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已經明白,然而怎樣謂之轉五蘊成叁德?
一、轉色蘊成法身德:佛身無邊相好萬德莊嚴(即業報佛,以無邊之相好莊嚴之佛身也。是爲酬報萬行業因之功德,故雲業報佛。),悉由轉色蘊而成的。二、轉受蘊成解脫德,謂佛有無量廣大,自在法樂,悉由轉受蘊而成的。叁、轉想蘊成解脫德,謂佛有無礙智辯,說法自在,悉由轉想蘊而成的。四、轉行蘊成解脫德,謂佛神通(神爲不測之義,通爲無礙之義。不可測又無礙之力用謂爲神通。)變現,以清淨法攝化衆生令得自在,悉由轉行蘊而成的。五、轉識蘊成般若德,謂佛之叁智圓具,對于一切諸法無不通達自在,都由轉識蘊而成的。這就是轉五蘊成叁德的道理,屬大乘菩薩所證的境界;故雲“轉五蘊成叁德爲之行深般若波羅密”。
【注叁】二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讀去聲,爲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壽命言,“段”指形體言。此爲六道凡夫之生死,因爲輪回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壽命有分限,形體有段落(差別),所以稱它爲分段生死。這是以有漏業,由煩惱障(貪嗔癡等諸惑,惱亂有情身心故名煩惱;這些煩惱能障涅槃、聖道,故名障;因此稱它爲煩惱障),爲助緣招感叁界六道正報。
唯識了義燈六曰:“分段者,分是齊限,即謂命根,段謂差別,即指五蘊體。皆隨因緣有齊限(分),舍此受余有差別(段),故名分段”。
二、變易生死——此爲叁乘聖者之理生死,它無形體之勝劣,和壽命之長短,但以迷想滅時如死,證悟聖道如生。如斷一分無明煩惱謂之死,證一分中道法身爲之生(煩惱死法身生)。也可說是迷時如死,悟時如生。這是迷悟遷移而論生死的。所謂,“變”因,“易”果者叫做變易生死。它是以無漏業,依所知障(身等諸惑障礙所知之境,使不得見到真理;又因此等,障礙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雲所知障)爲助緣所感之界外清淨正報。這是斷見思煩惱之阿羅漢以上之聖者的生死(詳見《勝鬘經》)。
叁論雲:“諸聖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變能易故雲變易”。又行宗記說:“聖者改變凡夫有漏之身,而易得不思議無漏之身,爲之變易”。
總而言之,“分段”爲有爲生死,依有漏業所感,是六凡所受之正報;“變易”爲無爲生死,依無漏業所感,是叁乘聖者所受之正報。分段是色身生死,變易是法身生死(其實法身本無生死,不過權約迷悟斷證而言。迷時如法身之死,悟時如法身之生)。又分段是流轉生死,屬迷苦的;變易爲進化生死,屬證悟的。
【注四】見思惑:
見思惑爲叁界煩惱之通稱,叁界生死之根本。先來說明惑的意思:惑是迷惑,到底迷惑什麼?衆生對于一切諸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執著,“迷”于真理,“惑”于正道,以致不能解脫生死,故名爲惑。
一、見惑:見是推度的意思。以身邊等的不正見,妄爲分別計度各種道理而起之妄惑,名爲見惑。還有一種解釋:分別曰“見”,謂六識妄心對于一切境非理籌度,起諸邪見,是爲見惑。又因在見道時所斷之惑,故名見惑。
二、思惑:“思”就是迷情,由貪嗔癡等的迷情,妄爲貪愛(思)世間一切事物而起之妄惑,名爲思惑。還有一種解釋:貪愛名思,謂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爲思惑。又名修惑,因爲在修道時所斷之惑,故名修惑。
當知,此見思惑是約迷悟兩方面而立名的,如執己“妄見”名爲見惑,執己“迷情”名爲思惑,此約迷方面而立名的。如依證初果之見道位(見真理),時所斷名爲見惑,依證二叁四果向之修道時所斷名爲修惑;此約悟方面而立名的。又見惑從解得名,因證初果見真谛理時所斷故。思惑從修得名,以證初果後,緣真理而修道,在修道時所斷故。
小乘俱舍(譯曰藏鞘繭。包含攝持之義。)之法相,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見思二惑。見惑爲理惑,迷理所起故;思惑爲事惑,迷事所起故。若大乘唯識之法相,則以“分別”、“俱生”二種而分見思二惑。依分別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爲見惑;依俱生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爲思惑。見惑屬分別我執,思惑屬俱生我執。
取要言之,迷于真理而起之我見邪見等叫做見惑,迷于事物而起之貪嗔等叫做思惑。見惑爲真理之障,思惑爲解脫之障。欲悟四谛真理,必斷見惑,欲出叁界生死必斷思惑。總之,見惑是屬于見解上的迷惑,思惑是屬于思想上的迷惑。
見思二惑其體即貪等十使——分爲五利使、五鈍使。其惑性銳利遇境辄生分別,故名利使。又于修道時易斷故(利故易斷)。其惑性之鈍而難斷者名爲鈍使(鈍故難斷)。利鈍各五合爲十使。“使”是驅役的意思,即煩惱的異名。因此十使煩惱能夠驅役有情之身心流轉不息,驅役有情造諸惡業,驅役有情來叁界輪回生死,驅役有情入于叁惡道,故稱爲使。
先明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此爲五利使。
