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33

  ..續本文上一頁了,一個人不肯在自己的本性上、在實際上,他已經知道這個是生死的根本大法,這是真如、這是實相,而他不肯放下,也不肯修行,你就是在師父的旁邊到死,我一樣莫奈你何。如果一聞就知道這是生死的大法,不是開玩笑的,我一定要今生今世一定要解決這個六道生死的根本的問題,你只要叁個月到半年,你只要肯,就不得了了!師父告訴你多少次了,你要學習寬恕;你要學習無限容忍,你要學習鎮定,什麼事情要先鎮靜,鎮靜,你先不要學定了,先學鎮定、鎮靜,你先學這個功夫,碰到什麼事情你先學鎮靜,不要一直討論它,也不要自我懷疑,也不要自我猜測,你冷靜,先學冷靜,先學彼此不要傷害,你只要肯,真正的在半年裏面下功夫,那一種境界,那一種做人修養,完全二個人,判若二人,只要你肯!這問題你不肯,你就沒有辦法,誰也沒有辦法。在這裏就講得很清楚了。

  己初破緣覺十二因緣法竟。列表如後

  己二:破聲聞四谛法

  無苦、集、滅、道。

  【預釋】此空四谛也,苦、集、滅、道,謂之四谛。又名四聖谛,謂聖者所悟之真理,依此四法而修可以超凡入聖,故名四聖谛;此爲聲聞所修之法。聲聞爲佛教中的一類小乘聖者,他們因爲聞佛之聲教而開悟的,故稱爲聲聞。到底悟得什麼?受了佛陀的開示,了解到叁界生死無限“苦”迫(苦谛);同時又知道苦的根本是由貪嗔癡等,縱身口意造諸惡業積“集”而成的(集谛);能夠把它——貪嗔癡斷滅,即能離苦而獲到解脫寂“滅”之樂(滅谛);但要離苦斷集,必須修“道”(道谛)。

  這裏有個問題不可不知的!所謂聽聞佛陀四谛道理而開悟的一群衆生叫做聲聞,當知佛在世時有佛說法,佛滅後,雖無佛直接說法,卻有佛的遺教——一切經典流傳的間接說法。得著這些遺教啓示而覺悟四谛真理的衆生,都可以稱爲聲聞聖者,並不一定要親聞佛聲,否則終沒有佛滅後的聲聞聖者了。那末,叁乘聖者是佛在世時方有的,佛滅度後就沒有了嗎?這是講不通的。

  【分釋】一、苦谛:苦是逼迫性(亦即痛惱義),是說衆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故曰逼迫性。《法華經》雲:“叁界無安,衆苦充滿”。取要言之有下列五種:一、依自身方面則有疾病老死,饑渴疲勞,醜陋殘廢等苦。二、依內心方面則有貪嗔癡慢,嫉妒怨恨,憂悲怖懼等苦。叁、依外界方面則有水火雷電,寒暑風雨的襲擊;以及旱潦瘟疫的災患,虎狼蛇蠍的毒害等苦。四、依人事方面則有刀兵盜賊,侮辱侵害,威脅壓迫,譏罵嘲诮,怨毀仇殺,妒忌失戀,拘禁刑罰,乃至內亂外患等苦。五、死後則有墮落惡趣苦的可能。總而言之,纏身的有老病死苦,擾心的有貪嗔癡慢,隨時有天災人禍,死後有地獄鬼畜。

  以上依自身和內心所受的苦爲之內苦;依外界所受的苦爲之外苦;依人事所受的苦爲之共苦;死後所受的苦爲之後苦。人們生在這五濁惡世(一、劫濁。謂至二萬歲已後,見等之四濁起時也。二、見濁。身見、邊見等之見惑也,劫濁時之衆生盛起之。叁、煩惱濁。貪嗔癡等一切修惑之煩惱劫濁時之衆生盛起之。四、衆生濁。劫濁之衆生爲見濁、煩惱濁之結果,人間之果報漸衰,心鈍、體弱、苦多福少也。五、命濁。此亦爲前二濁之結果,壽命漸減少乃至十歲也。此中以劫濁中有四濁,以四濁之故爲劫濁也。)的當中,其所感受的,無論正報(身)和依報(國土及一切外境)都是逼迫的,束縛的,危險的,痛苦的,無常的,所以說它爲苦谛。

  既被看出了這些苦,當急設法取消它而去追尋苦的泉源,于是便找出了一個集來。

  二、集谛:集是招感性,上面所說的那些苦到底從何而來?非從天降,不是地生,亦非神賜,更不是人與;乃吾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由自心所起的貪嗔癡等所驅使去妄造一切惡業,依業受報而招集來的,故曰招感性。以其能招集生死等苦所以說它爲集谛(它的本身就是見思惑,爲招感一切苦法的業因,同時也是叁界生死的根源)。

  爲了感覺著依業受報,生死無盡的痛苦,因而急求解脫的真理——滅。

  叁、滅谛:滅是可證性,謂“滅”去煩惱生死之苦,“證”得涅槃寂“滅”之樂,故曰可證性。亦即“寂滅”的意思,謂煩惱既“寂”,自然生死永“滅”,所以說它爲滅谛(指聲聞所證之果——涅槃)。

