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種皆劣。】八相會比較差一點。八相成道,什麼投胎、出世、降生、什麼出家、成道、降魔、轉*輪、入涅槃,就是這八種。【大示出沒,如水之波。】同一體的。經典裏面有這麼說,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凡夫看佛就是一個老比丘相,佛坐在那個地方,凡夫看佛不過是一個老比丘相,我們的眼睛被業障所障礙,看到的不過是一個老人,如果是根機比較利的人看到,佛有叁十二相非常的莊嚴。再來,小乘的看到不只是丈六金身,不只是如此。如果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看到,見到佛,就像幾千萬億阿僧祇由旬,非常的大。所以說大機所見,八相難思,大機就是大根機的人,這些大菩薩所見到的八相成道,當然就是不可思議了,就小乘來講比較差一點了。所以大乘的示現,這個出沒就像水和波,【全法界身,八皆勝妙。】八種很殊勝、很奧妙。【小乘生滅,體是無常。如火燒薪,終歸灰斷。】灰斷就是灰身泯智。木柴如果燒到最後成灰,就是沒有火,意思就是把色身除掉叫做灰,叫灰身。斷就是斷智,意思就是說有這個色身,就有這種世間的智慧,我沒有這個身體連頭都沒有,所以就是進入涅槃,灰斷,終歸灰斷。小乘生滅,體是無常,如火燒薪,到最後一定要入灰身泯智。【此等皆是果人法則,】證果的人一定的法則,就是一定要入涅槃。你如果沒有入涅槃,就變成你所講的生滅法,這樣不能成立,佛的本性是不生不滅,那是大根器的人,就衆生來講,佛爲了要解釋因果和生滅法,他一定要自己示現涅槃,而且衆生如果沒有那種福報,也沒有辦法一直求佛住世。【名佛威儀。】這個叫做諸佛的威儀。一定的法則。【初住能爲,名之曰具。威儀屬身;音聲屬口;方便屬意;應以佛度,即現佛叁。】即現佛的叁業:身輪、口輪、意輪。【佛尚能示,】佛界他都能夠示現了,何況九界更加的不困難,就是佛尚能示,【九界不難。】這個文言文的字實在太簡單了。所以太簡化看起來不簡單,因此,奉勸大家不要缺席。【初住尚爾,】初住還能夠這種能力,尚爾就是還有這種能力。【後位】就是比初住更高的,二、叁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意思初住位就能夠這樣,何況後面的聖位,後位【不待言矣。】就更不必說了,叫做後位不待言矣。這個如果不懂佛法的人來看,誤解就很大了,很多地方就沒辦法解釋了。【破惑轉深,】破迷惑轉深,【德用轉廣。甯以身口,可思議耶!】怎麼能夠用心、口來思議!心是思想,口是論,所以心口可思議耶,就是不能用心來思惟、不能用口來討論叫做不可思議。【良由】就是因爲【位位始覺本覺,】每一位當下就是始覺和本覺。始覺和本覺【一合俱忘,】忘就是雙亡,【致使體用高廣若此。】
底下最後講第六即佛,究竟即佛。
【六 究竟即】
【究竟佛者:道窮妙覺,】道窮妙覺,窮就是盡的意思,道已經盡到了,已經達到了,窮就是達到這個妙覺,【位極于茶,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這個沒有學佛,你怎麼看也看不懂。就是有學佛也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位極于茶,茶是。。。在《華嚴經》裏面講的印度有四十二個字母,最後一個字母叫做茶,這個音用羅馬的拼音叫做茶。在這裏今天我如果沒有查佛光大辭典我也弄不清楚,查四十二字門,在第1630頁那個地方,就是《華嚴經》或者是梵文的四十二個字的字母,我們翻譯成中文這個音,意思是說印度的梵文有四十二個字母,字母的最後一個字是“茶”,音相同,不是中文,所以這個茶字是印度音,印度的梵文有四十二個字母,四十二個字母裏面最後一個字那就是茶音,簡單講就是這樣子。所以我還是奉勸你們去買一部大辭典,師父總是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在聽經聞法當中,回去有資料隨時都可以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能夠了解一切的實相,【邊際智滿,】就是無量無邊的一切法,無量無邊的智慧統統圓滿,【種覺頓圓。】一切種智這個覺悟刹那之間圓滿,【無上士者,名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沒有人比他更厲害。【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就像十五日,我們所說的農曆十五日,月亮圓滿具足。【衆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義。】究竟即佛。
二十四頁,
【二 兼顯佛德明無盡】