一、身見——也就是我見,我所見(就所緣之法,則謂我見和我所見,就能緣之迷情則謂身見)。不知身爲四大假合,五蘊皆空,本無實我,妄執爲我,是名我見。不知身外事物,一切萬有,皆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妄計爲我所有物,是名我所見。合此我、我所二見,叫做身見,亦名我見。起信論雲:“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
二、邊見——即“斷常”二邊之見。由于有了我身而起我見,由我見而妄計我死後爲斷滅,這叫做斷見;或妄計我死後爲常恒不變,這叫做常見。因爲偏執斷的一邊,或常的一邊,所以說它爲邊見。
叁、戒取見——取不合理之戒禁,修諸無益苦行。非因計因,非道計道——如外道之持雞戒(學雞之一足立),狗戒(學狗之食糞穢)等以爲生天受樂之因,此謂非因計因;或修諸塗灰斷食等之苦行以爲涅槃之道,是爲非道計道。因此,所以稱它爲戒取見。
四、見取見——以劣慧故,自負所見。非果計果,未證謂證,非究竟認爲究竟——如凡夫外道之修行少爲得益,實非聖果,又非究竟,便妄計爲聖果,謬認爲究竟;這叫做見取見。至于對其他種種劣事,妄計爲最殊勝者,這一類也都是見取見的作用。
五、邪見——即不正見。不信叁寶,撥無因果,妄計世間一切沒有所謂善惡報應之事實。因是,惡不足畏,善不足爲,恣意妄作胡爲,造無間業,自誤誤人,此爲一種極大之謬見,所以稱它爲邪見。
以上五見皆由迷于四谛理性而起的。
次明五鈍使:
一、貪——即貪愛。見諸愛欲順情之境則起貪著。所謂于五欲塵境迷戀不舍。
二、嗔——即憤怒憎恨的意思。謂對諸違情逆境上而起嗔恚,不能含忍。嗔之爲害能使我人身心熱惱,造諸惡業——小則于口舌上爭吵是非,互相怨罵;中則于身體上用拳動武,毆打傷命;大則于心理上陰謀毒害,造出彌天罪惡。嗔之作用猶如猛火,能燒一切功德林,叁毒中此爲最厲害。經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可不懼哉!
叁、癡——就是無明,乃心性闇昧而無智慧之謂。對于一切事理不能覺察,所謂不辨邪正,不知善惡,認假作真,以是爲非,這都是癡的作用。總之,癡是一種無理智的盲動,一切煩惱都由它而起。連上貪嗔稱爲叁毒,能毒殺一切有情的法身慧命故。
四、慢——就是貢高我慢,恃己淩人的意思。謂對于一切衆生心起驕傲,不能謙遜。茲單拿學問來說,略有叁種:一、比如他人的學曆與我同等,一定要說我勝過他,這叫做“我勝慢”。二、他人的學曆比我高一點,一定要說與我差不多,這叫做“我等慢”。叁、他人的學曆明明比我高得多,卻一定要說不過比我高一點,這叫做“我劣慢”。慢是一種最不好的心理,其爲害是好像阻礙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攔路虎一樣。試觀古今人士,若幹事件失敗于慢字上者,實不可算數。
五、疑——就是疑惑,猶豫不決的意思。謂對于一切實事實理。心生疑貳,不能抉擇,于一切善法正道疑而不信。疑是信的反面。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雲:“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那末,疑之爲害是會使人永遠沒機會接受佛法,永遠不能行諸正道而修諸善法。你看,世人爲多疑而失去機會,或誤大事者不知多少。因爲有這麼壞處,所以連上貪、嗔、癡、慢、疑稱爲五種根本煩惱。
現在再來把它詳細的說明:見惑一共有八十八使,即貪等五鈍使和身等五利使的十使曆叁界而成爲八十八使。頌曰:
苦下具一切 集滅各除叁 道谛除二見 上界不行嗔
他的意思是說:欲界的苦谛下,是十種煩惱(十使)都具全的(苦下具一切)。集谛和滅谛,要除去“身見”“邊見”和“戒禁取”這叁使,只有七使(集滅各除叁)。至于道谛只除“身見”和“邊見”兩使,還有八使(道谛除二見)。以苦谛具十使,集滅各七使,道谛八使,成爲叁十二使。本來上兩界也各有叁十二使(色界叁十二、無色界叁十二),但因爲它(上兩界)是沒有嗔心的,所以,四谛下各要除去四個嗔——四使,因此,每界只有二十八使,二界共五十六使,連前欲界叁十二成爲八十八使。列表于下:
其次思惑共八十一品,它是以貪嗔癡慢四使合爲一品,曆叁界九地——色界的四禅天四地,無色界的四空天四地,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六趣除修羅一趣,因爲修羅通于五趣故)爲一地,共成九地,每地九品,九九成八十一品。列表如下:
以上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爲叁界生死的根本煩惱。小乘志在超脫叁界生死,故畢生用力斷此見思二惑,否則不能達到目的。斷的次第:于見道位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一刹那中斷叁界見惑八十八使,這叫做初果須陀洹。次斷欲界六品思惑叫做二果斯陀含(若斷五品叫做二果向)。次斷欲界九品思惑,叫做叁果阿那含(若斷八品叫做叁果向)。次進斷上二界八地,八九七十二品思惑,連前欲界九品共斷叁界八十一品思惑盡,叫做四果阿羅漢(若斷八十品叫做四果向)。
【注五】五味的譬喻…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