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悟與實現 第一章 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P3

  ..續本文上一頁的環境下,我們只能培養感性或缺乏原則的知識分子,而很難培養有常識、有擔當、有道德勇氣的青年。

  國民中小學是每個人一生當中,最具決定性的時期。當我們以培養鬥雞的方式來訓練孩子上考試擂臺的同時,另外有更多的青少年曆爲學業競爭不過別人,不能時入特別班級,他們受到的打擊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每個人孩子都有自己專層的潛能,它像是一塊環寶。由于大家只重視升學,相對的那些學業未能達到水准的孩子,就得不到充分的啓發與關心。失愛的孩子是孤獨的、寂寞的。他們遇有機會就開始投入爲非作歹的幫派團體。那兒有得享受、有得縱空,更加倍容易在吃喝玩樂中學壞了。

  感性的價值體系,使人失去道義,使人失去追求生命的意義與真理。觸目所及就是權勢與名利,就是燈紅酒綠,就是欲望的競賽與享受。社會的風氣就這樣沈迷在唯感的柔弱夢魇裏。  

  意識與扭曲

  由于過度重視物質享受和無止盡的競爭和追求占有,日複一日,使人們感到疲備與焦慮。由于失去了超感的生活,失去對真理的實踐與信念,我們已成爲宇宙和自然世界的畸型兒。在精神生活上,並發出許多奇異的精神困境與苦悶。這些現象很明顯地是來自某些現行意識觀念的扭曲或錯覺。

  第一種扭曲的意識是把進步錯學流行。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裏,教師一定標榜進步,産業界必然強調進步,各行各業無時無刻不在追求進步。“進步”原先是一種傳統的美德,例如儒家就強調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就是進步,就是從舊的解脫出來,展現新的機運,而見諸于生活各方面的改善與成長。沒有進步就表示適應上發生困難,而無情的自然力量,就會把我們吞蝕。

  曆史學家湯恩比(A.Toynbee)認爲:文明的進步是“挑戰與反應”的連續演出。每一個挑戰激起一個成功的反應,而成功的反應又造成另一個新的挑戰,接著又再産生另一個成功的反應,那就是進步。進步既然是一種美德,那麼很快就成爲人類追求的“共同的意識”。在每一個人的心目中,如果被認爲沒有進步就是可恥,于是無論如何也要挖空心舅尋找進步,以免遭受趕不上時代之譏。

  進步必須有真本事,要做得比原來的好,這談何容易呢?于是進步的意思開始被扭貢——我雖然不能創造,但總可以趕流行,以免有落伍的自卑。

  流行是一種不甘寂寞的心理反應。它不具有選擇性和判斷性,而是一相情願的接受。如果我們把這種風氣,視爲心理意識的傳染,一點也不爲過。

  就流行的層面而言,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是流行時裝,流行發型,流行歌曲,流行的化裝品或者各種娛樂。這些流行,我們給他取個雅號叫“新潮”。流行使一個人盲目地跟著別人走,失掉判斷,更談不上醒覺。

  如果流行只是發生在上述的生活層面上,則無傷大雅。不過當我們面臨明辨是非和處理正事的時候,如果也用“流行”來敷衍,那就有了問題。

  第二種意識的扭曲就是標新立異。這是一種對創造觀念的錯覺。現在的教育最注重創造力的啓發,鼓勵孩子自由思考,發現問題,探索答案。由于引發學生創造思考的資料不足,于是孩子被娛導成亂發問題。我經常發現許多孩子是爲發問題來滿足“創造”的幻覺,而不是睦的發現問題或求知。許多老師告訴我,有不少孩子滿口“爲什麼”,但所問的問題,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問的是什麼?

