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如法师·法语分享

  佛是圆满究竟的觉悟者

  正如法师法语

  01、圆满究竟的觉悟者,称做佛。

  02、觉悟人生宇宙真理,达到圆满究竟,名之为佛。

  03、圆满究竟的智慧者是佛。

  04、佛,梵语佛陀,义为觉悟。作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

  05、佛是觉悟的人,不是神。

  06、通过正确认识人生宇宙,通过对自身和宇宙的体悟,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而证得佛果。

  07、佛是由人修成,是觉悟的人。

  08、佛是正常的人。

  09、佛不生不灭,无烦无恼,自由自在。

  10、觉悟是佛,迷惑是众生。智慧是佛,愚痴是众生。心善是佛,念恶是众生。精进是佛,懈怠是众生。助人是佛,自私是众生。施舍是佛,索取是众生。开心是佛,烦恼是众生。

  11、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众生是未来佛,佛是大觉悟的众生。

  12、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佛。

  13、佛,充满法界,遍布虚空,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在你我身旁。

  15、心至佛灵,心诚佛至。

  16、诸佛护念善心人。

  17、为善佛助,作恶魔扰。

  18、佛徒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佛。

  19、佛对众生如父母,有时也喻母与子。

  20、佛慈悲众生,怨亲平等。

  21、为善是佛,怀恶是魔。利他是佛,自私是魔。

  22、人格提升迈向成佛,人格堕落进入三途。

  23、佛是人做,魔亦人为。

  24、佛在哪里?在汝心里。佛在哪里?父母即是。佛在哪里?敌人也是。佛在哪里?众生全是。

  25、心佛一切佛,哪里有是非。人生烦恼苦,皆因众生痴。

  26、我执生烦恼,轮回生死流。无我无烦恼,无生死轮回。

  27、如何成佛?发菩提心,修福修慧,福慧圆满,成就佛果。

  28、如何成佛?依法修持,成等正觉。

  一切生命皆可成佛

  正如法师法语

  01、生命平等、至高无上、无限尊贵,不论形体。

  02、生命是成佛根本,没有生命也就无佛可成。

  03、迷时,生命形体各别;悟时,生命形体则同。

  04、众生形体虽别,但求生惧死心同。

  05、人成败荣辱遭遇不同,但烦恼痛苦总是相随,只是烦恼的事不同而已。

  06、生命中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

  07、生命中有追求,就必然有痛苦;生命中无追求,就必然很沮丧。只有超越追求,乃可远离苦恼。

  08、生命从因缘聚会中诞生,也必在因缘分解中逝去。

  09、死亡面前,众生平等。

  10、有生必有死,死是生开始。生的开始,也是老的开始,也是死的开始。

  11、生时不必喜,老死不必惧;生死皆超然,不怕阎罗王。

  12、人们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认为这是很消极的说法。积极的说法是,生命还有来生。更积极的说法是,生命的来生还可以选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未来更高品质的生命。生命充满希望。

  13、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从生到死的这一期生命,是我们漫漫生命长河中的一个小段。生命来自无始,已经历无量无数次生死而至今生,她还将无终、永恒地活着。佛教是这么认为。

  14、成佛只是生命中佛性的显现而己,生命品质的升华而已,那时可以各种生命形体,普度众生。

  15、人坏事败露,或苦恼超过他的承受极限,他便失去生存的意义,苟且活着也是十分痛苦。所以诸恶莫作,所以不要太过争吵,是生命快乐和健康的保障。

  16、众生活着,最关注的是生命,但是,众生的所作所为大多忽略了这个生命的宝贵。

  17、众生活着,最关注的是生命。但是,众生的所作所为大多以生命为代价。简单讲,就是用生命换活命。众生活着的代价是昂贵不菲的。

  18、生命,对富贵者来说,是短暂的;对贫苦人来说,是漫长的。

  19、生命最怕死,逼急不要命。

  20、只要真理真,死也不畏惧。

  21、宁学智慧活一日,不要无知长百年。

  22、生命是公平的,所受形体及品质完全是自作自受。通过自身努力改造,可以改变未来生命形体及品质。

  23、生须祝庆,不必铺张;死虽悲伤,节哀丧俭。生要庆祝,行善修福;死若追悼,斋戒利生。生而无生,莫要激动;死亦不灭,何太悲伤?

  24、生命工程需要改造,改造的过程就是离苦得乐的过程,改造圆满就是佛。

  25、诸罪之中,自杀罪最。

  26、珍惜身体,善待生命,已是利济众生,获无量福德果报。因为形体中有无数众生。

  僧宝佛使者

  正如法师法语

  01、僧,指僧众、僧团,三人以上为僧,旧译四人以上。又一个僧人也称为僧。

  02、僧,全称僧伽,意为和合,具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合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

  03、佛教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等出家五众,组成僧团,出家五众都可称为僧。受比丘戒,成为比丘、比丘尼,可称为僧宝。美国移民局视受比丘戒的僧人为正式僧人。

  04、僧宝佛使者,是住持佛法者。

  05、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根本,礼敬供养三宝,能获无量功德。

  06、僧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菩萨僧、声闻僧就是圣贤僧。圣贤僧也很多,但是,你遇上了也未必相识。何必分别执著?平等对待,功德无量。

