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如法師·法語分享

  佛是圓滿究竟的覺悟者

  正如法師法語

  01、圓滿究竟的覺悟者,稱做佛。

  02、覺悟人生宇宙真理,達到圓滿究竟,名之爲佛。

  03、圓滿究竟的智慧者是佛。

  04、佛,梵語佛陀,義爲覺悟。作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成佛。

  05、佛是覺悟的人,不是神。

  06、通過正確認識人生宇宙,通過對自身和宇宙的體悟,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而證得佛果。

  07、佛是由人修成,是覺悟的人。

  08、佛是正常的人。

  09、佛不生不滅,無煩無惱,自由自在。

  10、覺悟是佛,迷惑是衆生。智慧是佛,愚癡是衆生。心善是佛,念惡是衆生。精進是佛,懈怠是衆生。助人是佛,自私是衆生。施舍是佛,索取是衆生。開心是佛,煩惱是衆生。

  11、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衆生是未來佛,佛是大覺悟的衆生。

  12、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佛。

  13、佛,充滿法界,遍布虛空,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全天候二十四小時在你我身旁。

  15、心至佛靈,心誠佛至。

  16、諸佛護念善心人。

  17、爲善佛助,作惡魔擾。

  18、佛徒追求的最高目標是成佛。

  19、佛對衆生如父母,有時也喻母與子。

  20、佛慈悲衆生,怨親平等。

  21、爲善是佛,懷惡是魔。利他是佛,自私是魔。

  22、人格提升邁向成佛,人格墮落進入叁途。

  23、佛是人做,魔亦人爲。

  24、佛在哪裏?在汝心裏。佛在哪裏?父母即是。佛在哪裏?敵人也是。佛在哪裏?衆生全是。

  25、心佛一切佛,哪裏有是非。人生煩惱苦,皆因衆生癡。

  26、我執生煩惱,輪回生死流。無我無煩惱,無生死輪回。

  27、如何成佛?發菩提心,修福修慧,福慧圓滿,成就佛果。

  28、如何成佛?依法修持,成等正覺。

  一切生命皆可成佛

  正如法師法語

  01、生命平等、至高無上、無限尊貴,不論形體。

  02、生命是成佛根本,沒有生命也就無佛可成。

  03、迷時,生命形體各別;悟時,生命形體則同。

  04、衆生形體雖別,但求生懼死心同。

  05、人成敗榮辱遭遇不同,但煩惱痛苦總是相隨,只是煩惱的事不同而已。

  06、生命中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

  07、生命中有追求,就必然有痛苦;生命中無追求,就必然很沮喪。只有超越追求,乃可遠離苦惱。

  08、生命從因緣聚會中誕生,也必在因緣分解中逝去。

  09、死亡面前,衆生平等。

  10、有生必有死,死是生開始。生的開始,也是老的開始,也是死的開始。

  11、生時不必喜,老死不必懼;生死皆超然,不怕閻羅王。

  12、人們說,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認爲這是很消極的說法。積極的說法是,生命還有來生。更積極的說法是,生命的來生還可以選擇,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未來更高品質的生命。生命充滿希望。

  13、我們現在所經曆的從生到死的這一期生命,是我們漫漫生命長河中的一個小段。生命來自無始,已經曆無量無數次生死而至今生,她還將無終、永恒地活著。佛教是這麼認爲。

  14、成佛只是生命中佛性的顯現而己,生命品質的升華而已,那時可以各種生命形體,普度衆生。

  15、人壞事敗露,或苦惱超過他的承受極限,他便失去生存的意義,苟且活著也是十分痛苦。所以諸惡莫作,所以不要太過爭吵,是生命快樂和健康的保障。

  16、衆生活著,最關注的是生命,但是,衆生的所作所爲大多忽略了這個生命的寶貴。

  17、衆生活著,最關注的是生命。但是,衆生的所作所爲大多以生命爲代價。簡單講,就是用生命換活命。衆生活著的代價是昂貴不菲的。

  18、生命,對富貴者來說,是短暫的;對貧苦人來說,是漫長的。

  19、生命最怕死,逼急不要命。

  20、只要真理真,死也不畏懼。

  21、甯學智慧活一日,不要無知長百年。

  22、生命是公平的,所受形體及品質完全是自作自受。通過自身努力改造,可以改變未來生命形體及品質。

  23、生須祝慶,不必鋪張;死雖悲傷,節哀喪儉。生要慶祝,行善修福;死若追悼,齋戒利生。生而無生,莫要激動;死亦不滅,何太悲傷?

  24、生命工程需要改造,改造的過程就是離苦得樂的過程,改造圓滿就是佛。

  25、諸罪之中,自殺罪最。

  26、珍惜身體,善待生命,已是利濟衆生,獲無量福德果報。因爲形體中有無數衆生。

  僧寶佛使者

  正如法師法語

  01、僧,指僧衆、僧團,叁人以上爲僧,舊譯四人以上。又一個僧人也稱爲僧。

  02、僧,全稱僧伽,意爲和合,具足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合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

  03、佛教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等出家五衆,組成僧團,出家五衆都可稱爲僧。受比丘戒,成爲比丘、比丘尼,可稱爲僧寶。美國移民局視受比丘戒的僧人爲正式僧人。

  04、僧寶佛使者,是住持佛法者。

  05、佛法僧叁寶是佛教的根本,禮敬供養叁寶,能獲無量功德。

  06、僧有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菩薩僧、聲聞僧就是聖賢僧。聖賢僧也很多,但是,你遇上了也未必相識。何必分別執著?平等對待,功德無量。