  創造力的啓發是先遭遇困難與困惑,接著是引起尋找答案的動機,再次是進行探索與證驗。但是許多孩子只被教以追問“爲什麼”,爲什麼已經成爲創造思考的口頭禅。而這個懵懂的“爲什麼”卻成爲創造力的障礙。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當人們無法創造時,總是自卑並帶著難耐的不自在。在心理運作上必須突破這個困局,于是有了兩種可能的反應。其一是既然無從突破現狀,獲得創造的滿足,那麼我就用奪取或暴力來破壞。這誠如弗洛線姆所說:“我既然不能用創造來實現自己,那麼就用破壞來獲得淩駕的滿足。”我們必須注意,搶奪與竊盜犯罪者的年齡分布在叁十歲至四十歲之間才占百分之二十五;其在二十四至叁十歲者占百分之二十四;而十八歲到二十四負之間者占百分之十五。很明顯的,犯罪最多這段時間正是渴求創造的年齡。當他們無法創造時,就走向犯罪之路,以財産犯罪、暴力犯罪或其他犯罪來填補心裏的活動系統。

  創造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一種心理現象,當他不能創造時,他便以反向的發展,證明自己是“能夠”主宰自己。在這種妄念之下,許多人因之铤而走險。

  另一種瓣立異的方式是:既然我不能創造,良心上也不允許自己去犯法,于是改用一種堅持的態度,無端提升反對的異議,做出令人注意的行爲,穿著奇裝異服,表現沽名釣譽的心態。就是龐克(punk)來說,就充滿暴烈性的反社會行爲與反抗的本質。其行徑標新立異,並強調好壞是一種“美”與“創造”,可見他們對于創造的渴求。他們撕掉一邊袖子,剃去半邊頭發或眉毛,把頭發染得五彩缤紛,甚至成群結隊,砸破商店的櫥窗。雖然龐克在臺灣顯得比較溫和,但是追求標新立異的本質,並無二致。

  追求標新立異並不是龐克的專屬性格。我們的社會,到處都可看到爲標新立異而作的庸俗文學、戲劇、藝術或行爲,商業上的噱頭,嘩衆取寵的言論,諸如此類與形已成爲現代人普遍的性格之一。

  第叁種意識的扭曲是迷信。這是由信仰的錯覺所投射出來的行爲與思想。信仰本是人性的需求之一,由于信仰所産生的宇宙觀與立命的加構,使自己有著置根、安定和定位的滿足。但是信仰一旦走入僵化,就造成知性與覺性的萎縮,那時就使自己原有獨立自主的真我,驟然變成向神祗搖尾乞憐的待哺嬰兒。或者無助地期待神佐時,其內在的光明本性,從而被欲望和塵勞所障蔽,而無知和愚昧就這樣發展出來的。

  信仰是追求真理與正覺的基礎,正信是醒覺的起點。正信的隨著修證和頓悟,證實自己的信仰大致不差。因此正信所引發的醒覺能把一個引入智慧的聖域。相反的,如果信仰是建立在對神的乞討,建立在對欲望的神求滿足,信仰即刻成爲貪婪的工具,自己也淪爲愚迷的奴隸。

  當一個人直入低級信仰時,生活的創造力開始萎縮,聽命于神祗,力圖巴結與賄賂神祗。于是退化性情結與情緒即刻表現出來,他必須像寄居蟹一樣,縮退到不是屬于自己的軀殼裏。背負著它,隨時需要它的保護。

  臺灣的教育是普及的,在學校教育中對深信的破除雖然不遺余力。但是整個社會卻脫離不了迷信的傳統風俗。結果青少年一離開學校,便開始了一相情願又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態,走入無助的祈法語與迷信,而認爲它就是信仰,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于是錯覺産生了,他們迷信于風水,迷信膜拜時祈求的奇迹,情不自禁地要接受比自己更愚昧的神棍蒙騙。

