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如之道理也。),著于邪見名爲見思無明;二乘不明俗谛理,著于空寂名爲塵沙無明;權教菩薩不明中谛理,著于二邊名爲根本無明。總之迷真謂之根本無明,起妄謂之枝末無明。”
行是造作義,指一切行爲,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識就是業識——第八識(是人生的總報主)。此識隨業受報,爲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于有緣父母,當其交媾時,四周黑暗,唯見一幕淫劇,于明相(淫光)發現處,神識聰利,刹那即到父母身邊,那時昏昏迷迷,忽起一念愛心(男的則愛母憎父,女的則愛父憎母),流愛爲種,納識爲胎(流一念愛欲心爲受生種子,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將此神識處于臭穢胎獄之中)。啊!慘了!生死的禍根將此演成,一切衆苦跟在後面而來!此爲投胎最初第一念(止觀雲:初托胎時名歌羅邏,此時即具叁事:一命,二暖,叁識。是中以報風爲命,精血不臭不爛爲暖,活動爲識。此時便隨母氣息上下出入,名爲識位)。
名色,名指心識(即神識初投胎時之謂),色指形體(即父精母血混成之肉團)。由于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爲名,攬父母赤白二渧而成胎爲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此爲胎中精神物質初備之相)。因爲初投胎時,六根未成,識心不能顯發其了別功能,但有心的名稱,沒有心的作用,所以不稱爲心,只稱爲“名”;初投胎時,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故但稱“色”。此爲嬰胎初凝還沒有完成六根的一個階段(人生在胎內生育之次第分爲五位:第一七日名羯羅藍位,又雲歌羅邏,譯爲凝滑,或雲雜穢——父母之精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團凝滑之穢物。第二七日爲頞部昙位,譯爲疱,經二七日漸漸增長而成爲瘡疤之形。第叁七日名閉屍位,譯爲軟肉,經叁七日漸成軟肉之質。第四七日名爲羯南位,譯爲堅肉,經四七日漸成堅固之肉。第五七日名缽羅奢位,譯爲肢節,又名形位,自神識投胎後至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以上皆屬名色位所攝。自此以往,乃至出胎後亦有五位:一、嬰兒位,二、童子位,叁、少年位,四、中年位,五、老年位)。
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于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自第五七日形位後,漸具根相,至第六七日名發毛爪齒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初成。從名色,六入至出胎,中間總有叁十八個七日皆屬胎中位)。此爲有情一生自用之自體。
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當小孩二叁歲時,天真純樸,六根對境但起單純之知覺,沒有憎愛的分別。此爲六根交際一切外境的一種作用。
受即領受(領受所觸之境)。根境相對于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當四五歲至十歲時年紀稍長,知識漸開,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對于飲食衣服玩具等,都有所求,且能分別好醜,唯不生貪愛之心耳。此爲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愛即貪愛。于所對境,能起貪愛。當十一二歲至十八九歲時,年將成人欲望既開,對于五塵欲境,心生貪著,唯尚未廣遍追求(文中雖單舉愛字,其實亦含有憎字在內,所謂遇順境時則起貪戀之心,遇逆境時則起憎惡之心)。此爲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取即妄取,追取。二十歲後貪欲轉盛,于一切境,廣爲追取(文中雖單舉取字,實則亦含有舍字在內,所謂:遇可愛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爲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前之無明是過去惑,今愛取二支爲現在惑,同時又爲未來因)。
有即業。有因有果之謂,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叁界輪回的事實來。換句話說:由愛取二者所驅使,而去造作種種有漏之業,以感未來生死之果報。果報的範圍雖廣,要之不出“依正”二報。“依報”即是欲有(欲界),色有(色界),無色有(無色界)。“正報”即是本有(現在之身),中有(中陰身,此身已死,後身未成,于此中間所受化身謂之中陰身),後有(後世受生之身)。“欲”等叁有爲受生處之依報,“本”等叁有爲所受身之正報(前“行”指過去業,今“有”指現在業,雖屬現在卻爲未來生死苦果之因)。此爲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生即受生。以現在所造之業爲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在四生(一胎生,如人類在母胎成體而後出生者。二卵生,如鳥在卵殼成體而後出生者。叁濕生,如蟲依濕而受形者。四化生,無所依托唯依業力而忽起者,如諸天與地獄及劫初衆生皆是也。)六道中受生(此“生”之一支通因通果,若對前之愛取有叁支而言,則屬未來受生之果,若對後之老死一支而言,則屬未來感果之因)。此爲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既有生就不能不死,則四大幻軀自然從少至老,無常轉變必至于死,如燃香相似的漸漸消殒;要想永生不死,常壯不老是絕對不可能的!