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說如果你知道。。。渴就是生死,你知道生、老、病、死是可怕,就像我們現在口渴要喝水,我們生、老、病、死需要佛法,趕快用功修行。渴不掘井,【聽說何爲。】你只是聽人家說佛法,這樣有什麼用,有什麼用呢?【略舉其要,】簡單舉出它的重要,【如法華中六根清淨,即是其相。】什麼相呢?相似即佛的相。意思是說修到相似即佛,這個人已經是六根清淨了,六根清淨就是證阿羅漢果,就等于證阿羅漢果這個不是那麼簡單的。【名相似佛也。】
看小字體的,
【初約叁身明即佛。】應身、報身、法身,叁身來說明相似即佛。【前觀行位,常用叁觀,念叁身佛。觀覺雖成,】觀想修行這個觀覺雖然成功,【似覺未發。】相似覺尚未發,【加功不已。今本覺叁身相似而發,】本覺叁身:法身、報身、應身,相似而發,【與始覺叁觀相似相應,應是合義。】應該是合,道理相同,合義就是道理相同。【合而不忘,】合:道理相同而不會忘記,【非妙觀也。】卻不是不可思議的空、假、中叁觀同時,就非妙觀也。不是不可思議的微妙的觀,還算不是很好。【相似下,約四喻明相似。鍮比金,】意思是說來說明相似的相,就像鍮比金,【瓜比瓠,】鑽石類似黃金,瓜和瓠很相似,【喻始覺似本覺。火與海,喻相似近分真。】火,意思是說猶火先煖,是用火來比喻;與海,似海初平,我們如果走進大海,一開始覺得水稍微一點平平的,但是到最後你要深入大海,才知道大海深水的冷是什麼。簡單講你如果要修行,一開始涉獵到一點點,最後你如果要深入,你才能了解水真正冷到什麼程度,修行也是如此。【前二約法論似,後二約位論似。】前二,就是如鍮似金,若瓜比瓠,這是就法,在這個法相似佛,這個法已經接近佛了;猶火先煖,涉海初平,這個是指位,那個位子已經類似佛。【水性下,】水性至冷,飲者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爲,這一段【是勸證。】勸告你要好好的修證。【初約事勸,次引文證。】
下面另外一段,
【五 分證即】
分證就是已經有幾分的功夫了,真的功夫了,已經有證了,分證了,不能證到全部、證到一點叫做分證。一百分考了八十分,就有一點點功夫了,叫分證即佛。
【即心觀佛,托境顯性。雖得相似,尚屬緣修。】緣修,屬于藉著種種的因緣來修行,【今則親證,】親自嘗到那種味道了,【屬于真修。惑分分破,】無明,我們分分來破除,【性分分顯。】本性就一直顯現出來。【從所證說,名爲分真。】藉著他自己所證的名叫做分真,就是部分接近真實,【從能顯言,】從自己有辦法悟到那種境界,然後把法講出來顯出言詞,【名分證也。分二。】所證悟的就是一種境界,自己的能力有辦法就把它說明出來。
【初約發心明即佛】
我們現在來談一談底下這一段,
【分證佛者:初發心住,】這個就是初住位,就是十信位後面的一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現在的發心住就是初住位,菩薩階位是初住位,【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不前不後,就是已經沒有次第性了,亦不一時,沒有時的觀念,【叁智一心中得,】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或者是空觀智也對、假觀智也對、中觀智也對,看那站在哪一個角度講,叁智。叁智一心中得,得到什麼?【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湛然的意思就是光明的意思,【開秘密藏。】不可思議的本性叫做秘密藏,【以不住法,】因爲不著一切法,所以安住于不住其中,叫做【即住其中。】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小字體的,
【初】就是開始,【文約叁法明發,】發就是悟到我們本覺的心,所以這個發是發自我們本覺的心,【就初住位,示即佛相。發心者,發本覺心也。常寂常照,寂照雙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本圓覺。即一而叁,】叁即是一,【不發而發,故成叁發。皆言一切者,】意思是說,【法界無外,攝法不遺。諸佛衆生,色心依正,同一覺體,全體爲緣,爲了,爲正。】把筆拿起來,有叁因佛性:爲緣就是爲緣因佛性,(爲了就是)爲了因佛性、(爲正就是)爲正因佛性。意思是說當體同一體也是緣因佛性,也是了因佛性,也是正因佛性。佛性分叁個,緣因、了因、正因。緣因就是藉著修持顯現佛性,了因就是藉著智慧觀照回歸到本性,正因佛性當體即是,所以緣因、了因、正因同時。【是故一發,則一切俱發也。】
(A緣因佛性——緣發名功德,能資成故。
B了因佛性——了發名智慧,能觀照故。
C正因佛性——正發名境界,是真性故。)
