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他就会清请楚楚的知道,有的人是发生以后还迷迷糊糊的。
前言
在一般讲经的惯例上,都有所谓,经前的“悬谈”或“提纲”,如天台的五重玄义,贤首的十门玄谈,及其他。若照现在一般学佛者的心理和环境,似乎无这一套的必要。可是台湾处于海陬孤岛,佛法衰微。向乏讲经机会,对于这些谈玄判教的风味,也许未尝领略,因此我们无妨来把它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然而要根据那一宗来讲呢?我虽禅参临济,教却学习天台,现在就把天台的五重玄义来谈谈吧!(五重玄义见本经附录,因恐初学厌繁,故别刊经末。)
这部般若心经,在我们中国佛经流通方面观之,可说是“风行天下”的,并且持诵者亦多,其普及程度确乎在《金刚》,《弥陀》之上。虽然言简文略,只此二百余字,但是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它在一代圣教中的地位,总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负有声望的经典;六百卷般若经的当中,其最简括切要,提纲契领者,当推现在所讲的这部心经了。
它是给一切众生,打破迷情妄执,启示解脱法门;处处即色明空,层层破妄显真,乃至广阐诸法皆空之理,从世间有情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一直空到出世间的无智无得。因为空得这么彻底,所以能够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够即见实相。
实相者,即是我们个个本具的真心!迷了它便为众生,悟了它即是诸佛菩萨;迷则生死无尽,悟则究竟解脱。
般若是发掘实相,解脱生死的一种最完善的工具和方法!我们不想求证实相,解脱生死则罢,如果要的话,那就不得不从这部经典里去努力进取了!
你们这次发心举办讲演这部般若心经的法会,总算很有意义的!而我呢,也觉得这是一种很兴奋而乐为的事情。话说多了,现在要来开始讲入正题。
正释
当分做三阶段来讲:一、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八字。二、译人——“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八字。三、正文——“从观自在菩萨起,至菩提娑婆诃”。共二百六十字。
先来解释经题。有人说:经题并不是正文,怎样也要去解释它呢?因为题是一经的总纲、经为一题的别目,若经题明白之后,便可了解经中大意。如网提其纲,则众目自伸,若衣挈其领,则群缕必直。因此故有讲释的必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这个表解,就是把经文尽量用简单的科判把它列出来,如同提纲挈领一样的,一目了然,诸位看这个讲前小言,说文分三科,有通的三科,有别的三科。通常,东晋的道安法师发现,而制作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因为那时候佛经的流通还不是很普遍,因此道安大师他就认为每一部经典,都有这样子的格式,那么,与当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当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认为他是画蛇添足,自作聪明,佛法是圣人所说的,你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把它科判为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呢?后来经典大量的流通到中国来,翻译的经典也多,果然与西土暗合,跟印度的经典,流通过来的梵文,或者是巴利文的,翻译过来以后,翻译成中文,果然发现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与道安法师所说的一模一样!道安法师是一代高僧,东晋的道安法师对佛教的贡献,你去看看高僧传你就会知道,这个道安法师人长得又丑又矮,但是对佛教的这种贡献跟悟性,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所以东晋的道安法师很早就发现了,每一部经典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可是当时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认为他自作聪明,后来发现以后,对他更佩服!这个人就是有先见之明,世界上就是有这种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他就会清请楚楚的知道,有的人是发生以后还迷迷糊糊的。
别,此经传世者七种译本,就是流通在这个世间的有七种翻译本,就是七种。今现者不计,但是不包括,不计就是不包括,现在有翻译的话不包括在内,所以有流通的是七种。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三藏法师这个人,这个高僧大德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所以今现者不计,也就是说现在人再翻译的,超过第七种的那就不算,以古来翻译的总共有七种版本。四译同上例,四译就是说;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这北方就是译,意思就是说由印度文翻译成中文,我们叫做译,这个译字就是取於北方。今探者为玄奘法师,玄奘大师去天竺取经,那么,他所翻译的这一本是最流通的,所以今探者就是讲玄奘大师,经过千辛万苦寻求这个原译,回来以后专做翻译的工作,玄奘大师的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分跟流通分,所以略去序与流通,就是单刀直入的只有正宗分而已。
