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49

  ..續本文上一頁

  涅槃聖行品的譬喻說:以牛最初出的乳味,次第成熟酪味,生酥味,熟酥味,最後成醍醐味。此五味正如釋尊說法之次第——最初說華嚴,次說阿含、方等、般若、最後說法華、涅槃的道理一樣。故天臺以五味配五時。一、乳味——“乳”是從牛初出,未經煉過,其味濃,喻大法不契小機——正如華嚴會上聲聞不知大法,即前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故華嚴時喻如乳味。二、酪味——“酪”是乳經煉後其味略淡,喻會二乘之權——猶如小兒正能承受此等味道,故阿含時喻如酪味。叁、生酥味——“生酥”是再經一次煉過,味又漸濃,喻二乘小機漸入大法,故方等時喻如生酥。四、熟酥味——又再經一次之煉,味又更濃,喻二乘已漸成就大機,有荷擔如來大乘家業的希望——猶如小兒漸漸成人,不久堪能繼承家業,故般若時喻如熟酥味。五、醍醐味——“醍醐”,再經最後精細之煉,成爲純味無雜,喻如來所度衆生,至此根機已經完全成熟,堪爲荷負如來家業——猶如長子成人,可付家業,故法華時喻如醍醐味。這是一種很恰當的取喻。

  附注竟

  (【附:增注】序跋——述著作之意冠首曰序,附後曰跋,合稱曰序跋。)

  (【附:增注】六種成就——“如是”爲信成就,信者阿難之信也,阿難指本經一部而爲,如是我聞示自己之信順也。二以“我聞”二字爲聞成就,阿難自聞也。叁以“一時”二字爲時成就,說法之時也。四以“佛”一字爲主成就,說法之主也。五以“耆阇崛山”等爲處成就所說道場也。六以“大比丘衆”等爲衆成就,一座同聞之衆也。凡安列此六事爲之證明非虛謬,欲使後之聞者信故謂之爲證信序。)

  (【附:增注】權教——藏、通、別之叁教爲權教。)

  (【附:增注】)

  (【附:增注】)

  (【附:增注】五停心觀——小乘叁賢之第一,修五種之觀法而五種之過失停心也。是聲聞乘入道之初。有二種:

  一種、一不淨觀,觀境界不淨之相,停止貪欲之法。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觀,向一切有情,觀可憐之相,而停止嗔恚之法。嗔恚多之人修之。叁、因緣觀,觀十二因緣,叁世相續之理,而停止愚癡之法,愚癡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別觀,向諸法而分別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見之法。我見多人修之。五、數息觀,計呼吸次數,停止散亂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

  又一種以第四之界分別觀與第叁之因緣觀相似,省之而加觀佛。因觀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煩惱故也。業障多之人修之。)

  (【附:增注】別總兩種念處——此四念處觀有二種。一雲別相念處,二雲總相念處。別相念處者,如上分所觀之境爲身受心法之四者,隨順而別別觀之也。但于第四法念處,有雜緣不雜緣之二者。不雜緣法念處,唯觀法之一境;雜緣法念處,于身等四境或合觀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總觀之。蓋法之名,泛通于前叁者也。總相念處者,于雜緣法念處之後念,不分身受等之四者,總合之觀諸有爲法爲無常,觀諸有漏法爲苦,觀一切法爲空、爲無我,故名總相念處。別相與總相之相違,在于前境之分與不分。又,能觀之行相、別相爲不淨、苦、無常、無我之四者。總相爲無常、苦、空、無我之四者。小乘七加行位中,此別相觀之位名第二之加行別相念處,此總相觀之位,名第叁之加行總相念處位,于此加第一之加行五停心觀,稱爲叁賢位。)

  (【附:增注】朦胧——月將入也。)

  (【附:增注】冥通——冥者,離諸相而冥寂;通者,通融一切而無礙,是歎真理之語也。)

  (【附:增注】內凡外凡——未得真證以來,總名凡夫,此中分內外二種。得似解之位爲內凡。未得似解位,爲外凡。)

  (【附:增注】玄門——玄妙之法門也,總以名佛法。又佛法深妙有信得入,曰玄門。)

  (【附:增注】十身——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附:增注】十信——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最初十位也。十信雲者,一、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習氣也)。叁、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于真淨也)。四、慧心(,心精現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起也)。五、定心(,執持智明,則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也)。六、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七、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八、回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九、戒心(,心光密回則安住無爲而不遺失也)。十、願心(,住戒自在,故能遊于十方所作悉隨願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附:增注】十住——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功德名爲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于佛地之位也。