現在先講【緣發名功德,】緣因佛性,寫一下“A”,我們講到緣發,“緣發”二字畫一個框框。緣因佛性一發,本覺的自性就會産生名功德,沒有本性的功夫,不能稱爲功德,只能稱爲福報。【能資成故。】能夠幫助成就一切。【了發】“了”要把它畫一個框框,了發就是了因佛性一發,【名智慧,】徹底的了解,【能觀照故。】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正發】就是正因佛性一發,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一發,【名境界,是真性故。是所顯故。叁智下,】叁智一心中得這一段,【約叁身明佛。前以正助二修對一性,明圓發相。今約報智證法】報身的智慧這個來證悟到法,【起應,報應二修,】起應就是我們說應化身,報應就是我們說報身,二種修行,【對法一性,論分證佛。】來論分證。起應、報應這二種修持,對法性本性來講,它是一種分證的功夫。【從智證法,從法起應。即非一時,叁身頓得,】就是頓得。
所以昨天在研讀班,我再叁的勸告研讀班的同學:
在這個人生宇宙當中,一定有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如果你得到,就永遠存在,這種東西就是本性,一了百了。
所以禅宗的頓悟自性這是列爲最重要的功課,所以我們叁十條清規就有一條務使頓明本性,務使頓明心性,你才會知道怎麼修行,如果你頓悟到本性,一切法不來也不去,你不會爲了色法煩惱,也不會爲了心法而煩惱,你沒有得失觀念,也不會擔心明天會怎麼樣,你就把今天的每一秒鍾活得很快樂,如果悟到了本性,二六時中都充滿了智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體悟到了本性,我們的日子就很好過了,事事都是解脫,時時都是非常的歡喜。
所以說叁身頓得,【故非前後,不縱不橫,】也不縱也不橫,【複見于此。從始圓修一心叁觀,】從一開始就圓修一心叁觀,【今圓叁智一心中得。即以此智,證得法身。智性即色,叁一體融,名妙色身。】叁一體融就是叁種就彙爲一個體,【此身湛寂,】像鏡子一樣,【如鏡無情。】無情就是清清楚楚不會所執著,情就是情執,如鏡的不執著叫做如鏡無情。【形對像生,】形如果來,鏡子的像就跑出來,來者不拒,去就不留,【山毫靡間,】山是大,毫是小,大小不離,【名應一切。】叫做山毫靡間,名應一切。【叁身】就是法身、報身、應身,【叁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叁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叁德。【體離縱橫。】縱橫就是表十方,本體是離開十方的,意思是說本性不是用任何一個角度、方位可以定位出來的,因爲它是空、無相、無作。體離縱橫,【今始發明,】現在才開發出來,【名開秘藏。】不可思議的本性。【入理般若名爲住。】入真正的般若的道理,名叫做安住。【此住無住,】住在什麼?【住秘藏中。】
剛剛說講得太快又講錯了,你們再翻開第十頁,倒數第五行,那個漕使,最後二個字的漕使,說是運輸官是管納稅的,我剛剛講外交官就不對,這個菩薩慈悲就這樣糾正師父,我很感謝!免得弄錯了不好。免得弄錯了,有錯就一定要改,這個不是不好意思的。如果有錯再講我們再改。就是一直改,有錯就改。佛法不怕錯誤就怕你不改。
好,我們再翻開第二十二頁,最後一行,
【二 約被物明佛用】
【以普現色身,作衆色像。】就是以佛的能力、神通力普現種種的色身,作衆色像就是應衆生來普現一切的色像。【一音隨類,】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出去,美國人聽是美國話,法國人聽是法國話,中國人聽是中國話。就是佛同樣在這裏說法,每一個衆生都聽得懂。所以佛當時如果在印度講經,如果我們聽就變成中國話,我們一定聽得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報答諸聲。】什麼叫報答?就是回答一切的衆生,一切的問題、演說佛法,【不動真際,】本性,真際就是我們的本性,不會動到我們的本性一個念頭,自自然然就會示現一切的色身說一切法。不動真際,【群情等悅。】群情就是一切的衆生,等悅,大家統統很高興,【應以叁輪度者,】叁輪就是身輪、口輪、意輪。身、口、意這個叫做叁輪。應該以身、口、意叁輪度衆生的時候,【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能示現具足佛威儀,【以佛音聲,方便而度脫之,況九法界叁輪耶?】他都能夠示現佛,哪裏不能示現九法界的叁輪?【初住尚爾,況等覺耶?是名分證即佛也。】分證即佛就是具有佛的能力卻還沒有圓滿,分證。所以圓教的初住就見性了,破無明了,這樣他就能夠示現做佛,八相成道示現做小乘的佛。
看底下小字體,
【初文總示叁輪。】身輪、口輪、意輪。【應以下,】“應以叁輪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這一段,【別示十界。】另外來開示十法界,先說佛界,【先明佛叁,】就是佛的叁業,先說明佛的叁業,叁輪,有辦法神通自在,【況出九界。】何況佛是超出九界之尊,所以更加有辦法有這個能力。【佛應叁土,】叁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且說同居。】就是我們現在先藉著同居淨土來講。【化有始終,】度化的期限有始也有終,【須彰八相。】須要顯示八相成道。【大機所見,】就是這些大菩薩所見的,【八相難思。若應小乘…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