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P49

  ..续本文上一页

  涅槃圣行品的譬喻说:以牛最初出的乳味,次第成熟酪味,生酥味,熟酥味,最后成醍醐味。此五味正如释尊说法之次第——最初说华严,次说阿含、方等、般若、最后说法华、涅槃的道理一样。故天台以五味配五时。一、乳味——“乳”是从牛初出,未经炼过,其味浓,喻大法不契小机——正如华严会上声闻不知大法,即前所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故华严时喻如乳味。二、酪味——“酪”是乳经炼后其味略淡,喻会二乘之权——犹如小儿正能承受此等味道,故阿含时喻如酪味。三、生酥味——“生酥”是再经一次炼过,味又渐浓,喻二乘小机渐入大法,故方等时喻如生酥。四、熟酥味——又再经一次之炼,味又更浓,喻二乘已渐成就大机,有荷担如来大乘家业的希望——犹如小儿渐渐成人,不久堪能继承家业,故般若时喻如熟酥味。五、醍醐味——“醍醐”,再经最后精细之炼,成为纯味无杂,喻如来所度众生,至此根机已经完全成熟,堪为荷负如来家业——犹如长子成人,可付家业,故法华时喻如醍醐味。这是一种很恰当的取喻。

  附注竟

  (【附:增注】序跋——述著作之意冠首曰序,附后曰跋,合称曰序跋。)

  (【附:增注】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二以“我闻”二字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三以“一时”二字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一字为主成就,说法之主也。五以“耆阇崛山”等为处成就所说道场也。六以“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一座同闻之众也。凡安列此六事为之证明非虚谬,欲使后之闻者信故谓之为证信序。)

  (【附:增注】权教——藏、通、别之三教为权教。)

  (【附:增注】)

  (【附:增注】)

  (【附:增注】五停心观——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

  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嗔恚之法。嗔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次数,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

  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

  (【附:增注】别总两种念处——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为身受心法之四者,随顺而别别观之也。但于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于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泛通于前三者也。总相念处者,于杂缘法念处之后念,不分身受等之四者,总合之观诸有为法为无常,观诸有漏法为苦,观一切法为空、为无我,故名总相念处。别相与总相之相违,在于前境之分与不分。又,能观之行相、别相为不净、苦、无常、无我之四者。总相为无常、苦、空、无我之四者。小乘七加行位中,此别相观之位名第二之加行别相念处,此总相观之位,名第三之加行总相念处位,于此加第一之加行五停心观,称为三贤位。)

  (【附:增注】朦胧——月将入也。)

  (【附:增注】冥通——冥者,离诸相而冥寂;通者,通融一切而无碍,是叹真理之语也。)

  (【附:增注】内凡外凡——未得真证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为内凡。未得似解位,为外凡。)

  (【附:增注】玄门——玄妙之法门也,总以名佛法。又佛法深妙有信得入,曰玄门。)

  (【附:增注】十身——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附:增注】十信——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之最初十位也。十信云者,一、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也)。三、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也)。四、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也)。五、定心(,执持智明,则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也)。六、不退心(,定光发明,则明性深入,唯知进而不退也)。七、护法心(,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也)。八、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九、戒心(,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也)。十、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随愿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附:增注】十住——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

  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

  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

  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

  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

  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

  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

  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

  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

  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

  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

  (【附:增注】十行——菩萨修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又复为利他之行也。

  一、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

  二、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也。

  三、无嗔恨行。自觉觉他。无违逆者。又曰无恚恨。无违逆。

  四、无尽行。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

  五、离痴乱行。种种之法门虽不同,然一切合同而无差误也。

  六、善现行。以离痴乱故,能于同类中现异相,于一一异相各现同相,同异圆融也。

  七、无著行。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不留碍也。

  八、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

  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

  十、真实行。以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之性,本来常恒也。)

  (【附:增注】十回向——以大悲心救护众生谓之回向。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这位善男子,已经满足到神通妙用,已经成就佛事,绝对的纯洁精真,远离了一切残留的过患。当救度众生时,已灭除正在度众生的观念等现象。回此无为之心,都归向于涅槃之路,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不坏回向是指虽然知道众生本来是空幻的,但是仍然不坏灭度化众生的事业。(上位的主旨在于:虽然度化众生,而不著于众生相,故曰远离众生相回向。这里是进一步说:虽然不著于度化众生之相,但是不妨碍度化众生,所以叫做“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物回向。自己的本觉,湛然现前。觉性已并齐于佛陀的正觉,名为“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真心至精开发了明,心地等于佛的心地,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世界与佛陀,可以互相涉入,一点也没有牵挂障碍,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于始觉、本觉同佛的理地,在此理地中,各各出生清净的真因。依此真因而发挥它的妙用,取得涅槃的道果,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实的善根既已成就,见十方世界里的众生,都是我本性的自体,自性已经圆满成就,也不忘失成就众生,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真心即十界的一切法,真心乃不著十界一切现象。即相、离相的两者都没有执著,名叫“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解脱回向。真正得到无所著的真如境界,则在在皆如,十方世界,一切无碍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自性妙德已圆成,则法界限量的观念已消灭,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附:增注】十地——声缘菩三乘共通之十地也。台宗以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

  一、干慧地。此为外凡之位,与藏教五停心别总念处总相念处三贤之位相当。乾者干燥之义也。此位为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云干慧地。又有漏之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润之,故云干慧。

  二、性地。此为内凡之位,藏教之四善根也。此位伏见思之惑,朦胧望见法性之空理,故曰性地。

  三、八人地。人者忍也,见道之苦法智忍等八忍谓之八忍地。即见道十五心之位也。见道十五虽为八忍七智,然今就决定因道之边,但取八忍而名之也。

  四、见地,为第十六心之道类智,藏教预流果之位也。于此位断三界之见惑。得见上下八谛之理,故云见地。

  五、薄地。为欲界修惑九品中断前六品之位,藏教之一来果也。欲界九品惑中仅余后三品,故云薄地。

  六、离欲地。为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之位,即藏教之不还果也。

  七、已辨地。为断尽三界见思惑之位,藏教之阿罗汉果也。是于断惑一道为所作已辨之位,故云已辨地。

  八、支佛地。此为缘觉之位,断三界见思二惑上,更侵害其二惑之习气,入于空观也。侵非断,断者如烧炭成灰,更吹其灰而散尽之也。此为第十佛地之事。今于缘觉之习气,犹如烧炭,为灰而止,故曰侵。缘觉由初地至此而入证,缘觉之梵语为辟支佛,故云支佛地。

  九、菩萨地。是菩萨三无数劫六度万行之修行地也。

  十、佛地。是为菩萨之最后身,断余残习气,于…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