  在社會上已産生了一種怪異的現象,“大家樂”就是其中最富貪婪與迷信色彩的行爲。人們爲了中獎,不惜到神膽面哀求,並將強烈欲求所産生的幻覺,視爲靈應的神迹。于是多少“善男信女”,聚集在一顆大樹下,祈求“神”的啓法與顯靈,那就是“妄”與“心魔”的結合了。在無知、迷戀與幻覺下,任何一個現象都被視爲一種靈驗,加以猜測與解釋,像瘋狂一樣一傳十,十傳百,“大家樂”的賭風和迷信幻覺,成爲橫掃臺灣的一種歪風。那是信仰的錯覺,也是貪婪意識形態扭曲後的一種幻覺。

  對神的崇拜是中國傳統習俗,我們往往把一代偉人或聖人以神化而膜拜,而對神的信仰是建立在申明大義與開啓人性智慧的理念上。然而,當我們走向“人神契約”或“相到勾結”而成爲一種亵渎之時,人性已被愚迷和低劣的欲所完全障蔽。

  第四種意識的扭曲是縱欲。這是因爲自由觀念與生活形態所帶來的錯覺。近代歐美的自由觀念輸入我國,無論在思想上、政治上、人身與財産上,都期求自由。自由誠然不貴,但是自由並不是爲所欲爲。固然不錯在社會行爲上,應以不妨礙別人的自由爲自由行爲之准則。在這個前得之上,你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行所俗行。但是爲了社會的安定與秩序,自由與法治成爲同時存在的“連理”,任何時地都不能把它分開。這是近代民主政治最輝煌,最具成就的一頁,我閃可以稱它爲獨步曆名舞臺的偉大建樹。

  但是人灰的生活並非只限于自由、民主、法治所建立的運作體系。我們還有另一面生活,它的範圍遠比外表所見的社會行爲或行動還要大,那就是我們內在的心理世界。它包括了情感、理性、欲望以及超感的種種反京應,我們統稱它爲佛性與煩惱。它們是共同存在的,如果我們不能醒覺過來,不能自由自在的主宰自己的情感、欲望和妄念,我們就會變成脫缰之馬,縱欲無度,被無明所纏縛。神會和尚說:“無明懷佛性俱是自然而生,無明依佛性,佛性依無明,兩相依,有則一時有,覺了即佛性,不覺了解即無明。”當我們假借自由之名,爲的欲爲時,我們開始走向縱欲之路,而無法自製。這種情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並沒有得到心靈的自由,而是失去了心靈自由。因爲自由的佛性和理性判斷,已被“自由的縱欲”所控製,而失其人性的光明面了。

  縱欲是我們社會的現象之一,聲色之娛,揮霍無度。只要能享受的,我們假“自由”之名,毫無忌憚地大快樂朶頤一番,然後美其名說“人生機何,對酒當歌”。社會上一片奢靡,而色情泛濫更是嚴重。它給現代人事業來病態的生活和無盡的精神困擾。

  自由本業是生活的“神器”,對維護社會生活與政治運作極爲重要,對個人心理生活這亦複如是。生活最重要的是“心靈自由”,能明辨是非,自我瞬一,從種種“境界”中醒覺過來,那是自古以來修身養性之要。

  如今把自由錯解成爲所欲爲。只要能躲過法律條文的限製,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去做,而縱欲之風,將使更多人埋葬在欲火的憤場。過度的欲望是現代人心理疾病的原因。

  思想自由必須懂得“無作爲”的智慧,意見不同可透過價值製衡得到結論。但是當內心裏存在著一股欲力在催動時,我們就會偏離上述生活之道。

  以上四種扭曲的意識是我們生活與思想上的“魔境”。如果我們以慧眼去看它,它就冰消瓦解。如果我們趣了執著,我們就會陷身于愚昧的困境,得不到超越與提升,永遠脫離不了心病。

  精神生活的困頓是因爲內在的我被境所牽引而造成的,人一旦被境轉,光明的本性就被董染,而成爲有成見,有罣礙,有恐怖,有顛倒夢想的無明。那進貪、瞋、癡、慢也就像塵垢一樣,把自在清淨的本體變成汙濁的心理世界。

  

《禅悟與實現 第一章 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