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P34

  ..续本文上一页曰十六心。唯识宗谓十六心悉为见道。)——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之无漏十六心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尽方证初果))。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因为欲界九品思惑只断六品,尚有三品未断,所以还要再到欲界来受一次生死故名一来)。

  三果阿那含(译为不来,已再进断欲界残三品思惑尽,既无欲界烦恼之因,安有欲界生死之果,故不再来欲界受生死,名为不来)。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谓不再来三界受生死。由三界断欲界九品思惑后,在色界第四禅天之五不还天专志用功,进断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每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断八九、七十二品思惑,连前欲界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完全断了,则证四果。因为见思二惑是三界生死之因,今因既灭,而果自亡,便不来三界受生,故云无生),此为小乘之极果也。

  初果为见道位(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二果三果为修道位(既见真理后,依理修习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观法——于心观念真理之法。)),四果为无学位((见思惑尽,)彻证真谛理,不须更为修学——我生已尽(证苦谛智)),梵行(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即生梵天四禅四无色定。)已立(证灭谛智),所作(身口意之三业为能作,其发动造作云所作。)已办(证道谛智),不受后有(证集谛智)。总上四果属佛教小乘部类——声闻众。

  佛法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在出世间又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是个人观念的佛教——自利,其目标在自了——解脱生死,这是纯为出世精神。大乘是大众观念的佛教——利他——其目标在救世——普度众生,这是为超出三界而又适应世间的。因为小乘志在了脱三界生死,求证偏空涅槃为究竟,所以它不肯发心救度众生,唯独善其身,故以小乘称之(乘是运载的意思,乃一种譬喻:如人乘了舟车,得其运载,便可到达目的地。佛法能运载行人由凡夫地而到达圣地,故称为乘。有大中小三乘的差别,菩萨为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火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缘觉为中乘,它能更侵习气(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故居声闻之上。声闻为小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脚踏车)只能自载不能载人,以力量小故)。世间一切诸法根本不离业力和因果的范围。小乘人既然志在超出三界,求了生死,所以它对于世间的业力因果,如六道轮回,三界生死等的一切所有法,观察的十分明了,讲究的非常透彻。换言之,详细了解世间万事万物的生住异灭(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者为有为法,无此四者为无为法。),无不受著业力所支配,并且逃不了因果定律。那末,它最厌恶而畏惧的生死,当然也不在例外——业力因果。于是从果寻因,明其所自而著力在业惑方面以求解脱。它觉到诸行无常,悟了万法无我,求得涅槃寂静之乐为究竟,这是小乘人唯一的修行目标,四谛法门便属这一类的。

  所知障——贪嗔痴等诸惑障碍所知境。

  

  话说转来,怎样叫做无苦集灭道?菩萨以般若妙智照见苦等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清净本然,非仅没有世间苦集二谛的虚妄,就是出世间的道灭二谛,在真空实相的理体上,却也没有它们的形迹。因为诸法空相中,是绝对否认有生灭修证的。自性空寂本无生死可了(无苦),亦无烦恼可断(无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无道),亦无须证(无灭)。天台大师说:阴入皆如(真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译为圆寂、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无灭可证,即此意也。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苦集所依仍不外五蕴之法,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则苦集无所凭借,所谓“皮既不存,毛将焉附”。以为既缺了生起的要素——五蕴,自然没有所生的事实——苦集;同时既无所灭的对象——苦集,则又焉有能灭的主体——道灭。因众生迷故,所以说四谛法以对治之,菩萨悟故,了知苦等全体即真,故曰无苦集灭道也。

