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曰十六心。唯識宗謂十六心悉爲見道。)——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之無漏十六心斷叁界八十八使之見惑盡方證初果))。
二果斯陀含(譯爲一來,因爲欲界九品思惑只斷六品,尚有叁品未斷,所以還要再到欲界來受一次生死故名一來)。
叁果阿那含(譯爲不來,已再進斷欲界殘叁品思惑盡,既無欲界煩惱之因,安有欲界生死之果,故不再來欲界受生死,名爲不來)。
四果阿羅漢(譯爲無生,謂不再來叁界受生死。由叁界斷欲界九品思惑後,在色界第四禅天之五不還天專志用功,進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每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斷八九、七十二品思惑,連前欲界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完全斷了,則證四果。因爲見思二惑是叁界生死之因,今因既滅,而果自亡,便不來叁界受生,故雲無生),此爲小乘之極果也。
初果爲見道位(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二果叁果爲修道位(既見真理後,依理修習真觀(觀真谛之理而斷見思之惑之空觀也。觀法——于心觀念真理之法。)),四果爲無學位((見思惑盡,)徹證真谛理,不須更爲修學——我生已盡(證苦谛智)),梵行(梵者清淨之義,斷淫欲之法爲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即生梵天四禅四無色定。)已立(證滅谛智),所作(身口意之叁業爲能作,其發動造作雲所作。)已辦(證道谛智),不受後有(證集谛智)。總上四果屬佛教小乘部類——聲聞衆。
佛法分爲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在出世間又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是個人觀念的佛教——自利,其目標在自了——解脫生死,這是純爲出世精神。大乘是大衆觀念的佛教——利他——其目標在救世——普度衆生,這是爲超出叁界而又適應世間的。因爲小乘志在了脫叁界生死,求證偏空涅槃爲究竟,所以它不肯發心救度衆生,唯獨善其身,故以小乘稱之(乘是運載的意思,乃一種譬喻:如人乘了舟車,得其運載,便可到達目的地。佛法能運載行人由凡夫地而到達聖地,故稱爲乘。有大中小叁乘的差別,菩薩爲大乘,不獨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車(火車)可以廣載,以力量大故。緣覺爲中乘,它能更侵習氣(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叁者,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而現惑相,是名習氣。),故居聲聞之上。聲聞爲小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車(腳踏車)只能自載不能載人,以力量小故)。世間一切諸法根本不離業力和因果的範圍。小乘人既然志在超出叁界,求了生死,所以它對于世間的業力因果,如六道輪回,叁界生死等的一切所有法,觀察的十分明了,講究的非常透徹。換言之,詳細了解世間萬事萬物的生住異滅(有爲法之事體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叁、異相衰事物也。四、滅相壞事物也。有此四者爲有爲法,無此四者爲無爲法。),無不受著業力所支配,並且逃不了因果定律。那末,它最厭惡而畏懼的生死,當然也不在例外——業力因果。于是從果尋因,明其所自而著力在業惑方面以求解脫。它覺到諸行無常,悟了萬法無我,求得涅槃寂靜之樂爲究竟,這是小乘人唯一的修行目標,四谛法門便屬這一類的。
所知障——貪嗔癡等諸惑障礙所知境。
話說轉來,怎樣叫做無苦集滅道?菩薩以般若妙智照見苦等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清淨本然,非僅沒有世間苦集二谛的虛妄,就是出世間的道滅二谛,在真空實相的理體上,卻也沒有它們的形迹。因爲諸法空相中,是絕對否認有生滅修證的。自性空寂本無生死可了(無苦),亦無煩惱可斷(無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無道),亦無須證(無滅)。天臺大師說:陰入皆如(真如),無苦可舍,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譯爲圓寂、滅度,寂滅,不生,無爲,安樂,解脫。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爲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爲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衆果也。),無滅可證,即此意也。還有一種說法,因爲苦集所依仍不外五蘊之法,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空,則苦集無所憑借,所謂“皮既不存,毛將焉附”。以爲既缺了生起的要素——五蘊,自然沒有所生的事實——苦集;同時既無所滅的對象——苦集,則又焉有能滅的主體——道滅。因衆生迷故,所以說四谛法以對治之,菩薩悟故,了知苦等全體即真,故曰無苦集滅道也。
