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七宝树下以天衣为座,成就乃至入寂之位也。但此就通教之佛而言,若藏教之佛,则于菩提树下以吉祥草为座而成道也。)
(【附:增注】等觉妙觉——一、等觉大乘行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等似觉位也。
二、妙觉五十二位之终极佛陀之觉位也。)
(【附:增注】但空、不但空(不但见)——二乘之人,观一切法悉皆空,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菩萨不但见但空,兼见不空,故名不但空,即中道空也,天台四教中通教之空观也。)
(【附:增注】粗相——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附:增注】)
(【附:增注】华藏世界——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花,此莲花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
自跋
真的,世间万事万物的生起都不出因缘二字,别的不要说,现在光来一谈本书问世的始末因缘。
民国三十年二月,我应大溪福份山斋明禅寺之请,讲演这部般若心经,在法会第三天,经题“般若”二字刚为讲毕,正要继续讲解“波罗密多”四字的时候,忽蒙该寺住持孝宗师偕曾秋涛居士等,来向我要求说:“台湾向乏讲经机会,佛法罕闻,教义茫然,今赖师以开风味,此未曾有之法会,在座大众,虽皆踊跃倾听,惜未尽明了,弗获全益,若如风过耳,不免有负法师一片苦口婆心呢?我们虽曾事笔记,然皆记一漏十,不成全璧,敢恳法师不惜辛苦,牖诲后学为怀,每日编成讲义用誊写版印分给听众,俾目睹耳闻易于领悟则得益较多,不知法师以为如何?”
我初则踌躇,继思以法利生乃衲子应尽义务,遂首肯之。惟惜身边无参考书,然事既承诺,知不能免,于是顿忘庸劣,穷竭心思,乃将生平所学宿习,于八识田中逐渐搬运,次第搜索,凭记忆力所及者,借了这支久不常用的颓笔,约略的把它写述出来——先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八字,用五重玄义分科判教的方法而演述之,提示全经纲要;次释译人,撮略其历史,俾知翻译法师之功德。后正解经文,用分合二法述之:先“分释”,于经义要旨略为发挥;后“合释”,唯随文直解,以便初学。或浅或深,或详或略,意在能够普及为目的。如是,日事宣演,夜编讲义,命学徒印心、觉心专事誊写,经十余天,法会圆满,讲义成篇,初以为逢场作戏,不敢灾及梨枣,后经诸方劝促付梓流通,情不能辞,也就仓促地付印问世了,这是初次出版的因缘。
其次民国四十一年六月,台中瑞成书局主人许克绥居士,及赖栋梁居士,曾两度来函说:要将拙著《心经要释》再为翻印流通。那时我觉得这本讲义是在日治时代写成的,当时受帝国统制下,其言论、思想不能自由,由于应付环境所然,所以本书中间有些地方所用的句子,已不适合时代了,诚有一番改订的必要。本来只想把那些不合时代性的文句,略为改换而已,后来因受几位弟子,一再恳请——变更现代文体。因此,为著内容充实些,我变动了其中多少层次,增加了多少意见,删改了多少文字。
说来真够惭愧,本来约定瑞成书局于一周间内交卷付梓,不料业重德薄的我,本书刚写成三分之一的时候,竟被病魔的侵扰——患了高血压,无法继续写下去,只好搁笔罢了。
不久之间,菩提树主编朱斐居士来信要求本书既成之稿给该树登载,以飨读者,我嘱其当征得瑞成书局同意。因而,就将一部分已成之稿,陆续发表于菩提树。之后,瑞成书局曾屡次来函促稿,说:已有很多人预约了,当从速刊印为是,终因幻躯做不得主,一再延误,真是抱歉极了!虽曾几次抖擞精神,为法舍身,要来完成这工作,可是病魔却不给我同情,结果非但无所成就,反而增高了血压,不禁发出“所愿难酬,奈何奈何”的慨叹声!于是只好乘著病魔向我攻势稍松的时候,偷偷地由五字十字,从一句两句,经过了十次百次,像记帐般的写成了这部很粗浅的讲义,真是贻笑大方,于病患中写出来的东西,忽略和错误的地方,当然不少,这是我最引以为憾的!希望各方大善知识不惜指导就是!
民国四十三年僧自恣日跋于南天台般若楼
补
(一)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微之净处,故身观不净也。又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搅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 受念处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苦也。又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受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 心念处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常也。又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 法念处也。法除上之三所余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无我也。又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名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佛学次第统编》 - 明•杨卓)
(二)四正勤(四净勤)
又名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念处所修之行品也。法界次第中之下谓:“一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二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三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四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名四正勤,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于正策励身语意中此为最胜,故名四正胜,意中决定,而断行之,故名四意断。【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三)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支
1.念觉知,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2.择法觉知,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3.精进觉知,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4.喜觉知,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5.去觉知,能断除诸见烦恼。
6.顿觉知,能觉了所发之禅定。
7.避觉知,能分辨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
1.净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
2.净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
3.净虑,心无邪念。
4.净念,能专心忆念。
5.净业,住于清净善业。
6.净见,能见真理。善法。
7.净语,言无虚妄。
8.净命,以正当方式生活。
【九地】(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