  【余论】此四谛法乃为佛教的根本思想,因为一切教典都由四谛开展出来的。但从表面看来似乎专属小乘声闻所修之法,其实乃通一切大乘法门,这是怎么讲?说来话长,要彻底明白它,有再将“谛”字详细解释一番的必要!谛就是真理(为苦等所具之真理,苦等为事相,谛是理性),亦即三谛理,因苦等四谛,都各各具有三谛理性,真谛、俗谛、中谛此为三谛。体达诸法皆空是“真”实的道“理”名为真谛;理性之空不废事相之假是“真”实的道“理”名为俗谛;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实的道“理”名为中谛。迷此谛理为凡夫,悟此谛理为佛为圣者——对于谛理全迷者为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谛之性德),中迷者为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谛,唯悟真谛故云中迷),少迷者为菩萨(菩萨只迷中谛,已悟真俗二谛)。反之少悟者为二乘(只悟真谛,未悟中俗二谛),中悟者为菩萨(已悟真俗二谛只迷中谛),圆悟者为佛(彻悟三谛)。凡夫虽具不悟,二乘虽悟但见真谛;菩萨所悟较深,尚未圆极、只见俗谛;佛则智无不极,悟无不彻,圆证中谛实相理。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见差殊而所证各异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了达苦等生灭已灭者,则见真谛理,证偏空涅槃,是二乘的证悟;了达苦等,当体如幻即空者,则见俗谛理,证但中涅槃,这是菩萨的证悟;了达苦等当体即实相者,则见中谛理,证究竟涅槃,这是佛的证悟。

  要而言之,谛是具有方便和胜义二门:如审察三界唯苦无乐,此理真实……(此谛字作审实解),为方便门,属小乘。如了达苦等全体即真各具真空实相之理(此谛字即指真理言),是为胜义门,属大乘。教观纲宗云:“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况灭道耶”。则苦等当体即具寂灭之理于此可知(《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涅槃之相离一切之相,谓之寂灭相。)。”)。至于解苦无苦,而有中谛,则苦等当体即具实相之理。故本经云:“是诸法空相”。又深密经瑜伽分别品说:“有七种真如:一流转真如……七正行真如。(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之实性也。二、实相真如,谓显于二无我之实性也。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之唯识实性也。(四、安立真如,谓苦谛之实性也。五、邪行真如,谓集谛之实性也。六、清净真如,谓灭谛实性也。七、正行真如,谓道谛之实性也。流转安立邪行之三真如不通于佛,又实相唯识清净之三真如为根本智之境,余四者为后得智之境。是约于诠门以义说而说为七,若废诠而论如之体则七即一如也。))”现在单约第四、五、六、七的四种来说,经云:四、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一切众生色身行业,有为之法,迷真逐妄,皆依真如之体而建立,是名安立真如,为苦谛之实性)。五、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一切烦恼妄惑邪行之法,不离真如之体,是名邪行真如,为集谛之实性)。六、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如来所说涅槃清净之理本无染污,是名清净真如,为灭谛之实性)。七、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如来所说一切道品正行之法,皆依真如理体,是名正行真如,为道谛之实性)。真如就是实相。据此可以十足证明四谛当体即具实相之理。盖实相中谛理,是属大乘圣者所证悟的,四谛既具全三谛理,则自然通于大小三乘法门,并非专属小乘法门的了。

  所以天台依《涅槃经》立了四种四谛以配合四教:一、生灭四谛:如上所说,这是小乘所修之法,为藏教摄。二、无生四谛:了达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解苦无苦,不为苦所苦,解集无集,不为集所转,知灭无灭,本无生灭,知道无道,不著法相,此为三乘共修之法,属通教所摄。三、无量四谛:了达苦有无量相,一界已具众苦;集有无量相,有八万四千烦恼故;灭有无量相,有诸波罗密故;道有无量相,有八万四千法门故,此为权教菩萨所修之法,属别教所摄。四、无作四谛:了达一切法,当体即是实相,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道可修,无灭可证,以实相之体离诸造作,故名无作;此独为大乘菩萨所修之法,属圆教所摄(观自在菩萨即是亲自证悟这种境界的)。你看大乘菩萨的四弘誓愿也都依准于四谛而发的。列表如下:

  

  再仔细来研究它,佛教一大组织的内容,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均不脱离四谛的范畴。因此,四谛确为释尊一代说法的中心思想,与大小诸乘一贯的根本教义,不过小乘是断灭现实界因果的苦集二谛,而入于理想界因果的灭道二谛;大乘是把苦集二谛各转化为纯粹化的灭道二谛。换言之,小乘是灭生死证涅槃,断烦恼得菩提,大乘是了达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要之,那大小乘的不同,根本是基于四谛观的不同。根据上面种种理由,足以证明四谛确乎通于大乘法门,已无可疑议了。如以变易生死为苦谛,法执未忘为集谛,六度、四摄(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