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後相繼不斷,生死輪回無盡。
其次來說不出惑、業、苦的意思——頌曰:無明愛取叁“煩惱”(煩惱即惑),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這是說無明和愛取這叁支屬于煩惱道(無明爲過去惑,是由惑發業;愛取爲現在惑,是依惑造業)。行和有這二支是屬業道(行是過去業;有是現在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是屬于苦道的。“惑業苦”叁道爲一切有情輪回生死的一大綱領。所謂依過去世的“無明”(惑)“行”(業)二惑業,招感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苦道;複由現在世之“苦道”(識、名色、六入、觸、受),再生現在世之“惑”(愛取)“業”(有);依現在世之惑業——愛取有,再受未來世的苦道——生、老死;依未來世之苦道再生未來世之惑業。現在之惑業既由現在之苦道而生,則過去之惑業亦從過去之苦道而生;現在之苦道既生現在之惑業,則未來之苦道亦生未來之惑業。從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道而來,往下趁之則未來之苦道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感苦。惑業苦叁成爲螺旋式——沒有窮盡的生死輪回,故曰流轉門。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一直在這惑業苦的軌道上兜圈子——跳不出輪回。辟支佛觀察到這點,心生畏懼,厭生死苦,遂用般若生空智(我空,亦曰人空,衆生爲五蘊假和合,無實體之衆生,謂之生空。)斷除惑業,于無限生死延續中獲到解脫而證涅槃(滅苦)。
上來把流轉門的道理大約講完,現在要來談談還滅門了。
當先檢討一下生死的根源。人生怎樣有憂悲苦惱,到底從何而來?是由無常轉變的老死而來的(人生最悲哀而痛苦者就是老死);它——老死又從何而來呢?是從投生來做人而有的(因有了生的生命自然有結束生命的老死);何故要來投生?由所作而規定了的業“有”牽引而來的(既有業因當然要依業受報而來投生,所謂負債須償);有又從何而來?是由妄取而來的(因爲有了妄取才會去妄造有的業因);爲什麼要去取呢?是被貪愛心所驅使的(如沒有貪愛就不去取);愛又從何而來?是從領受而來的(如不去領受則貪愛從何而起);受又從何而來?是從六根接觸六境而來的(根不接境自然沒有領受);觸又從何而來?是從六入而來的(沒有六根怎能去接觸塵境);六入又從何而來?是從名色而來的(沒有心物和合的名色,怎能成就六入的作用);名色又從何而來?是由阿賴耶識去投胎而有的(若無業識攬父精母血而成胎怎有名色的成立);業“識”又從何而來?是由各人“行”爲上所造出來的業,識被業牽而入胎(正如憑罪狀而入獄,若無業力自然不會牽識受報而投胎);行又從何而來?是由無明的迷惑心所驅使去妄作胡爲而成業“行”(心不迷惑自然不會妄作胡爲)。
反過來說怎樣才能沒有“老死”憂悲苦惱呢?當不去受“生”;要不受“生”,當不“造業”——有;要沒“有”業,當不妄“取”;要不妄“取”,當不妄爲貪“愛”;要不貪“愛”,當不妄爲領“受”;要不“受”,當不妄爲接“觸”;要不“觸”,當勿妄用“六根”(六入),要無“六入”,當勿産生“名色”;要無“名色”,當空業“識”;要空業“識”,當不妄作——“行”;要不妄作,當破“無明”;無明一破則生死自休。
到此可就明白了,生死的根源原來就是這個——無明!那麼,想求解脫生死,當先斷無明爲下手功夫,猶如擒賊必先搗其巢而擒其王方能克盡全功,這是一種最恰當的譬喻。然而問題又來了,到底要怎樣才能滅除無明?當用般若觀照功夫,觀察無明無性,當體即空。因爲無明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種虛妄,凡夫不覺被其所迷,菩薩智悟了知是幻。這種道理,當舉一喻,比較易懂。就拿“空華”來說,空本無華,而病眼人則妄見爲有,淨眼人則唯見澄空(空喻真心,華喻無明,病眼人喻凡夫,淨眼人喻菩薩,唯見澄空喻無明當體即空)。能了悟到這點(無明無性),則無明當下瓦解冰消——成爲烏有。
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于是對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會迷執我法二相,生出種種顛倒取著而去妄造一切惡業——行(無明滅則行滅)。既不造業,那還有依業受報的業“識”呢(行滅則識滅)?沒有業識,自然不會産生在胎的名色(識滅則名色滅)。既無名色,則安有六入的構成(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既無,誰去接觸(六入滅則觸滅)。沒有接觸,怎能領受(觸滅則受滅)。領受既無,便不生貪愛(受滅則愛滅)。既無貪愛,怎能妄取(愛滅則取滅)。既不妄取,自無有業(取滅則有滅)。既無有業,誰去投生(有滅則生滅)。既不投生,那有老死(生滅則老死滅)。所謂前者滅除,則後者不起,故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蓋無明爲生死根本,所以一滅了它,其余十一支則不斷自斷了。這好像砍樹一樣,從根砍斷則全樹皆倒。因此,所以斷了無明,便可“還”複真性(真性被無明蒙蔽不顯故),“滅”除生死(生死被無明牽累故),故曰還滅門。
