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30

  ..續本文上一頁緣境無邊,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種智即如來之萬德總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轉第七識者。反于第七識之我見而達無我平等之理,于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之智也。叁妙觀察智,轉第六識者。妙觀察諸法之相,而施說法斷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轉眼等五識者。爲利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也。如來之現化身化土及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六祖惠能說:“識本是智,更不須轉,只是悟得八識自性清淨,當體便是大圓鏡智。”識得此理,則蘊入處界,本極圓妙,根根塵塵無非自性中普光明智。奈因衆生迷昧,妄生執著,故不得不破耳。

  總上來說:這些蘊入處界的虛妄之法,皆是迷真幻現的一種緣起假相,它的本體是空的,不過凡夫癡迷認爲實法,菩薩用般若妙智觀之,了知真空實相的理體上,本無此等虛妄之法,故一一無之。當知,若就事方面,則此蘊入處界,乃迷情虛妄之法,是苦本,是無常,是無我,故當極力破除。真空實相,乃真實究竟之理,是常、樂、我、淨,故當徹底證得。所謂若不空掉諸法虛妄,何處覓得真空實相,此乃方便義也。若就理性方面,即從一切法本性中而融觀一切,則虛妄相中全體皆真,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實無少法可破(即一切法),亦無少法可得(離一切相),一切不壞不失,無得無證,法法即實相,法法皆真空,此乃真實義也。

  以上是對于色心並迷者而說的,故開六根的眼、耳、鼻、舌、身五界,六塵的色、聲、香、味、觸五界,以及法塵中的無表色半界,爲十界半,屬色法。開六識的眼識……意識六界,以及法塵中的心所法半界,並意根一界爲七界半,屬心法。總共十八界,成叁科法門,各隨衆生根性,任修一法,即能悟入,所謂一悟一切悟。

  【合釋】照上面所說——“是諸法空相”的道理看來,便知道真空實相的理體上,本來清淨空寂,于中沒有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和眼等六根,色等六塵,以及眼識界等六識的虛妄之法,故曰無色……無意識界。己叁對色心並迷者破十八界竟(戊初破凡夫我相文至此完)。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也沒有所謂眼所産生的意識形態的分別,也沒有所謂的意識界的東西,眼耳鼻舌身意,最後是意識界,這個就是十八界。左邊說蘊是色,或者是受想行識,這是構成身體的五蘊,有二種翻譯,如果翻譯成陰覆義,就是遮蓋的意思,那麼妄相煩惱,就會蓋覆我們的本性,陰覆義,就是會遮住我們的本性。積聚義呢?由此五法色、受、想、行、識,蘊積變成這個色身,由這個色身的積聚,變成塵勞煩惱。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叫做以苦作樂,妄想顛倒,這個只是一個錯覺,錯誤的。如同在這個經典裏面有這樣描述,如同一支狂狗、餓狗,一支饑餓的狗,咬著一根骨頭,沒有肉的骨頭,它拼命的咬,拼命的咬,拼命的咬……想要嚼出一點味道出來,咬到它的牙龈出血了,這個狗的牙龈出血了,結果一咬的話,覺得很有滋味,其實不是那一根骨頭的滋味,是自己血的滋味。這個比喻聽得懂嗎?人也是這樣子的,說這個境界,實在是不值得你這樣追求,而你拼命的這樣追求,你追求的並不是外在的境界,而是你自己的錯誤,一直想像、一直觀,認爲這樣是快樂的,這樣是快樂的。所以你所樂的是你自己的幻覺。就像那一支狗去啃一根骨頭,這根骨頭已經沒有肉可啃了,你拼命的要啃,啃到你的牙龈出血,你吃到的是自己血的味道。以人也是這樣子的,你享受的其實是你自己的錯誤的。

  我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用比喻的,當然我的比喻是很不太恰當啊,很不太恰當啊,也比較粗魯一點,但是爲了給你們印象深刻,我常常用這樣比喻。譬如說,譬如說,這個佛法馬上就可以印證出來的,譬如說,我們擁抱一個美女,因爲你眼睛看到,你知道她是個美女,因爲你認同她,所以你心生歡喜,是心生歡喜哦,因爲你先承認她,其實她不是美不美的問題,其實那裏面都是肮髒的東西,所以你已經認同她是你的對象,這是你的丈夫或是男朋友就擁抱,或者是你的女朋友,抱起來真是飄飄然,是不是?第六感生死戀,像第六感生死戀,覺得飄飄然的。好了!如果換一個大胖子,流著口水、鼻涕,叫師父時:慧律法師!叫那個流口水的來,你一開始就不認同她,不認同她,好了,她又流鼻涕又白癡,你不認同她,你敢去抱嗎?你不敢去抱。好!現在把電燈關掉,讓你分不清楚,隨便你去找,找到流鼻涕的,親到鼻子時發現有鼻涕,否則完全不知道,電燈關掉時都是一樣。所以這個境的存在與否,是因爲你已經落入主觀的印象說她美,我能接受,你抱起來才有味道啊,她一個流口水的,講話都不太清楚的,你認爲有意思嗎?所以不是境的問題,是心的認同的問題,所以我常常講說,這樣比喻是不好,但是印象會很深。

