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50

  ..續本文上一頁七寶樹下以天衣爲座,成就乃至入寂之位也。但此就通教之佛而言,若藏教之佛,則于菩提樹下以吉祥草爲座而成道也。)

  (【附:增注】等覺妙覺——一、等覺大乘行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等似覺位也。

  二、妙覺五十二位之終極佛陀之覺位也。)

  (【附:增注】但空、不但空(不但見)——二乘之人,觀一切法悉皆空,見但空而不見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菩薩不但見但空,兼見不空,故名不但空,即中道空也,天臺四教中通教之空觀也。)

  (【附:增注】粗相——一、總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諸根而成一體。二、別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體雖爲一,而眼耳等之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爲一身與諸根相對之平等差別二門也。

  叁、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總之義,如眼等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義,而非他物。四、異相者,多義相望,各異形類也,如眼等之相貌各異。此二相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別之二義也。

  五、成相者,多義正緣起而成一總也,如諸根緣起而成一身。六、壞相者,多義各住自法而不移動也,如諸根住自位而各自爲用。此二相依同異之二相,而辨總別二相之果,平等差別二門也。

  又此六相,依體相用之叁大,分平等差別之二門也。

  (【附:增注】)

  

  (【附:增注】華藏世界——釋迦如來真身毗盧舍那佛淨土之名。最下爲風輪,風輪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蓮花,此蓮花包藏微塵數之世界故稱蓮華藏世界,略名華藏世界。)

  

  自跋

  真的,世間萬事萬物的生起都不出因緣二字,別的不要說,現在光來一談本書問世的始末因緣。

  民國叁十年二月,我應大溪福份山齋明禅寺之請,講演這部般若心經,在法會第叁天,經題“般若”二字剛爲講畢,正要繼續講解“波羅密多”四字的時候,忽蒙該寺住持孝宗師偕曾秋濤居士等,來向我要求說:“臺灣向乏講經機會,佛法罕聞,教義茫然,今賴師以開風味,此未曾有之法會,在座大衆,雖皆踴躍傾聽,惜未盡明了,弗獲全益,若如風過耳,不免有負法師一片苦口婆心呢?我們雖曾事筆記,然皆記一漏十,不成全璧,敢懇法師不惜辛苦,牖誨後學爲懷,每日編成講義用謄寫版印分給聽衆,俾目睹耳聞易于領悟則得益較多,不知法師以爲如何?”

  我初則躊躇,繼思以法利生乃衲子應盡義務,遂首肯之。惟惜身邊無參考書,然事既承諾,知不能免,于是頓忘庸劣,窮竭心思,乃將生平所學宿習,于八識田中逐漸搬運,次第搜索,憑記憶力所及者,借了這支久不常用的頹筆,約略的把它寫述出來——先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八字,用五重玄義分科判教的方法而演述之,提示全經綱要;次釋譯人,撮略其曆史,俾知翻譯法師之功德。後正解經文,用分合二法述之:先“分釋”,于經義要旨略爲發揮;後“合釋”,唯隨文直解,以便初學。或淺或深,或詳或略,意在能夠普及爲目的。如是,日事宣演,夜編講義,命學徒印心、覺心專事謄寫,經十余天,法會圓滿,講義成篇,初以爲逢場作戲,不敢災及梨棗,後經諸方勸促付梓流通,情不能辭,也就倉促地付印問世了,這是初次出版的因緣。

  其次民國四十一年六月,臺中瑞成書局主人許克綏居士,及賴棟梁居士,曾兩度來函說:要將拙著《心經要釋》再爲翻印流通。那時我覺得這本講義是在日治時代寫成的,當時受帝國統製下,其言論、思想不能自由,由于應付環境所然,所以本書中間有些地方所用的句子,已不適合時代了,誠有一番改訂的必要。本來只想把那些不合時代性的文句,略爲改換而已,後來因受幾位弟子,一再懇請——變更現代文體。因此,爲著內容充實些,我變動了其中多少層次,增加了多少意見,刪改了多少文字。

  說來真夠慚愧,本來約定瑞成書局于一周間內交卷付梓,不料業重德薄的我,本書剛寫成叁分之一的時候,竟被病魔的侵擾——患了高血壓,無法繼續寫下去,只好擱筆罷了。

  不久之間,菩提樹主編朱斐居士來信要求本書既成之稿給該樹登載,以飨讀者,我囑其當征得瑞成書局同意。因而,就將一部分已成之稿,陸續發表于菩提樹。之後,瑞成書局曾屢次來函促稿,說:已有很多人預約了,當從速刊印爲是,終因幻軀做不得主,一再延誤,真是抱歉極了!雖曾幾次抖擻精神,爲法舍身,要來完成這工作,可是病魔卻不給我同情,結果非但無所成就,反而增高了血壓,不禁發出“所願難酬,奈何奈何”的慨歎聲!于是只好乘著病魔向我攻勢稍松的時候,偷偷地由五字十字,從一句兩句,經過了十次百次,像記帳般的寫成了這部很粗淺的講義,真是贻笑大方,于病患中寫出來的東西,忽略和錯誤的地方,當然不少,這是我最引以爲憾的!希望各方大善知識不惜指導就是!

