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P30

  ..续本文上一页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之万德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六祖惠能说:“识本是智,更不须转,只是悟得八识自性清净,当体便是大圆镜智。”识得此理,则蕴入处界,本极圆妙,根根尘尘无非自性中普光明智。奈因众生迷昧,妄生执著,故不得不破耳。

  总上来说:这些蕴入处界的虚妄之法,皆是迷真幻现的一种缘起假相,它的本体是空的,不过凡夫痴迷认为实法,菩萨用般若妙智观之,了知真空实相的理体上,本无此等虚妄之法,故一一无之。当知,若就事方面,则此蕴入处界,乃迷情虚妄之法,是苦本,是无常,是无我,故当极力破除。真空实相,乃真实究竟之理,是常、乐、我、净,故当彻底证得。所谓若不空掉诸法虚妄,何处觅得真空实相,此乃方便义也。若就理性方面,即从一切法本性中而融观一切,则虚妄相中全体皆真,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实无少法可破(即一切法),亦无少法可得(离一切相),一切不坏不失,无得无证,法法即实相,法法皆真空,此乃真实义也。

  以上是对于色心并迷者而说的,故开六根的眼、耳、鼻、舌、身五界,六尘的色、声、香、味、触五界,以及法尘中的无表色半界,为十界半,属色法。开六识的眼识……意识六界,以及法尘中的心所法半界,并意根一界为七界半,属心法。总共十八界,成三科法门,各随众生根性,任修一法,即能悟入,所谓一悟一切悟。

  【合释】照上面所说——“是诸法空相”的道理看来,便知道真空实相的理体上,本来清净空寂,于中没有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和眼等六根,色等六尘,以及眼识界等六识的虚妄之法,故曰无色……无意识界。己三对色心并迷者破十八界竟(戊初破凡夫我相文至此完)。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没有所谓眼所产生的意识形态的分别,也没有所谓的意识界的东西,眼耳鼻舌身意,最后是意识界,这个就是十八界。左边说蕴是色,或者是受想行识,这是构成身体的五蕴,有二种翻译,如果翻译成阴覆义,就是遮盖的意思,那么妄相烦恼,就会盖覆我们的本性,阴覆义,就是会遮住我们的本性。积聚义呢?由此五法色、受、想、行、识,蕴积变成这个色身,由这个色身的积聚,变成尘劳烦恼。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叫做以苦作乐,妄想颠倒,这个只是一个错觉,错误的。如同在这个经典里面有这样描述,如同一支狂狗、饿狗,一支饥饿的狗,咬著一根骨头,没有肉的骨头,它拼命的咬,拼命的咬,拼命的咬……想要嚼出一点味道出来,咬到它的牙龈出血了,这个狗的牙龈出血了,结果一咬的话,觉得很有滋味,其实不是那一根骨头的滋味,是自己血的滋味。这个比喻听得懂吗?人也是这样子的,说这个境界,实在是不值得你这样追求,而你拼命的这样追求,你追求的并不是外在的境界,而是你自己的错误,一直想像、一直观,认为这样是快乐的,这样是快乐的。所以你所乐的是你自己的幻觉。就像那一支狗去啃一根骨头,这根骨头已经没有肉可啃了,你拼命的要啃,啃到你的牙龈出血,你吃到的是自己血的味道。以人也是这样子的,你享受的其实是你自己的错误的。

  我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用比喻的,当然我的比喻是很不太恰当啊,很不太恰当啊,也比较粗鲁一点,但是为了给你们印象深刻,我常常用这样比喻。譬如说,譬如说,这个佛法马上就可以印证出来的,譬如说,我们拥抱一个美女,因为你眼睛看到,你知道她是个美女,因为你认同她,所以你心生欢喜,是心生欢喜哦,因为你先承认她,其实她不是美不美的问题,其实那里面都是肮脏的东西,所以你已经认同她是你的对象,这是你的丈夫或是男朋友就拥抱,或者是你的女朋友,抱起来真是飘飘然,是不是?第六感生死恋,像第六感生死恋,觉得飘飘然的。好了!如果换一个大胖子,流著口水、鼻涕,叫师父时:慧律法师!叫那个流口水的来,你一开始就不认同她,不认同她,好了,她又流鼻涕又白痴,你不认同她,你敢去抱吗?你不敢去抱。好!现在把电灯关掉,让你分不清楚,随便你去找,找到流鼻涕的,亲到鼻子时发现有鼻涕,否则完全不知道,电灯关掉时都是一样。所以这个境的存在与否,是因为你已经落入主观的印象说她美,我能接受,你抱起来才有味道啊,她一个流口水的,讲话都不太清楚的,你认为有意思吗?所以不是境的问题,是心的认同的问题,所以我常常讲说,这样比喻是不好,但是印象会很深。