吾人如順著生死潮流,則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于是乎永受生死。反之能逆了生死潮流,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于是乎獲到解脫。
上來所說流轉門是觀察世間生死之緣起,屬解方面的;還滅門是進修出世解脫之法門,屬行方面的。雖則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爲原則的十二因緣,能令有情流轉生死;卻也幸有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爲原則的十二因緣,可使衆生還滅生死。雖然如是,但在般若照見皆空下卻一律沒有它的存在。這裏或許有人要發生疑問說:還滅門是出世聖者解脫生死的法門,爲什麼也不許它的存在呢?因爲解脫是對生死而言,一有對象便是妄想——凡夫心想。蓋自性覺照本無無明,自性無縛不須解脫(無無明盡)。所謂既無無明,自然沒有生死,生死既無,還有什麼解脫可言?換句話說:既沒有生死流轉之法,還用得到滅生死的還滅法門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道理,即此可以明白了。
菩薩行深般若用一心叁觀(一、空觀。觀諸法之空谛也。二、假觀。觀諸法之假谛也。叁、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谛也。又就性德之理而謂之叁谛,就修德之智而謂之叁觀,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爲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爲一心叁觀。),照了一境叁谛,了達無明當體即是真空實相,行識乃至老死亦莫不一一皆然。
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法身就是實相)。這對于無明當體即實相的道理,可說是一個極有力的證明(前是約無明虛妄不實,此乃約無明當體即真,正與前文破五蘊時約虛妄不實之空,及第一義空之意同)。
無無明句,是空流轉十二因緣;亦無無明盡句,是空還滅十二因緣。前者須用觀照工夫對治,有能有所,這是空法未圓。後者則連能空之空亦空,是更進一層以顯般若真空義,此則非但破除我執無明,那法執無明亦被遣除無余。
複次當知此十二因緣也就是四谛法,不過一種開合而已,名詞上雖有差別,性質上卻是相同。無明、行、愛、取、有,此五者合爲集谛;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此七者合爲苦谛;觀因緣智爲道谛,十二支滅爲滅谛。又流轉門,即是苦集二谛;還滅門即是道滅二谛。
或問:既然名異義同,何故重說?
答:爲適應衆生的機宜故。
【合釋】真空實相的理體上,究竟清淨解脫,非僅沒有凡夫流轉的十二因緣,同時也沒有聖者還滅的十二因緣。因爲它既名爲緣起之法,則在諸法空相中也要否定它的自性。既然沒有無明,乃至沒有老死,自然也就沒有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注意聽!無無明,在空性當中,沒有所謂的無明,無明是妄想的産物,妄想是不存在,無根的東西,只有你清淨的本性是永恒存在的,而這個無明只是做客的,是客塵煩惱,來了就要走了,無明是屬於生滅法的東西,所以既是生滅,如空中花、如水中月,了不可得的東西。所以無無明,第一個無叫做沒有所謂的無明,亦無無明盡,也沒有所謂你修行修到最後把無明除掉,無明盡那個“盡”,就是修行到一個階段把它除掉,本來就沒有,你除什麼東西呢?所以這個要這樣看,亦無,無明盡,無明盡就是修行修到把無明除掉,這一句話應該這麼解釋,就是在空性的當體當中,畢竟空的東西,沒有所謂的無明,也根本沒有所謂的把無明除掉,除盡的功夫,沒有這個東西,本來就沒有無明。乃至無老死,老跟死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到老了你就要死,到死了,你不一定要老,那麼,有生必有死,多少的衆生恐懼死亡,這是錯誤的觀念,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需要恐懼它,死亡是天體運行當中,一定的原則,規律的東西,無常是永恒的真理,你不可能改變它,包括佛陀都要示現無常。所以乃至無老死盡,也沒有所謂的你除掉這個老死的功夫,達到一個境界,沒有這個道理!因爲本來就沒有老死這個東西,一切法自性本空,沒有所謂的老死,老死是你的妄想,也沒有所謂的苦,也沒有所謂苦的因,也沒有所謂的滅,因爲本來就清淨的,你滅什麼東西?也沒有所謂的道,也沒有所謂的你怎麼修行才能契入涅槃,求大涅槃是大邪見人,涅槃不可求,放下就是!
同學們!如果你真正是一個宿世善根深厚的人,你跟著師父叁個月到半年,你已經可以說是一個菩薩,或者是一個悟道的衆生。如果你是根器陋劣的人,跟著師父叁十年,一樣沒有什麼作用,因爲他不肯在空裏面下功夫,也不肯放下所謂的煩惱生死、無明的東西。很多人動不動就認爲:我學佛了幾十年了。同學們!沒有用的!你拖著死屍,禅宗講的,我們這個軀殼叫做死屍了,你拖著這個死屍,你拖一百年一樣沒有用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