【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號。】佛有無量的德行,所以應該有無量的號。【舉一蔽諸。】就是舉一種,蔽就是包括一切。舉一蔽諸,舉一種就包括一切。【華嚴有萬號。又經有萬號。】華嚴有種種的號,一萬,萬就表示很多,確實經典也有種種的名字。【叁世諸佛,通有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你要說釋迦牟尼如來也對,釋迦牟尼應供也對,釋迦牟尼無上士也對,釋迦牟尼天人師也對,我們現在“佛”都講慣了,要不然“如來”也講慣了,其他的差不多都沒有在使用,如果你念南無本師釋迦無上士,大家都會看你,(笑)其實我們念的是對的,他不曾聽過這個音,如果你這樣念他會一直看你,說:這個人頭腦有問題,怎麼這麼念,本來這樣也是對的,但是,因爲大家念“佛”念慣了,你突然要跟他改變,改變不過來,沒有辦法,所以一定要念釋迦牟尼佛。底下,【淨名叁號,】就是如來、正遍知、佛,就是在《維摩诘經》裏面講的是叁種,佛有通叁種號:佛、如來、正遍知,【以劫壽說,不能令盡。】就是用長年累月一大劫的生命,壽就是時間,以劫壽就是用一大劫的生命再長的時間來講,也沒有辦法說佛的名和德行有多少、通用的法號有多少,【何況諸號耶?】何況其他的題目、名字,意思是說講不完。
看小字體,
【等覺,已名滿足方便地。菩薩究竟地。始覺道窮,本覺理極。】意思是說滿足方便地,就是菩薩的修行叫做方便,叫做滿足方便,滿足方便就是所修的功德填滿了方便的階位,菩薩究竟地就是等覺。所以始覺道窮,本覺的理已經最究竟了,始覺一直通,通到最後,本覺的理也都顯示出來。【本始既泯,】泯就是沒有,【無以名焉,】沒有什麼名詞好講的,本覺、始覺既然合起來就沒有所謂的二個,沒有所謂的本和始,無以名焉,最後叫做【強名妙覺。】勉強的來說他是妙覺。【大品般若四十二字,字字互具諸字功德,】四十二個字每一個字都具足互相的功德,【南嶽】禅師【用對圓頓教中四十二位。】對圓頓教中以梵文四十二字母來對階位,【初住阿字,】二住就對另外一個字,所以我去查是1630頁梵文的四十二字:阿、羅、波、遮、那、邏、陀、婆、荼、沙;第十一個字到二十個字叫:和、多、夜、咤、迦、娑、磨、伽、他、阇;二十一到叁十是:頗、馱、賒、怯、叉、哆、若、挓(zha一聲)、婆、車;叁十一到四十:摩、火、嗟、伽、他、拏、頗、歌、差(音chai一聲)、遮;四十一就是咤,四十二就是茶。茶字,總是要查。最後初住是對阿字,【中四十字,】一個字一個字對,【對至等覺。最後茶字,當于妙覺。斷德究竟,名大涅槃。智德究竟,名大菩提。如十下,約喻稱歎。用彼大經月愛之喻。】就是來比喻。
【佛有下,以例諸號,明不易說。淨名經雲:正遍知,如來,及佛。】就是《維摩诘經》講【此叁句義,大千衆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以劫之壽,說不盡也。】就是沒有辦法說。
【二 釋說字】
底下這一段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底下這一段發揮到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無作四谛,還有,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還有四悉檀的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二十五頁第一行,
【說者,悅所懷也。】就是佛說經典,我們常常說《佛說阿彌陀經》、佛說什麼經典。這個說就是悅,要使衆生高興的意思,悅所懷,所懷就是讓你所希望得到的東西、滿足你希望得到的那個法。佛說就是佛要使衆生高興,就是悅所懷,令你的心歡喜叫做悅所懷。所懷就是你盼望什麼,他讓你歡悅,悅所懷。【即十二部經,八萬法藏,】十二部經就是十二分類,不是十二本的意思,譬如說一個大學就分工學院、理學院、商學院,醫學院、農學院。。。等等,文學院或者是法學院,工學院又分成電子、機械、水利、土木、電機,所以說十二部不是十二本經,是十二分類。八萬法藏,我們如果查佛學辭典,你就知道佛學的名相實在很多,所以我們中國的辭典有很多字,統統因爲我們佛法興盛,佛法興盛以後,才增加了很多文字,因此,我們佛法的興盛,剛好增加了我們中國很多辭典的字劃,自從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我們中國的文字增加很多,都是因爲佛經上增加的。八萬的法藏,就是很多,由二、叁、四、五、六,一直增加統統有,打開佛學大辭典有很多。【六度,四等,】四就是四谛。所以簡單講六度四等就是六度、四谛、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等,【一切法門。又于一法中,作四門分別。于一一門,巧作四悉檀利益。】又于一法中,譬如說四谛法,它作四門分別,譬如說空的,屬于空教的四谛門,或者有的四谛門,或者是非空非有的四谛門,或者是亦空亦有的四谛門。于一一門,巧作四悉檀,譬如說空門裏面的四谛法又分成四悉檀: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巧作就是把它分開來,有四個悉檀。【聞者歡喜,】贊歎得到大受用叫做【贊用,受行,】接受方向的指示去修行叫受行,四悉檀,聞者歡喜,贊用,受行,【施】就是布施,【戒】就是持戒,【進】就是精進,【念,】包括二種:一種叫做般若,一種叫做禅定。和念頭有關的就是般若的思想,和禅定和念都有關系。【而得開發。】而開發出來。【貪恚愚癡,豁爾冰消。】因爲我們有四悉檀還有對治門,所以聽了會歡喜,他就知道要怎麼施舍、要怎麼持戒、要怎麼精進、要怎麼掌握住那個念頭。上次我和信徒講過,我們人是活在一口氣當中和活在…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