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后相继不断,生死轮回无尽。
其次来说不出惑、业、苦的意思——颂曰:无明爱取三“烦恼”(烦恼即惑),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这是说无明和爱取这三支属于烦恼道(无明为过去惑,是由惑发业;爱取为现在惑,是依惑造业)。行和有这二支是属业道(行是过去业;有是现在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是属于苦道的。“惑业苦”三道为一切有情轮回生死的一大纲领。所谓依过去世的“无明”(惑)“行”(业)二惑业,招感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苦道;复由现在世之“苦道”(识、名色、六入、触、受),再生现在世之“惑”(爱取)“业”(有);依现在世之惑业——爱取有,再受未来世的苦道——生、老死;依未来世之苦道再生未来世之惑业。现在之惑业既由现在之苦道而生,则过去之惑业亦从过去之苦道而生;现在之苦道既生现在之惑业,则未来之苦道亦生未来之惑业。从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道而来,往下趁之则未来之苦道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如是依惑造业,由业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业,再感苦。惑业苦三成为螺旋式——没有穷尽的生死轮回,故曰流转门。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一直在这惑业苦的轨道上兜圈子——跳不出轮回。辟支佛观察到这点,心生畏惧,厌生死苦,遂用般若生空智(我空,亦曰人空,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实体之众生,谓之生空。)断除惑业,于无限生死延续中获到解脱而证涅槃(灭苦)。
上来把流转门的道理大约讲完,现在要来谈谈还灭门了。
当先检讨一下生死的根源。人生怎样有忧悲苦恼,到底从何而来?是由无常转变的老死而来的(人生最悲哀而痛苦者就是老死);它——老死又从何而来呢?是从投生来做人而有的(因有了生的生命自然有结束生命的老死);何故要来投生?由所作而规定了的业“有”牵引而来的(既有业因当然要依业受报而来投生,所谓负债须偿);有又从何而来?是由妄取而来的(因为有了妄取才会去妄造有的业因);为什么要去取呢?是被贪爱心所驱使的(如没有贪爱就不去取);爱又从何而来?是从领受而来的(如不去领受则贪爱从何而起);受又从何而来?是从六根接触六境而来的(根不接境自然没有领受);触又从何而来?是从六入而来的(没有六根怎能去接触尘境);六入又从何而来?是从名色而来的(没有心物和合的名色,怎能成就六入的作用);名色又从何而来?是由阿赖耶识去投胎而有的(若无业识揽父精母血而成胎怎有名色的成立);业“识”又从何而来?是由各人“行”为上所造出来的业,识被业牵而入胎(正如凭罪状而入狱,若无业力自然不会牵识受报而投胎);行又从何而来?是由无明的迷惑心所驱使去妄作胡为而成业“行”(心不迷惑自然不会妄作胡为)。
反过来说怎样才能没有“老死”忧悲苦恼呢?当不去受“生”;要不受“生”,当不“造业”——有;要没“有”业,当不妄“取”;要不妄“取”,当不妄为贪“爱”;要不贪“爱”,当不妄为领“受”;要不“受”,当不妄为接“触”;要不“触”,当勿妄用“六根”(六入),要无“六入”,当勿产生“名色”;要无“名色”,当空业“识”;要空业“识”,当不妄作——“行”;要不妄作,当破“无明”;无明一破则生死自休。
到此可就明白了,生死的根源原来就是这个——无明!那么,想求解脱生死,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功夫,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方能克尽全功,这是一种最恰当的譬喻。然而问题又来了,到底要怎样才能灭除无明?当用般若观照功夫,观察无明无性,当体即空。因为无明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凡夫不觉被其所迷,菩萨智悟了知是幻。这种道理,当举一喻,比较易懂。就拿“空华”来说,空本无华,而病眼人则妄见为有,净眼人则唯见澄空(空喻真心,华喻无明,病眼人喻凡夫,净眼人喻菩萨,唯见澄空喻无明当体即空)。能了悟到这点(无明无性),则无明当下瓦解冰消——成为乌有。
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生出种种颠倒取著而去妄造一切恶业——行(无明灭则行灭)。既不造业,那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行灭则识灭)?没有业识,自然不会产生在胎的名色(识灭则名色灭)。既无名色,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既无,谁去接触(六入灭则触灭)。没有接触,怎能领受(触灭则受灭)。领受既无,便不生贪爱(受灭则爱灭)。既无贪爱,怎能妄取(爱灭则取灭)。既不妄取,自无有业(取灭则有灭)。既无有业,谁去投生(有灭则生灭)。既不投生,那有老死(生灭则老死灭)。所谓前者灭除,则后者不起,故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盖无明为生死根本,所以一灭了它,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自断了。这好像砍树一样,从根砍断则全树皆倒。因此,所以断了无明,便可“还”复真性(真性被无明蒙蔽不显故),“灭”除生死(生死被无明牵累故),故曰还灭门。