【余論】此四谛法乃爲佛教的根本思想,因爲一切教典都由四谛開展出來的。但從表面看來似乎專屬小乘聲聞所修之法,其實乃通一切大乘法門,這是怎麼講?說來話長,要徹底明白它,有再將“谛”字詳細解釋一番的必要!谛就是真理(爲苦等所具之真理,苦等爲事相,谛是理性),亦即叁谛理,因苦等四谛,都各各具有叁谛理性,真谛、俗谛、中谛此爲叁谛。體達諸法皆空是“真”實的道“理”名爲真谛;理性之空不廢事相之假是“真”實的道“理”名爲俗谛;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實的道“理”名爲中谛。迷此谛理爲凡夫,悟此谛理爲佛爲聖者——對于谛理全迷者爲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叁谛之性德),中迷者爲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谛,唯悟真谛故雲中迷),少迷者爲菩薩(菩薩只迷中谛,已悟真俗二谛)。反之少悟者爲二乘(只悟真谛,未悟中俗二谛),中悟者爲菩薩(已悟真俗二谛只迷中谛),圓悟者爲佛(徹悟叁谛)。凡夫雖具不悟,二乘雖悟但見真谛;菩薩所悟較深,尚未圓極、只見俗谛;佛則智無不極,悟無不徹,圓證中谛實相理。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見差殊而所證各異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若了達苦等生滅已滅者,則見真谛理,證偏空涅槃,是二乘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如幻即空者,則見俗谛理,證但中涅槃,這是菩薩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即實相者,則見中谛理,證究竟涅槃,這是佛的證悟。
要而言之,谛是具有方便和勝義二門:如審察叁界唯苦無樂,此理真實……(此谛字作審實解),爲方便門,屬小乘。如了達苦等全體即真各具真空實相之理(此谛字即指真理言),是爲勝義門,屬大乘。教觀綱宗雲:“解苦,無苦,而有真谛,況滅道耶”。則苦等當體即具寂滅之理于此可知(《法華經》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涅槃之相離一切之相,謂之寂滅相。)。”)。至于解苦無苦,而有中谛,則苦等當體即具實相之理。故本經雲:“是諸法空相”。又深密經瑜伽分別品說:“有七種真如:一流轉真如……七正行真如。(一、流轉真如,謂有爲法流轉之實性也。二、實相真如,謂顯于二無我之實性也。叁、唯識真如,謂染淨法之唯識實性也。(四、安立真如,謂苦谛之實性也。五、邪行真如,謂集谛之實性也。六、清淨真如,謂滅谛實性也。七、正行真如,謂道谛之實性也。流轉安立邪行之叁真如不通于佛,又實相唯識清淨之叁真如爲根本智之境,余四者爲後得智之境。是約于诠門以義說而說爲七,若廢诠而論如之體則七即一如也。))”現在單約第四、五、六、七的四種來說,經雲:四、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谛(一切衆生色身行業,有爲之法,迷真逐妄,皆依真如之體而建立,是名安立真如,爲苦谛之實性)。五、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谛(一切煩惱妄惑邪行之法,不離真如之體,是名邪行真如,爲集谛之實性)。六、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谛(如來所說涅槃清淨之理本無染汙,是名清淨真如,爲滅谛之實性)。七、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谛(如來所說一切道品正行之法,皆依真如理體,是名正行真如,爲道谛之實性)。真如就是實相。據此可以十足證明四谛當體即具實相之理。蓋實相中谛理,是屬大乘聖者所證悟的,四谛既具全叁谛理,則自然通于大小叁乘法門,並非專屬小乘法門的了。
所以天臺依《涅槃經》立了四種四谛以配合四教:一、生滅四谛:如上所說,這是小乘所修之法,爲藏教攝。二、無生四谛:了達一切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解苦無苦,不爲苦所苦,解集無集,不爲集所轉,知滅無滅,本無生滅,知道無道,不著法相,此爲叁乘共修之法,屬通教所攝。叁、無量四谛:了達苦有無量相,一界已具衆苦;集有無量相,有八萬四千煩惱故;滅有無量相,有諸波羅密故;道有無量相,有八萬四千法門故,此爲權教菩薩所修之法,屬別教所攝。四、無作四谛:了達一切法,當體即是實相,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道可修,無滅可證,以實相之體離諸造作,故名無作;此獨爲大乘菩薩所修之法,屬圓教所攝(觀自在菩薩即是親自證悟這種境界的)。你看大乘菩薩的四弘誓願也都依准于四谛而發的。列表如下:
再仔細來研究它,佛教一大組織的內容,無論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均不脫離四谛的範疇。因此,四谛確爲釋尊一代說法的中心思想,與大小諸乘一貫的根本教義,不過小乘是斷滅現實界因果的苦集二谛,而入于理想界因果的滅道二谛;大乘是把苦集二谛各轉化爲純粹化的滅道二谛。換言之,小乘是滅生死證涅槃,斷煩惱得菩提,大乘是了達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要之,那大小乘的不同,根本是基于四谛觀的不同。根據上面種種理由,足以證明四谛確乎通于大乘法門,已無可疑議了。如以變易生死爲苦谛,法執未忘爲集谛,六度、四攝(一、布施攝。謂若有衆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也。二、愛語攝。謂隨衆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叁、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衆生,使由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攝。謂以法眼見衆生根性,隨其所樂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