以这个发是发自我们本觉的心,【就初住位,示即佛相。发心者,发本觉心也。常寂常照,寂照双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本圆觉。即一而三,】三即是一,【不发而发,故成三发。皆言一切者,】意思是说,【法界无外,摄法不遗。诸佛众生,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全体为缘,为了,为正。】把笔拿起来,有三因佛性:为缘就是为缘因佛性,(为了就是)为了因佛性、(为正就是)为正因佛性。意思是说当体同一体也是缘因佛性,也是了因佛性,也是正因佛性。佛性分三个,缘因、了因、正因。缘因就是藉着修持显现佛性,了因就是藉着智慧观照回归到本性,正因佛性当体即是,所以缘因、了因、正因同时。【是故一发,则一切俱发也。】
(A缘因佛性——缘发名功德,能资成故。
B了因佛性——了发名智慧,能观照故。
C正因佛性——正发名境界,是真性故。)
现在先讲【缘发名功德,】缘因佛性,写一下“A”,我们讲到缘发,“缘发”二字画一个框框。缘因佛性一发,本觉的自性就会产生名功德,没有本性的功夫,不能称为功德,只能称为福报。【能资成故。】能够帮助成就一切。【了发】“了”要把它画一个框框,了发就是了因佛性一发,【名智慧,】彻底的了解,【能观照故。】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正发】就是正因佛性一发,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一发,【名境界,是真性故。是所显故。三智下,】三智一心中得这一段,【约三身明佛。前以正助二修对一性,明圆发相。今约报智证法】报身的智慧这个来证悟到法,【起应,报应二修,】起应就是我们说应化身,报应就是我们说报身,二种修行,【对法一性,论分证佛。】来论分证。起应、报应这二种修持,对法性本性来讲,它是一种分证的功夫。【从智证法,从法起应。即非一时,三身顿得,】就是顿得。
所以昨天在研读班,我再三的劝告研读班的同学:
在这个人生宇宙当中,一定有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如果你得到,就永远存在,这种东西就是本性,一了百了。
所以禅宗的顿悟自性这是列为最重要的功课,所以我们三十条清规就有一条务使顿明本性,务使顿明心性,你才会知道怎么修行,如果你顿悟到本性,一切法不来也不去,你不会为了色法烦恼,也不会为了心法而烦恼,你没有得失观念,也不会担心明天会怎么样,你就把今天的每一秒钟活得很快乐,如果悟到了本性,二六时中都充满了智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体悟到了本性,我们的日子就很好过了,事事都是解脱,时时都是非常的欢喜。
所以说三身顿得,【故非前后,不纵不横,】也不纵也不横,【复见于此。从始圆修一心三观,】从一开始就圆修一心三观,【今圆三智一心中得。即以此智,证得法身。智性即色,三一体融,名妙色身。】三一体融就是三种就汇为一个体,【此身湛寂,】像镜子一样,【如镜无情。】无情就是清清楚楚不会所执着,情就是情执,如镜的不执着叫做如镜无情。【形对像生,】形如果来,镜子的像就跑出来,来者不拒,去就不留,【山毫靡间,】山是大,毫是小,大小不离,【名应一切。】叫做山毫靡间,名应一切。【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体离纵横。】纵横就是表十方,本体是离开十方的,意思是说本性不是用任何一个角度、方位可以定位出来的,因为它是空、无相、无作。体离纵横,【今始发明,】现在才开发出来,【名开秘藏。】不可思议的本性。【入理般若名为住。】入真正的般若的道理,名叫做安住。【此住无住,】住在什么?【住秘藏中。】
刚刚说讲得太快又讲错了,你们再翻开第十页,倒数第五行,那个漕使,最后二个字的漕使,说是运输官是管纳税的,我刚刚讲外交官就不对,这个菩萨慈悲就这样纠正师父,我很感谢!免得弄错了不好。免得弄错了,有错就一定要改,这个不是不好意思的。如果有错再讲我们再改。就是一直改,有错就改。佛法不怕错误就怕你不改。
好,我们再翻开第二十二页,最后一行,
【二 约被物明佛用】
【以普现色身,作众色像。】就是以佛的能力、神通力普现种种的色身,作众色像就是应众生来普现一切的色像。【一音随类,】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出去,美国人听是美国话,法国人听是法国话,中国人听是中国话。就是佛同样在这里说法,每一个众生都听得懂。所以佛当时如果在印度讲经,如果我们听就变成中国话,我们一定听得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报答诸声。】什么叫报答?就是回答一切的众生,一切的问题、演说佛法,【不动真际,】本性,真际就是我们的本性,不会动到我们的本性一个念头,自自然然就会示现一切的色身说一切法。不动真际,【群情等悦。】群情就是一切的众生,等悦,大家统统很高兴,【应以三轮度者,】三轮就是身轮、口轮、意轮。身、口、意这个叫做三轮。应该以身、口、意三轮度众生的时候,【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能示现具足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他都能够示现佛,哪里不能示现九法界的三轮?【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名分证即佛也。】分证即佛就是具有佛的能力却还没有圆满,分证。所以圆教的初住就见性了,破无明了,这样他就能够示现做佛,八相成道示现做小乘的佛。
看底下小字体,
【初文总示三轮。】身轮、口轮、意轮。【应以下,】“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这一段,【别示十界。】另外来开示十法界,先说佛界,【先明佛三,】就是佛的三业,先说明佛的三业,三轮,有办法神通自在,【况出九界。】何况佛是超出九界之尊,所以更加有办法有这个能力。【佛应三土,】三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且说同居。】就是我们现在先藉着同居净土来讲。【化有始终,】度化的期限有始也有终,【须彰八相。】须要显示八相成道。【大机所见,】就是这些大菩萨所见的,【八相难思。若应小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