  07、僧为人天师表,堪受人天供养。

  08、僧传布佛法,为佛教的代言人。僧住持佛法,是佛教的象征。

  09、佛在世时,佛教以佛为皈依中心;佛灭度后,佛教以僧团为皈依中心。

  10、佛是佛教的创立者,法是佛教的思想,僧是佛教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佛灭度后,供养三宝的对象,实质上是供养僧宝。

  11、僧必须依法生活,传播正法,但若违犯禁戒,虽然不对,但信众依然要恭敬供养,这是基于“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也是基于佛教伦理的要求。

  12、僧人的修为为信众楷模,僧人传授正法为续佛命。如果僧人犯了过失,虽然不应该,但在“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下,佛教认为“僧人过失”这是他个人的因果事,重要的是要看他知见是否正确?他是否传播正法?如果知见正确、传授正法,那么应该受到恭敬供养,所传正法应受接纳。好比父母,虽有不对,仍是我们尊敬的父母。

  13、人人都想供养圣贤僧,供养圣贤僧当然好,但问题是:你想供养时,当下没有圣贤僧,只有凡夫僧。你不作供养,则错过供养因缘。以分别心供养,功德也大打折扣。而且佛经也说到,供养圣贤僧与供养凡夫僧相等,同等不可思议功德。更要明白,今天他是凡夫僧,将来他就是圣贤僧,甚至是佛圣。

  14、在末法时代,圣贤僧可遇不可求,供僧的对象,自然也就是供养凡夫僧的比丘、比丘尼众。

  15、信众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是信仰的中心,现在泰国、缅甸、老挝等南传佛教,以及密教中都还保留这种传统。

  16、在印度,称世俗的博士为“乌邪”,传到于田国译为“和阇”,传到中国则译成“和尚”。现在,许多人解释“和尚”的含义是“以和为尚”或“和中最上”,这是从僧义和合、六和为僧这里而来。和尚的本义,是博士、教授、亲教师的意思。和尚的本义,也就是知识分子。

  17、在佛教律制中,初出家受沙弥戒,称做沙弥;女的称沙弥尼。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做比丘;女的称比丘尼。比丘受比丘戒五年后,比丘尼需受比丘戒六年后,通晓戒律,可以为出家同道之师,称做阿阇梨耶,义为轨范师,受人依止,教人习诵。比丘受比丘戒十年之后,比丘尼需受比丘戒十二年后,可做亲教师,剃度出家弟子。受比丘戒二十年之后,称做上座。受比丘戒五十年以上,称做耆宿长老。

  18、有十三重难者不得出家,有十六轻遮者不得出家,七岁以下小孩不知好恶不应出家,七十岁以上老人不堪劳苦不许出家,未满二十岁思想尚未成熟不得受戒,六十岁以上不堪重任不得受戒。

  贪心是纷争之源

  正如法师法语

  1、不贪,不是无为,而是为而不为。

  2、看得开,想得通,不贪着,不固执,可谓不贪。

  3、不干活,得过且过,不名无贪。

  4、贪心,纷争之源,痛苦之本。

  5、贪心是堕落饿鬼之因。

  6、贪心是一列开往饿鬼道的直达高铁。

  7、贪心使我们在人生的不断追逐中饱受苦恼。

  8、我们所用不多,所要很多。

  9、无名被欺,有名受累。

  10、无名而名乃乐,盗名而名则苦。

  11、贪而无厌,越过底线,粉身碎骨,悔恨莫及。

  12、凡人于贪欲,如小儿于锋刃舔蜜,风险巨大。

  13、名利成就,心已破碎。

  14、名人背后是非多。

  15、奉献第一,学问第一,名利第二,能保平安。

  16、依法而贪,依道而求,适可而止,是名吉祥。

  17、贪心令人智昏、麻木、不要命。

  18、贪,自私,没有朋友。

  19、贪,自私,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朋友背离,自绝于天下。

  20、贪而无厌,念念营求,痛苦随身,没有快乐。

  21、贪,身体吃不消,苦!不贪,心里放不下,烦!

  嗔心打开地狱门

  正如法师法语

  1、嗔心是堕落地狱之因。

  2、嗔心一起,地狱门开。

  3、暴躁伤身、伤心、又伤人。

  4、嗔心是人体最大的毒素。

  5、嗔怒暴发,父子成仇,兄弟情绝,夫妻爱灭,朋友反目,国家战争。

  6、嗔心障碍慈悲。

  7、嗔心阻碍修定。

  8、嗔心结怨仇。

  9、嗔心一起,脸色通红,血压上升,有脑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危险。

  10、美女发脾气,变成丑八怪;

  俊男发脾气,就是罗刹态;

  仁者发脾气,称号被取消;

  智者发脾气,还要修行哉!

  11、发脾气,现丑相,被指没修行没涵养,三天三夜睡不安。

  12、有话慢慢说,何必动肝火?

  13、小人讲话大声,以声压人;君子讲话礼貌,以理服人。

  14、怒色粗言,人皆远之,如避鬼神。

  15、相聚一场不容易,何必粗言怒色来相向。

  16、生生世世长又长,彼此相聚短又短。

  有缘今生来聚会,好好了却一尘缘。

  不惜此缘还交恶,怨怨相报无了期。

  因缘了结终离…

《正如法师·法语分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