  一、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

  二、治地住。心之明淨,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爲地也。

  叁、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留礙也。

  四、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于如來種也。

  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

  六、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

  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

  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

  九、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爲長養聖胎。而于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

  十、灌頂住。菩薩既爲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刹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

  (【附:增注】十行——菩薩修于十信十住滿足自利,又複爲利他之行也。

  一、歡喜行。爲佛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也。

  二、饒益行。利益一切衆生也。

  叁、無嗔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曰無恚恨。無違逆。

  四、無盡行。隨衆生之機類而現其身,叁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五、離癡亂行。種種之法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六、善現行。以離癡亂故,能于同類中現異相,于一一異相各現同相,同異圓融也。

  七、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于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

  八、尊重行。又曰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羅蜜。

  九、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

  十、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淨無漏,一真無爲之性,本來常恒也。)

  (【附:增注】十回向——以大悲心救護衆生謂之回向。

  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阿難,這位善男子,已經滿足到神通妙用,已經成就佛事,絕對的純潔精真,遠離了一切殘留的過患。當救度衆生時,已滅除正在度衆生的觀念等現象。回此無爲之心,都歸向于涅槃之路,名爲“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不壞回向是指雖然知道衆生本來是空幻的,但是仍然不壞滅度化衆生的事業。(上位的主旨在于:雖然度化衆生,而不著于衆生相,故曰遠離衆生相回向。這裏是進一步說:雖然不著于度化衆生之相,但是不妨礙度化衆生,所以叫做“不壞回向”。

  叁、等一切物回向。自己的本覺,湛然現前。覺性已並齊于佛陀的正覺,名爲“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真心至精開發了明,心地等于佛的心地,名爲“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世界與佛陀,可以互相涉入,一點也沒有牽挂障礙,名爲“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于始覺、本覺同佛的理地,在此理地中,各各出生清淨的真因。依此真因而發揮它的妙用,取得涅槃的道果,名爲“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真實的善根既已成就,見十方世界裏的衆生,都是我本性的自體,自性已經圓滿成就,也不忘失成就衆生,名爲“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真心即十界的一切法,真心乃不著十界一切現象。即相、離相的兩者都沒有執著,名叫“真如相回向”。

  九、無縛解脫回向。真正得到無所著的真如境界,則在在皆如,十方世界,一切無礙名爲“無縛解脫回向”。

  十、法界無量回向。自性妙德已圓成,則法界限量的觀念已消滅,名爲“法界無量回向”。)

  (【附:增注】十地——聲緣菩叁乘共通之十地也。臺宗以爲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

  一、幹慧地。此爲外凡之位,與藏教五停心別總念處總相念處叁賢之位相當。乾者幹燥之義也。此位爲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雲幹慧地。又有漏之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潤之,故雲幹慧。

  二、性地。此爲內凡之位,藏教之四善根也。此位伏見思之惑,朦胧望見法性之空理,故曰性地。

  叁、八人地。人者忍也,見道之苦法智忍等八忍謂之八忍地。即見道十五心之位也。見道十五雖爲八忍七智,然今就決定因道之邊,但取八忍而名之也。

  四、見地,爲第十六心之道類智,藏教預流果之位也。于此位斷叁界之見惑。得見上下八谛之理,故雲見地。

  五、薄地。爲欲界修惑九品中斷前六品之位,藏教之一來果也。欲界九品惑中僅余後叁品,故雲薄地。

  六、離欲地。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之位,即藏教之不還果也。

  七、已辨地。爲斷盡叁界見思惑之位,藏教之阿羅漢果也。是于斷惑一道爲所作已辨之位,故雲已辨地。

  八、支佛地。此爲緣覺之位,斷叁界見思二惑上,更侵害其二惑之習氣,入于空觀也。侵非斷,斷者如燒炭成灰,更吹其灰而散盡之也。此爲第十佛地之事。今于緣覺之習氣,猶如燒炭,爲灰而止,故曰侵。緣覺由初地至此而入證,緣覺之梵語爲辟支佛,故雲支佛地。

  九、菩薩地。是菩薩叁無數劫六度萬行之修行地也。

  十、佛地。是爲菩薩之最後身,斷余殘習氣,于…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