  現在出去後就說:我師父講的,電燈關掉時都一樣。這個境界就是沒有所謂的高低、分別、男女,當然舉這個例子是比較粗俗、低俗的,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子,事實上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妄相煩惱會蓋覆我們的本性。那麼積聚義就是由色受想行識會積聚成身,那麼,因此這個積聚的塵勞煩惱,就變成種種的追求,無上的煩惱。

  處:就是六根攀緣六塵,塵就變成執著的境界,所以識就在中間産生,就變成十二處,又名十二入。綱乙,示緣聲法,空法我執,空掉這個法我執,那麼這個是小乘的,示緣聲法,空法我執。那麼,權巧立法,意思就是沒有十二因緣流轉,也沒有十二因緣還滅,沒有四谛的,世出世法,皆無實性,統統沒有實性。底下就講到沒有十二因緣,也沒有所謂的四谛。

  戊二:破二乘法相─分二─己初破緣覺十二因緣法。己二破聲聞四谛法。

  己初:破緣覺十二因緣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預釋】此空十二因緣也。何謂因緣?因是親因,如種子,爲能生之種;緣是助緣,如雨露人工等,爲助生之機。亦可說,事的起源爲因,中間助成爲緣。共有十二支: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此爲一切衆生涉曆叁界輪回六道的一種由來。

  二乘人雖破了我執,而法執尚存,因爲實相門中若有一法未亡,都是虛妄所在,未能徹證真空圓融之理,所以亦要破之。此十二因緣乃緣覺所修之法。梵語辟支迦羅,又名辟支佛。“辟支”譯爲因緣,“佛”譯爲覺,合言應雲因緣覺,略稱緣覺,又名獨覺。通常的解釋,說是生于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謂之緣覺,其實不一定生有佛世,禀佛因緣法而悟道的才稱爲緣覺,就是生無佛世,但蒙善知識的開示,或自己閱讀經典由因緣而入道的均可稱爲緣覺聖者!否則生于佛前佛後的衆生,那就永無成就緣覺聖者的可能了。若生無佛世,或在佛未傳教的地方,沒有禀受世尊的教法,或善知識的開示,獨宿孤峰,或隨處任緣,以宿世善根,能夠锝物悟道,所謂:“秋觀黃葉落,春锝百花開,看物變以悟無常,感時遷而入真道”。如是觀察因緣生滅的道理,獨自覺悟解脫者叫做獨覺——雖同爲因緣悟道,唯其無受佛及善知識開示故。其實也不一定生無佛世入道者爲獨覺,就是佛在世時,因沒有機會親聞世尊說法,而能獨自觀察因緣锝物悟道者,何嘗不是獨覺之類,否則此類聖者在佛世時,終沒有他的地位了。似此實有違背佛法平等圓融沒有專製和偏狹思想的宗旨了,同時也不能表示佛教的特長所在——人人都有自覺的可能。總之修十二因緣法,覺悟無生之理而證聖果者,名爲緣覺。此爲小乘辟支佛果。

  【分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文順序應雲: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爲一句。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爲一句。“無”,作空字解(謂無明空,乃至老死空)。“盡”,作滅字講。“乃至”二字是超略詞,謂于十二支但舉最初之“無明”與最後的“老死”二支,略去中間的“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十支。此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起,十二重城,十二荊棘,十二連環,各有其義,避煩不述。按十二因緣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二種:流轉門是說明輪回生死之相狀,乃由迷而成凡,是苦因苦果。還滅門是指示解脫生死的法門,乃由悟而入聖,是樂因樂果。

  何謂流轉門?這是一種譬喻:凡夫生死無盡,猶如水的“流”動不息,車輪的旋“轉”無停一樣,故以流轉門稱之;此乃六道凡夫生死之法。何謂還滅門?即“滅”除煩惱生死,“還”歸涅槃真性,故以還滅門稱之;此爲叁乘聖者解脫之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此爲流轉門,是順觀十二因緣,屬染緣起。無明滅(盡)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爲還滅門,是逆觀十二因緣,屬淨緣起。在要講流轉門以前,當先把十二因緣的名義略釋一下:

  無明,就是不明(體即是癡,迷昧爲性),乃一切煩惱的總稱。由最初一念妄動障蔽本覺妙明,于真空實相理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要之無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個什麼?迷了我法二種空理。衆生不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是爲我執無明;不了諸法緣生無性之理,妄執萬有現象爲實法,是爲法執無明。所謂內執根身以爲我,外執器界以爲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所以叫做無明;此爲迷真所起的一念不覺。

  “按無明有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兩種:不明理性之空謂之迷理無明(不知真空實相離相之理)—根本。不明事相之假謂之迷事無明(妄見萬法爲實有)—枝末。迷理無明,指一念妄覺障于中道實相之理,使之不能顯發;迷事無明,指見思煩惱障生死之事,使之不能出離。凡夫不明真谛理(一、真谛,因緣生之事物,體性實空無之道理也。二、俗谛,言體性雖空,而假相實存在之道理也。叁、中谛,言空假二性不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