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P48

  ..续本文上一页理已经明白,然而怎样谓之转五蕴成三德?

  一、转色蕴成法身德:佛身无边相好万德庄严(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悉由转色蕴而成的。二、转受蕴成解脱德,谓佛有无量广大,自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的。三、转想蕴成解脱德,谓佛有无碍智辩,说法自在,悉由转想蕴而成的。四、转行蕴成解脱德,谓佛神通(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的。五、转识蕴成般若德,谓佛之三智圆具,对于一切诸法无不通达自在,都由转识蕴而成的。这就是转五蕴成三德的道理,属大乘菩萨所证的境界;故云“转五蕴成三德为之行深般若波罗密”。

  【注三】二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读去声,为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寿命言,“段”指形体言。此为六道凡夫之生死,因为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落(差别),所以称它为分段生死。这是以有漏业,由烦恼障(贪嗔痴等诸惑,恼乱有情身心故名烦恼;这些烦恼能障涅槃、圣道,故名障;因此称它为烦恼障),为助缘招感三界六道正报。

  唯识了义灯六曰:“分段者,分是齐限,即谓命根,段谓差别,即指五蕴体。皆随因缘有齐限(分),舍此受余有差别(段),故名分段”。

  二、变易生死——此为三乘圣者之理生死,它无形体之胜劣,和寿命之长短,但以迷想灭时如死,证悟圣道如生。如断一分无明烦恼谓之死,证一分中道法身为之生(烦恼死法身生)。也可说是迷时如死,悟时如生。这是迷悟迁移而论生死的。所谓,“变”因,“易”果者叫做变易生死。它是以无漏业,依所知障(身等诸惑障碍所知之境,使不得见到真理;又因此等,障碍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云所知障)为助缘所感之界外清净正报。这是断见思烦恼之阿罗汉以上之圣者的生死(详见《胜鬘经》)。

  三论云:“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云变易”。又行宗记说:“圣者改变凡夫有漏之身,而易得不思议无漏之身,为之变易”。

  总而言之,“分段”为有为生死,依有漏业所感,是六凡所受之正报;“变易”为无为生死,依无漏业所感,是三乘圣者所受之正报。分段是色身生死,变易是法身生死(其实法身本无生死,不过权约迷悟断证而言。迷时如法身之死,悟时如法身之生)。又分段是流转生死,属迷苦的;变易为进化生死,属证悟的。

  【注四】见思惑:

  见思惑为三界烦恼之通称,三界生死之根本。先来说明惑的意思:惑是迷惑,到底迷惑什么?众生对于一切诸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著,“迷”于真理,“惑”于正道,以致不能解脱生死,故名为惑。

  一、见惑:见是推度的意思。以身边等的不正见,妄为分别计度各种道理而起之妄惑,名为见惑。还有一种解释:分别曰“见”,谓六识妄心对于一切境非理筹度,起诸邪见,是为见惑。又因在见道时所断之惑,故名见惑。

  二、思惑:“思”就是迷情,由贪嗔痴等的迷情,妄为贪爱(思)世间一切事物而起之妄惑,名为思惑。还有一种解释:贪爱名思,谓眼等六根对色等六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为思惑。又名修惑,因为在修道时所断之惑,故名修惑。

  当知,此见思惑是约迷悟两方面而立名的,如执己“妄见”名为见惑,执己“迷情”名为思惑,此约迷方面而立名的。如依证初果之见道位(见真理),时所断名为见惑,依证二三四果向之修道时所断名为修惑;此约悟方面而立名的。又见惑从解得名,因证初果见真谛理时所断故。思惑从修得名,以证初果后,缘真理而修道,在修道时所断故。

  小乘俱舍(译曰藏鞘茧。包含摄持之义。)之法相,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见思二惑。见惑为理惑,迷理所起故;思惑为事惑,迷事所起故。若大乘唯识之法相,则以“分别”、“俱生”二种而分见思二惑。依分别起之烦恼障和所知障为见惑;依俱生起之烦恼障和所知障为思惑。见惑属分别我执,思惑属俱生我执。

  取要言之,迷于真理而起之我见邪见等叫做见惑,迷于事物而起之贪嗔等叫做思惑。见惑为真理之障,思惑为解脱之障。欲悟四谛真理,必断见惑,欲出三界生死必断思惑。总之,见惑是属于见解上的迷惑,思惑是属于思想上的迷惑。

  见思二惑其体即贪等十使——分为五利使、五钝使。其惑性锐利遇境辄生分别,故名利使。又于修道时易断故(利故易断)。其惑性之钝而难断者名为钝使(钝故难断)。利钝各五合为十使。“使”是驱役的意思,即烦恼的异名。因此十使烦恼能够驱役有情之身心流转不息,驱役有情造诸恶业,驱役有情来三界轮回生死,驱役有情入于三恶道,故称为使。