  07、僧爲人天師表,堪受人天供養。

  08、僧傳布佛法,爲佛教的代言人。僧住持佛法,是佛教的象征。

  09、佛在世時,佛教以佛爲皈依中心;佛滅度後,佛教以僧團爲皈依中心。

  10、佛是佛教的創立者,法是佛教的思想,僧是佛教的守護者與傳播者。佛滅度後,供養叁寶的對象,實質上是供養僧寶。

  11、僧必須依法生活,傳播正法,但若違犯禁戒,雖然不對,但信衆依然要恭敬供養,這是基于“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也是基于佛教倫理的要求。

  12、僧人的修爲爲信衆楷模,僧人傳授正法爲續佛命。如果僧人犯了過失,雖然不應該,但在“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下,佛教認爲“僧人過失”這是他個人的因果事,重要的是要看他知見是否正確?他是否傳播正法?如果知見正確、傳授正法,那麼應該受到恭敬供養,所傳正法應受接納。好比父母,雖有不對,仍是我們尊敬的父母。

  13、人人都想供養聖賢僧,供養聖賢僧當然好,但問題是:你想供養時,當下沒有聖賢僧,只有凡夫僧。你不作供養,則錯過供養因緣。以分別心供養,功德也大打折扣。而且佛經也說到,供養聖賢僧與供養凡夫僧相等,同等不可思議功德。更要明白,今天他是凡夫僧,將來他就是聖賢僧,甚至是佛聖。

  14、在末法時代,聖賢僧可遇不可求,供僧的對象,自然也就是供養凡夫僧的比丘、比丘尼衆。

  15、信衆對于僧寶的信仰,在佛陀時代是信仰的中心,現在泰國、緬甸、老撾等南傳佛教,以及密教中都還保留這種傳統。

  16、在印度,稱世俗的博士爲“烏邪”,傳到于田國譯爲“和阇”,傳到中國則譯成“和尚”。現在,許多人解釋“和尚”的含義是“以和爲尚”或“和中最上”,這是從僧義和合、六和爲僧這裏而來。和尚的本義,是博士、教授、親教師的意思。和尚的本義,也就是知識分子。

  17、在佛教律製中,初出家受沙彌戒,稱做沙彌;女的稱沙彌尼。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做比丘;女的稱比丘尼。比丘受比丘戒五年後,比丘尼需受比丘戒六年後,通曉戒律,可以爲出家同道之師,稱做阿阇梨耶,義爲軌範師,受人依止,教人習誦。比丘受比丘戒十年之後,比丘尼需受比丘戒十二年後,可做親教師,剃度出家弟子。受比丘戒二十年之後,稱做上座。受比丘戒五十年以上,稱做耆宿長老。

  18、有十叁重難者不得出家,有十六輕遮者不得出家,七歲以下小孩不知好惡不應出家,七十歲以上老人不堪勞苦不許出家,未滿二十歲思想尚未成熟不得受戒,六十歲以上不堪重任不得受戒。

  貪心是紛爭之源

  正如法師法語

  1、不貪,不是無爲,而是爲而不爲。

  2、看得開,想得通,不貪著,不固執,可謂不貪。

  3、不幹活,得過且過,不名無貪。

  4、貪心,紛爭之源,痛苦之本。

  5、貪心是墮落餓鬼之因。

  6、貪心是一列開往餓鬼道的直達高鐵。

  7、貪心使我們在人生的不斷追逐中飽受苦惱。

  8、我們所用不多,所要很多。

  9、無名被欺,有名受累。

  10、無名而名乃樂,盜名而名則苦。

  11、貪而無厭,越過底線,粉身碎骨,悔恨莫及。

  12、凡人于貪欲,如小兒于鋒刃舔蜜,風險巨大。

  13、名利成就,心已破碎。

  14、名人背後是非多。

  15、奉獻第一,學問第一,名利第二,能保平安。

  16、依法而貪,依道而求,適可而止,是名吉祥。

  17、貪心令人智昏、麻木、不要命。

  18、貪,自私,沒有朋友。

  19、貪,自私,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朋友背離,自絕于天下。

  20、貪而無厭,念念營求,痛苦隨身,沒有快樂。

  21、貪,身體吃不消,苦!不貪,心裏放不下,煩!

  嗔心打開地獄門

  正如法師法語

  1、嗔心是墮落地獄之因。

  2、嗔心一起,地獄門開。

  3、暴躁傷身、傷心、又傷人。

  4、嗔心是人體最大的毒素。

  5、嗔怒暴發,父子成仇,兄弟情絕,夫妻愛滅,朋友反目,國家戰爭。

  6、嗔心障礙慈悲。

  7、嗔心阻礙修定。

  8、嗔心結怨仇。

  9、嗔心一起,臉色通紅,血壓上升,有腦中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危險。

  10、美女發脾氣,變成醜八怪;

  俊男發脾氣,就是羅刹態;

  仁者發脾氣,稱號被取消;

  智者發脾氣,還要修行哉!

  11、發脾氣,現醜相,被指沒修行沒涵養,叁天叁夜睡不安。

  12、有話慢慢說,何必動肝火?

  13、小人講話大聲,以聲壓人;君子講話禮貌,以理服人。

  14、怒色粗言,人皆遠之,如避鬼神。

  15、相聚一場不容易,何必粗言怒色來相向。

  16、生生世世長又長,彼此相聚短又短。

  有緣今生來聚會,好好了卻一塵緣。

  不惜此緣還交惡,怨怨相報無了期。

  因緣了結終離…

《正如法師·法語分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