(老死本來二事,何故合爲一支?因爲老不一定有的,如一般夭殇者則不曆此階段,故與死合爲一支。)此爲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總之無明是無始一念不覺障蔽真心的一種虛妄(過去惑);行是依無明妄惑所造的一切業因(過去業);識是依所造業而受現世投胎之第八阿賴耶識(業報主);名色是神識依父母精血,心身漸次發育的一種狀態(約初受胎時言);六入是在母胎中六根初成的名稱(約住胎言);觸是六根與六境接觸不起憎愛的一種作用(約出胎後言);受是對境分別苦樂的一種感覺(五六歲後的作用);愛是對境生起的一種欲望(十四五歲後的作用);取是廣求五欲(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是爲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爲汙真理者故名塵。)的一種作業(二十歲後的作用);有是由貪愛而造作的一種業力(作業成就);生是依著所造的業力去受報投生的一種事實(依業受報);老死是由無常轉變根敗身亡的一種現相(生命結果)。也可說:“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頭目;“行”是生死的創業者;“識”是生死的責任者;“名色”、“六入”是生死的業報身;“觸、受、愛、取”是生死的犯罪者;“有”是生死的承罪者;“生、老死”是生死的受刑者。十二因緣的名義大約就是這樣。
現在要來講流轉的意思:爲了“無明”不覺的愚昧性所使,迷于聲色貨利之中,處處顛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理的“行”爲來;此則因無明而引起一切作業——行,故曰無明緣行(緣是生起和引起的意思)。《雜集論》雲:“無明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得愚癡故,二、與行作緣”。有了過去所造業因——行——牽識(業識)受報,此則因行而引起業識的投胎,故曰行緣識。雜集論雲:“行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于諸趣中種種差別,二、與識作緣”。有了業識托胎,自然組成形體,此則因業識而引起名色的成立,故曰識緣名色。《雜集論》雲:“識有二種業,一、持有情所有業縛,二、與名色作緣”。有了名色,自然漸備六根,此則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構成,故曰名色緣六入。《雜集論》雲:“名色有二種業,一、能攝諸有情自體,二、與六入作緣”。有了六根,自然能與一切外境接觸,此則因六入而引起接觸的作用,故曰六入緣觸。《雜集論》雲:“六入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二、與觸作緣”。既有了接觸。自然對順境爲樂受,對違境爲苦受,此則因觸而引起苦樂的感覺(受),故曰觸緣受。《雜集論》雲:“觸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所受用境界流轉,二、與受作緣”。既有了苦樂的感覺,自然樂則生愛,苦則生憎,此則因受而引起貪愛的情緒,故曰受緣愛。《雜集論》雲:“受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轉,二、與愛作緣”。既有了貪愛,因而開展欲心,廣爲追求妄取,此則因貪愛而引起妄取的活動,故曰愛緣取。《雜集論》雲:“愛有二種業,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二、與取作緣”。既有了妄取,自然廣爲造作,而受業力的支配,此則因取而引起業有的規定,故曰取緣有。《雜集論》雲:“取有二種業,一、爲取後有,令諸有情發有取識,二、與有作緣”。既有了現在業因,必受未來果報——六道受生,此則因有而引起帶業受生,故曰有緣生。《雜集論》雲:“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既有了生命,自然由老至死,于中免不了一切憂悲苦惱,此則因生而引起老死的結果,故曰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雜集論》雲:“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入、觸、受、次第生起,二、與老死作緣”。至于“老死”二者,《雜集論》亦有解釋。彼雲:“老死有二種業,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壞少盛故(老),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死)”。
總之前者生起後者續之,故曰“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此十二支要之不出惑、業、苦叁道,及因果律。先明因果:
按無明與行二者爲過去因,是能引之業因(能成就現在識名色等五支果故,吾人一生之由來皆爲此二因耳)。識、名色、六入、觸、受,此五者爲現在果,是所引之業果(依過去無明與行二因所感,故望前過去二因是爲現在之果,此乃我人現實身心活動的過程);此爲過現二重因果也。愛、取、有此叁者爲現在因,是能生之苦因(我人一生之所作業,皆生于此愛、取二支,以此二者所造之業爲因,因必有果,故望後之生、老死二支是爲現在之因)。生、老死二者爲未來果,是所生之苦果(此二者皆由愛、取、有叁因之所感,故望現在之叁因,則又爲未來之果);此爲現未二重因果也。所謂由過去無明與行二支因,招感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現在五支果。複由現在的愛、取、有叁支因,招感未來的生、老死二支果。前因今果,今因後果。如是輾轉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昧,…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