  先明五利使: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此为五利使。

  一、身见——也就是我见,我所见(就所缘之法,则谓我见和我所见,就能缘之迷情则谓身见)。不知身为四大假合,五蕴皆空,本无实我,妄执为我,是名我见。不知身外事物,一切万有,皆是因缘和合,虚妄不实,妄计为我所有物,是名我所见。合此我、我所二见,叫做身见,亦名我见。起信论云:“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

  二、边见——即“断常”二边之见。由于有了我身而起我见,由我见而妄计我死后为断灭,这叫做断见;或妄计我死后为常恒不变,这叫做常见。因为偏执断的一边,或常的一边,所以说它为边见。

  三、戒取见——取不合理之戒禁,修诸无益苦行。非因计因,非道计道——如外道之持鸡戒(学鸡之一足立),狗戒(学狗之食粪秽)等以为生天受乐之因,此谓非因计因;或修诸涂灰断食等之苦行以为涅槃之道,是为非道计道。因此,所以称它为戒取见。

  四、见取见——以劣慧故,自负所见。非果计果,未证谓证,非究竟认为究竟——如凡夫外道之修行少为得益,实非圣果,又非究竟,便妄计为圣果,谬认为究竟;这叫做见取见。至于对其他种种劣事,妄计为最殊胜者,这一类也都是见取见的作用。

  五、邪见——即不正见。不信三宝,拨无因果,妄计世间一切没有所谓善恶报应之事实。因是,恶不足畏,善不足为,恣意妄作胡为,造无间业,自误误人,此为一种极大之谬见,所以称它为邪见。

  以上五见皆由迷于四谛理性而起的。

  次明五钝使:

  一、贪——即贪爱。见诸爱欲顺情之境则起贪著。所谓于五欲尘境迷恋不舍。

  二、嗔——即愤怒憎恨的意思。谓对诸违情逆境上而起嗔恚,不能含忍。嗔之为害能使我人身心热恼,造诸恶业——小则于口舌上争吵是非,互相怨骂;中则于身体上用拳动武,殴打伤命;大则于心理上阴谋毒害,造出弥天罪恶。嗔之作用犹如猛火,能烧一切功德林,三毒中此为最厉害。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不惧哉!

  三、痴——就是无明,乃心性闇昧而无智慧之谓。对于一切事理不能觉察,所谓不辨邪正,不知善恶,认假作真,以是为非,这都是痴的作用。总之,痴是一种无理智的盲动,一切烦恼都由它而起。连上贪嗔称为三毒,能毒杀一切有情的法身慧命故。

  四、慢——就是贡高我慢,恃己凌人的意思。谓对于一切众生心起骄傲,不能谦逊。兹单拿学问来说,略有三种:一、比如他人的学历与我同等,一定要说我胜过他,这叫做“我胜慢”。二、他人的学历比我高一点,一定要说与我差不多,这叫做“我等慢”。三、他人的学历明明比我高得多,却一定要说不过比我高一点,这叫做“我劣慢”。慢是一种最不好的心理,其为害是好像阻碍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拦路虎一样。试观古今人士,若干事件失败于慢字上者,实不可算数。

  五、疑——就是疑惑,犹豫不决的意思。谓对于一切实事实理。心生疑贰,不能抉择,于一切善法正道疑而不信。疑是信的反面。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那末,疑之为害是会使人永远没机会接受佛法,永远不能行诸正道而修诸善法。你看,世人为多疑而失去机会,或误大事者不知多少。因为有这么坏处,所以连上贪、嗔、痴、慢、疑称为五种根本烦恼。

  现在再来把它详细的说明:见惑一共有八十八使,即贪等五钝使和身等五利使的十使历三界而成为八十八使。颂曰:

  苦下具一切 集灭各除三 道谛除二见 上界不行嗔

  他的意思是说:欲界的苦谛下,是十种烦恼(十使)都具全的(苦下具一切)。集谛和灭谛,要除去“身见”“边见”和“戒禁取”这三使,只有七使(集灭各除三)。至于道谛只除“身见”和“边见”两使,还有八使(道谛除二见)。以苦谛具十使,集灭各七使,道谛八使,成为三十二使。本来上两界也各有三十二使(色界三十二、无色界三十二),但因为它(上两界)是没有嗔心的,所以,四谛下各要除去四个嗔——四使,因此,每界只有二十八使,二界共五十六使,连前欲界三十二成为八十八使。列表于下:

  

  其次思惑共八十一品,它是以贪嗔痴慢四使合为一品,历三界九地——色界的四禅天四地,无色界的四空天四地,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六趣除修罗一趣,因为修罗通于五趣故)为一地,共成九地,每地九品,九九成八十一品。列表如下:

  

  以上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为三界生死的根本烦恼。小乘志在超脱三界生死,故毕生用力断此见思二惑,否则不能达到目的。断的次第:于见道位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一刹那中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这叫做初果须陀洹。次断欲界六品思惑叫做二果斯陀含(若断五品叫做二果向)。次断欲界九品思惑,叫做三果阿那含(若断八品叫做三果向)。次进断上二界八地,八九七十二品思惑,连前欲界九品共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尽,叫做四果阿罗汉(若断八十品叫做四果向)。

  【注五】五味的譬喻…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