  民國四十叁年僧自恣日跋于南天臺般若樓

  補

  (一)四念處: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謂諸衆生,于色受想行識五陰,起四顛倒。于色多起淨倒,于受多起樂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爲令衆生修此四觀,以除四倒,故名四念處也。

  一、觀身不淨 身念處也。身爲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內外,汙穢充滿,無些微之淨處,故身觀不淨也。又身有內外,己身名內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內外身,皆攪父母遺體而成。從頭至足,一一觀之,純是穢物。衆生顛倒,執之爲淨,而生貪著,故令觀身不淨也。

  二、觀受是苦 受念處也。受爲苦樂之感,樂從苦之因緣而生,又生苦樂,世間無實樂,故觀受苦也。又領納名受,有內受外受。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于順情之境,則生樂受。于違情之境,則生苦受。于不違不順之境,則受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衆生顛倒,以苦爲樂,故令觀受是苦也。

  叁、觀心無常 心念處也。心爲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無常也。又心即第六識也,謂此識心,體性流動,若粗若細,若內若外,念念生滅,皆悉無常。衆生顛倒,計以爲常,故令觀心無常也。

  四、觀法無我 法念處也。法除上之叁所余之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故觀無我也。又法有善法惡法,人皆約法計我,謂我能行善行惡也。善惡法中,本無有我。若善法是我,惡法名無我;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衆生顛倒,妄計有我,故令觀法無我也。(《佛學次第統編》 - 明•楊卓)

  (二)四正勤(四淨勤)

  又名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爲叁十七科道品中,次四念處所修之行品也。法界次第中之下謂:“一對已生之惡爲除斷,而勤精進。二對未生之惡,更爲使不生而勤精進。叁對未生之善爲生而勤精進。四對已生之善爲使增長而勤精進。”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名四正勤,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于正策勵身語意中此爲最勝,故名四正勝,意中決定,而斷行之,故名四意斷。【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叁)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爲叁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種之禅定也。前四念處中修實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進,精進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種之定以攝心,則定慧均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爲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總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義,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種之定而起,故名定爲足,又神者靈妙之德,此定爲能生靈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種禅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叁、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佛學常見辭彙 - 陳義孝編】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1.念覺知,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2.擇法覺知,能揀擇諸法之真僞。   

  3.精進覺知,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4.喜覺知,契悟真法,心得歡喜。  

  5.去覺知,能斷除諸見煩惱。

  6.頓覺知,能覺了所發之禅定。

  7.避覺知,能分辨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

  1.淨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   

  2.淨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   

  3.淨慮,心無邪念。   

  4.淨念,能專心憶念。   

  5.淨業,住于清淨善業。   

  6.淨見,能見真理。善法。   

  7.淨語,言無虛妄。   

  8.淨命,以正當方式生活。

  【九地】(名數)又名九有。以欲界爲一地,色界及無色界各分爲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離生喜樂地,叁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舍念清淨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處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爲散地,並有欲故,合爲一地。離生喜樂地者,即色界初禅,與尋伺即覺觀相應,已離欲界之苦,而生喜樂,故立爲一地。定生喜樂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無尋伺,從定生喜樂,故爲一地。離喜妙樂地者,即色界第叁禅,離前喜貪,心悅安靜,有勝妙之樂,故爲一地。舍念清淨地者,即色界第四禅,離前喜樂等,清淨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爲一地。空無邊處地者,爲無色界之第一定,厭色而住于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地者,爲無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地者,爲無色界之第叁定,住于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地者,爲無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處定,故各立爲一地。其中後四地,乃所謂四無色界,其名稱別無所異。前五地,據雜阿含經十七之說,立其名目。彼文曰:“雲何食念?謂五欲因緣生念。雲何無食念?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是名無食念。雲何無食無食念?謂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禅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念。雲何有食樂?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是名有食樂。雲何無食樂?謂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雲何無食無食樂?謂比丘離喜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舍,是名無食無食樂。雲何有食舍?謂五欲因緣生舍,是名有食舍。雲何無食舍?謂彼比丘離喜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舍,第叁禅具足住,是名無食舍。雲何無食無食舍?謂彼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舍,淨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舍。”亦見大毗婆沙論叁十一,俱舍論二十八等。【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