吾人如顺著生死潮流,则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于是乎永受生死。反之能逆了生死潮流,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于是乎获到解脱。
上来所说流转门是观察世间生死之缘起,属解方面的;还灭门是进修出世解脱之法门,属行方面的。虽则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为原则的十二因缘,能令有情流转生死;却也幸有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为原则的十二因缘,可使众生还灭生死。虽然如是,但在般若照见皆空下却一律没有它的存在。这里或许有人要发生疑问说:还灭门是出世圣者解脱生死的法门,为什么也不许它的存在呢?因为解脱是对生死而言,一有对象便是妄想——凡夫心想。盖自性觉照本无无明,自性无缚不须解脱(无无明尽)。所谓既无无明,自然没有生死,生死既无,还有什么解脱可言?换句话说:既没有生死流转之法,还用得到灭生死的还灭法门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道理,即此可以明白了。
菩萨行深般若用一心三观(一、空观。观诸法之空谛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也。三、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谛也。又就性德之理而谓之三谛,就修德之智而谓之三观,以吾人凡常之一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则谓为一心三观。),照了一境三谛,了达无明当体即是真空实相,行识乃至老死亦莫不一一皆然。
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法身就是实相)。这对于无明当体即实相的道理,可说是一个极有力的证明(前是约无明虚妄不实,此乃约无明当体即真,正与前文破五蕴时约虚妄不实之空,及第一义空之意同)。
无无明句,是空流转十二因缘;亦无无明尽句,是空还灭十二因缘。前者须用观照工夫对治,有能有所,这是空法未圆。后者则连能空之空亦空,是更进一层以显般若真空义,此则非但破除我执无明,那法执无明亦被遣除无余。
复次当知此十二因缘也就是四谛法,不过一种开合而已,名词上虽有差别,性质上却是相同。无明、行、爱、取、有,此五者合为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此七者合为苦谛;观因缘智为道谛,十二支灭为灭谛。又流转门,即是苦集二谛;还灭门即是道灭二谛。
或问:既然名异义同,何故重说?
答:为适应众生的机宜故。
【合释】真空实相的理体上,究竟清净解脱,非仅没有凡夫流转的十二因缘,同时也没有圣者还灭的十二因缘。因为它既名为缘起之法,则在诸法空相中也要否定它的自性。既然没有无明,乃至没有老死,自然也就没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故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注意听!无无明,在空性当中,没有所谓的无明,无明是妄想的产物,妄想是不存在,无根的东西,只有你清净的本性是永恒存在的,而这个无明只是做客的,是客尘烦恼,来了就要走了,无明是属於生灭法的东西,所以既是生灭,如空中花、如水中月,了不可得的东西。所以无无明,第一个无叫做没有所谓的无明,亦无无明尽,也没有所谓你修行修到最后把无明除掉,无明尽那个“尽”,就是修行到一个阶段把它除掉,本来就没有,你除什么东西呢?所以这个要这样看,亦无,无明尽,无明尽就是修行修到把无明除掉,这一句话应该这么解释,就是在空性的当体当中,毕竟空的东西,没有所谓的无明,也根本没有所谓的把无明除掉,除尽的功夫,没有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无明。乃至无老死,老跟死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到老了你就要死,到死了,你不一定要老,那么,有生必有死,多少的众生恐惧死亡,这是错误的观念,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需要恐惧它,死亡是天体运行当中,一定的原则,规律的东西,无常是永恒的真理,你不可能改变它,包括佛陀都要示现无常。所以乃至无老死尽,也没有所谓的你除掉这个老死的功夫,达到一个境界,没有这个道理!因为本来就没有老死这个东西,一切法自性本空,没有所谓的老死,老死是你的妄想,也没有所谓的苦,也没有所谓苦的因,也没有所谓的灭,因为本来就清净的,你灭什么东西?也没有所谓的道,也没有所谓的你怎么修行才能契入涅槃,求大涅槃是大邪见人,涅槃不可求,放下就是!
同学们!如果你真正是一个宿世善根深厚的人,你跟著师父三个月到半年,你已经可以说是一个菩萨,或者是一个悟道的众生。如果你是根器陋劣的人,跟著师父三十年,一样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不肯在空里面下功夫,也不肯放下所谓的烦恼生死、无明的东西。很多人动不动就认为:我学佛了几十年了。同学们!没有用的!你拖著死尸,禅宗讲的,我们这个躯壳叫做死尸了,你拖著这个死尸,你拖一百年一样没有用的…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