  爲了要滅苦斷集求證涅槃,因而急求辦法——道。

  四、道谛:道是可修性,既然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業惑所釀成,同時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因而向上追求斷集的方法(道)。當知業惑一除,則斷證(斷煩惱,證涅槃)兩問題便可立時解決了。然而方法是什麼?就是修諸道法,略則戒定慧,廣則叁十七道品(道法之品類有叁十七科,爲至涅槃之道法故曰道;品類差別,故曰品。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是也。),依之實地真修,便可達到目的——了生死,證涅槃,故曰可修性。又道是能通義,依諸道法而修,可由凡地通達聖地,所以說它爲道谛。

  總之生死等苦無非逼迫爲苦谛;貪等業惑能招生死爲集谛;涅槃寂靜遠離生死煩惱爲滅谛;道品觀法諸修行法門爲道谛。亦可說:感受生死業報叫做苦;身心積聚罪惡叫做集;所證涅槃叫做滅;修行門徑叫做道。若連在一起來說:這現實人生畢竟是痛“苦”的,其苦從貪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理想世界(涅槃),應要修“道”而斷滅煩惱。苦是集的結果;集爲苦的原因;滅爲修道的目標;道爲求滅和斷苦的工具。又苦集二谛屬現實界,滅道二谛屬理想界;苦谛是人生問題,集谛爲緣起問題,滅谛是證悟問題,道谛是修養問題。

  

  綜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例如種子爲因,結實是果,若無種子怎能結實。今就四谛來說,集谛是因,苦谛爲果。道谛是因,滅谛爲果。換言之,集爲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爲滅之因,滅是道之果。沒有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無精修道法爲因,安得涅槃寂滅之果。苦是衆生所感的業報,乃叁界生死苦果,集是衆生妄起的業惑,乃叁界生死苦因,滅是聖者所證的真理,乃出世樂果,道是聖者所修的法門,乃出世樂因。苦集二谛是世間有漏因果(苦因苦果),屬迷方面的。道滅二谛是出世間的無漏因果(樂因樂果),屬悟方面的。又苦集二谛是拔苦,道滅二谛是與樂。凡夫迷故以“集”爲因而招生死“苦”果;聖者悟故以“道”爲因而證寂“滅”樂果。前者,是能生因果;苦由集生故(集爲能生,苦爲所生)。後者,是能顯因果,滅爲道顯故(寂滅理性人人本具,不過由道的顯示而已,道爲能顯,滅爲所顯)。

  四谛若照順序來說,應該先因後果,謂之集苦道滅。爲什麼卻先說果而後說因,爲之苦集滅道呢?當然有它的理由:因爲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容易化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他斷集;繼之則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以道法示之令其修持;意在要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是佛陀教化衆生,引誘小機的一種善巧方便,是很值得效法的。

  以上苦集滅道的道理總算大略講完了,然而爲什麼稱它爲谛呢?“谛”是什麼意思?它的含義有二:一、審察,二、真實。“審察”即覺知義,是就智方面說。“真實”即不虛義,是就境方面說。意謂“審察”叁界生死,“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故以苦谛稱之。“審察”貪等業惑,“真實”能感叁界生死不能避免,故以集谛稱之。“審察”涅槃理體,“真實”寂滅,永離生死,故以滅谛稱之。“審察”出世道法,“真實”能使衆生離苦得樂,故以道谛稱之。還有一種說法,能審察到苦是由集所招來的,要滅苦果當斷集因,要斷集因當修道法,到了功行圓滿之時,便可永了生死,頓證涅槃。真實徹底明白此理謂之“谛”。

  凡夫迷此谛理,不知生死是苦(迷苦谛理),反之認苦爲樂,認假作真,因而起惑造業(迷集谛理),依業受報,輪回不息,絕不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迷滅谛理),甘願受苦,永遠做衆生,不肯學佛修行(迷道谛理),此爲凡夫迷于谛理而受生死也。

  聖者悟此谛理,覺悟叁界根本是苦(悟苦谛理),且能審察出苦的來源——集(悟集谛理),同時更知道有寂滅之理可證(悟滅谛理),又明白了各種修行法門(悟道谛理),從此精修道行,達到斷證目的。此爲聖者悟于谛理而得解脫也。

  四谛法門,是佛成道後,開始在鹿野苑對五比丘(爲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五比丘:佛最初所度之五個比丘。皆爲佛之姻戚。一、憍陳如,二、額鞞,叁、跋提,四、十力迦葉,五、摩男俱利。))等所說的。一共說了叁次,稱爲叁轉*輪(轉*輪就是說法,這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佛所說法,無非要救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到達涅槃彼岸;正如車輪運轉,能夠載人到達目的地一樣,故以轉*輪稱之)。一、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叁、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爲什麼要連續地說了叁次呢?因爲衆生的根性利鈍不等故。初、示轉:是直接開示四谛的真相,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利根人一聞即悟。二、勸轉:佛顧慮到那些根性稍鈍的人,初次聽法恐怕不能直下承當,因是重爲警省勸修,中根人聞之即便信受。叁、證轉:佛慈廣大,又恐一般根鈍的衆生,一再不能信解,于是引己爲證,諄諄地重爲勉勵著他們,鈍根的人至此才爲覺悟,這叫做叁轉*輪。依此法門而修,成就其道果者名爲聲聞。按聲聞所證的果位其階段有四:

  初果須陀洹(譯爲預流,又名入流,謂預入聖人之流,用八忍八智(此系入于見道觀四聖谛而生無漏之法忍、法智也。名…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