  现在出去后就说:我师父讲的,电灯关掉时都一样。这个境界就是没有所谓的高低、分别、男女,当然举这个例子是比较粗俗、低俗的,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子,事实上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妄相烦恼会盖覆我们的本性。那么积聚义就是由色受想行识会积聚成身,那么,因此这个积聚的尘劳烦恼,就变成种种的追求,无上的烦恼。

  处: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尘就变成执著的境界,所以识就在中间产生,就变成十二处,又名十二入。纲乙,示缘声法,空法我执,空掉这个法我执,那么这个是小乘的,示缘声法,空法我执。那么,权巧立法,意思就是没有十二因缘流转,也没有十二因缘还灭,没有四谛的,世出世法,皆无实性,统统没有实性。底下就讲到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所谓的四谛。

  戊二:破二乘法相─分二─己初破缘觉十二因缘法。己二破声闻四谛法。

  己初:破缘觉十二因缘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预释】此空十二因缘也。何谓因缘?因是亲因,如种子,为能生之种;缘是助缘,如雨露人工等,为助生之机。亦可说,事的起源为因,中间助成为缘。共有十二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此为一切众生涉历三界轮回六道的一种由来。

  二乘人虽破了我执,而法执尚存,因为实相门中若有一法未亡,都是虚妄所在,未能彻证真空圆融之理,所以亦要破之。此十二因缘乃缘觉所修之法。梵语辟支迦罗,又名辟支佛。“辟支”译为因缘,“佛”译为觉,合言应云因缘觉,略称缘觉,又名独觉。通常的解释,说是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者谓之缘觉,其实不一定生有佛世,禀佛因缘法而悟道的才称为缘觉,就是生无佛世,但蒙善知识的开示,或自己阅读经典由因缘而入道的均可称为缘觉圣者!否则生于佛前佛后的众生,那就永无成就缘觉圣者的可能了。若生无佛世,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没有禀受世尊的教法,或善知识的开示,独宿孤峰,或随处任缘,以宿世善根,能够锝物悟道,所谓:“秋观黄叶落,春锝百花开,看物变以悟无常,感时迁而入真道”。如是观察因缘生灭的道理,独自觉悟解脱者叫做独觉——虽同为因缘悟道,唯其无受佛及善知识开示故。其实也不一定生无佛世入道者为独觉,就是佛在世时,因没有机会亲闻世尊说法,而能独自观察因缘锝物悟道者,何尝不是独觉之类,否则此类圣者在佛世时,终没有他的地位了。似此实有违背佛法平等圆融没有专制和偏狭思想的宗旨了,同时也不能表示佛教的特长所在——人人都有自觉的可能。总之修十二因缘法,觉悟无生之理而证圣果者,名为缘觉。此为小乘辟支佛果。

  【分释】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文顺序应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为一句。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为一句。“无”,作空字解(谓无明空,乃至老死空)。“尽”,作灭字讲。“乃至”二字是超略词,谓于十二支但举最初之“无明”与最后的“老死”二支,略去中间的“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十支。此十二因缘,亦名十二缘起,十二重城,十二荆棘,十二连环,各有其义,避烦不述。按十二因缘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二种:流转门是说明轮回生死之相状,乃由迷而成凡,是苦因苦果。还灭门是指示解脱生死的法门,乃由悟而入圣,是乐因乐果。

  何谓流转门?这是一种譬喻:凡夫生死无尽,犹如水的“流”动不息,车轮的旋“转”无停一样,故以流转门称之;此乃六道凡夫生死之法。何谓还灭门?即“灭”除烦恼生死,“还”归涅槃真性,故以还灭门称之;此为三乘圣者解脱之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此为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属染缘起。无明灭(尽)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为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属净缘起。在要讲流转门以前,当先把十二因缘的名义略释一下:

  无明,就是不明(体即是痴,迷昧为性),乃一切烦恼的总称。由最初一念妄动障蔽本觉妙明,于真空实相理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要之无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个什么?迷了我法二种空理。众生不了五蕴幻化不实,妄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为我执无明;不了诸法缘生无性之理,妄执万有现象为实法,是为法执无明。所谓内执根身以为我,外执器界以为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所以叫做无明;此为迷真所起的一念不觉。

  “按无明有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两种:不明理性之空谓之迷理无明(不知真空实相离相之理)—根本。不明事相之假谓之迷事无明(妄见万法为实有)—枝末。迷理无明,指一念妄觉障于中道实相之理,使之不能显发;迷事无明,指见思烦恼障生死之事,使之不能出离。凡夫不明真谛理(一、真谛,因缘生之事物,体性实空无之道理也。二、俗谛,言体性虽空,而假相实存在之道理也。三、中谛,言空假二性不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