甲初:经题分二——乙初:分释二:合释(以下均依此二法不另出科目)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分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八字为一经的总题,上七字——般若波罗密多心,是别题(本经专用之名,别于他部故),下一字——经,是通题(与其他诸部,通称为经故)。现在将总题八字分作四段来讲:一、般若,二、波罗密多,三、心,四、经。
一、般若:此是梵语(即印度话,因印度人自称是梵天的苗裔,故其语称为梵语),译为智慧。怎样不直译之,而仍存梵语——“般若”呢?以其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虽意译为智慧,实则未尽正确。智论这样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因为通常的所谓智慧者,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尤其是世人每每以为聪明就是智慧,若翻之则与彼混滥,而失却般若殊胜义。为了表示这种智慧的特胜,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而不直译为智慧;此即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经的翻字不翻音的意思。其实般若当译为妙智慧,或真智妙慧,以拣别世人所称的智慧,才为完善而恰当的!世人虽也各有他的智慧——如一般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大哲学家,这都是世人所公认是智慧的结晶。若在佛教眼光视之,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人天眼目曰“世智辩聪不要拈出。”)。虽然科学发达,物资文明,能创造飞机,发明无线电等,此乃世间有漏智(带有烦恼之过,无断迷理烦恼之力之智。亦云世俗智。)所成的有为之法(为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总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获到究竟安乐。且于其中却含有能使人发生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可能;乃至用之不当,则能造出许多害人、害世的巨祸来(如原子弹等)!故世间的智慧是一种邪正兼杂(用于正途则正,用于邪途则邪),利害参半(善用之则有益于人,恶用之有害于人)。因为它——世智,是由第六识妄心分别出来的一种妄知妄见,是不实,是污染,非纯善,尤其是有限的。事实只可称为知识,确没有当得起智慧的资格,那里更谈得到妙呢?至于本经所说的般若妙智慧,那就不同了,它是自性中本具的一种无漏智(谓三乘之人,离烦恼无染之清净智也。断惑证理即此智之用。),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的,是离过绝非,是正常,是真实,是纯净无染,是唯正无邪,并且没有穷尽的。人们能够用了它,非但能令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且能普度众生同超生死苦海,同登安乐彼岸;这就是般若妙智慧的特色,岂可与世智辩聪同日而语哉!《智论》云:“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上”即此意也。故世间的有漏智,与本经所说的般若智,真是天壤悬殊!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各位看四十五页的表解,般若,中国话叫做智慧,因为用“智慧”是一种尊重,其实用“智慧”二个字,并不能衬托出般若真正的意思,因为这个智慧,往往会给世间人误会成一种冷静的理性,所以单单靠著“智慧”二个字,是不能够解释般若的意思。所以我们一般人用这个智慧,就会认为说这个人很聪明,不对!聪明是世智辩聪,聪明是世间累积的经验,用重叠的、连续的执著,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的推论跟批判,是世间的聪明人。智慧不是这样,智慧是本来每一个人清净心中,所散发出来的那一种慈悲平等、无量的智慧心,完全跟世间的教育不一样,世间的教育它是累积的执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错觉,因为它对符号并不能透视它的假相,而智慧是不离文字,而却能够离开语言、文字、心缘相,然后悟入到最寂静的法门,於寂静当中起妙用,而所有的妙用,都透过自己的本能,智慧说是后天修成的也对,叫做断德,说是先天的也对,叫做智德,意思就是本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有智慧的本能,这个叫做智慧。智慧简单讲就是良知;简单讲就是本来的面目。
基于上面所说的几点理由,故不译,以表尊重。兹把四例翻经,及五种不翻列表如下:
这个智慧有五不翻,这个翻就是翻译的翻,五种不翻译的一种。印度文翻译成我们中文,有很多地方没有办法完全翻过来的。
五不翻,第一个叫做多含不翻,多含不翻,譬如说: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尊号,薄伽梵含有六种意思、意义,第一个叫做“自在”,你如果是翻自在的话,那其它的五种意思你就不能表达出来,所以多含不翻,含就是一个“今”再一个“口”,口里含著任何东西,多含不翻,很多意思不能直接翻译的,那么就要照抄,叫做薄伽梵。如果你翻译成“自在”,那只有其中里面六分之一的意思,那还少了其它五种。所以薄伽梵翻译成中文,第一个叫做自在,意思就是佛是一个很自在的人。第二个叫做“炽盛”,炽盛就是燃烧,意思就是他的智慧像火在烧一样的,谁碰到他,所有的难题都解决。你要碰到大彻大悟的人,你一问他马上就答,佛的智慧也是一样,火在烧一样的无量的光明。炽盛。那个炽要加一个火部。第三个薄伽梵的意思叫做“端严”,意思就是说佛除了外表长得很庄严以外,他的内心里面更加的庄严。如果说你只有翻译成自在…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