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概念已成为我们的生活目标。这个奋斗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不知不觉中物的价值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心理生活之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因素。于是,我们正同弗洛姆(E,Frcmm)所说的:“在这个程序中,人把自己变成了物。生活变成了物的附属品,整个生活被“拥有”的价值所吞没。生活的目标原来是完美的人,现在变成了完美的物。”我们有物才有安全感,同时也只有为物工作,似乎才是正常的生活态度。于是生活本身的价值与生活活动脱了节。

  这一来,我们的精神生活丧失在对物的追求之中。我们以拥有物的多寡来鉴别生活是否光采,以能消费更多美酒佳肴,表示自己的体面和尊严。我们用物来娱乐自己,自己却变得更贪婪、更匮乏、更空虚。我们想尽办法用酒色财物来防卫自己,却永远填补不了心中空虚不安的黑暗之洞。

  我们把奉行几千年的伦理和道德格律,视若具文,当做故宫里的古董、珍玩来谈论,或者当做装饰品来打扮自己,而很少能把它当做生活的格律和引发精神振作的火石薪传。

  我们很爱面子,却打肿脸充胖子。爱说冠冕堂皇的格言,骨子里则说而不做。我们爱讲情面,但往往把是非与情面搅不清楚。而归根结底是为了追求物质化的人际和交易性的价值。这种物化的价值与本性中追求意义的天性,发生严重的割裂,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和空虚感。

  人越是渴望物质来填补空虚,就会越变得贪婪。到最后,则会因为物欲薰心而疯狂。不但失去理性,失去真情流露的情感受,同时造成了生活上的错乱。

  当生活被物“境”牵著走的时候,自己便有著不能自制的无力感。爱、责任、慈、悲、喜、舍等等代表生命活力的本质,就被抑制在潜意识,形成了一种不安的心理动力,引发了价值的紊乱。

  我们已经遭到许多精神生活被境转的实际困难。当人们得到某些财物时,便显得得意忘形的激动,或者刺激寻求更多的囤积,成为真正的“物奴”。当人们在追求权力时,也同样表现出对权力的错乱,想拥有它,错认它为一种引以为傲或防卫机制的护墙,疏忽了权力本身是一种责任的神器。至于爱情那就更不用说了,对许多人而言,爱是一种被物化的东西,不是人类相互关怀,相到给予与尊重的美德。然而,对现代人而言,爱情是有对等条件的,是可以交易或剥夺的。大家把爱当做一种心理需要,那是一种低级层次的认知。真心的爱是一种光明主动的人性流露。

  我们确实因为对爱的错解,已经导致许多麻烦。大部分的人相信婚姻就是性生活的别称,而性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婚姻赖以维持的重要活动。结果性行为似乎是因爱而起,相反地,把千奇百怪的性行为或倒错行径误作是爱。这就犯了罗洛梅(Rollo May)。所谓的割裂(schizod)当我们处处是在“作为”时,我们是被色、受、想、行、识牵著走,便失去了如如不动的本质。那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病症。

  现在我们连家庭制度和最完美的家庭伦理也开始动摇了。就拿离婚率来说吧,根据七十四年的统计,国内有十五万三千五百六十二对结婚,占总人口的千分之八,而离婚者则达二万一千一百五十九对,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点一。这个数目看来并不起眼,但是如果把当年结婚与离婚的对数加以比较,我们发现每一百对结婚者之中,就有十四对离婚。这是一个惊人的大数字,也表现了在我们的社会,正走向缺乏真爱的现象,而将来会有更多无辜的孩子,成为离婚父母的牺牲者——他们得不到正常的爱和心灵的滋润。

  精神力量是维持一个人坚守原则,维护正义的主要根源。我们的学校教育虽然强调精神教育,但是所给孩子的都是知识,或者要他们记忆一些考试时可取分数的抽象观念,很少涉及到知与行之间的融合、体验和历练。这种没有实际体验与回馈的认知,充其量只是一种知性化的东西。它很难达到荀子所说:“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的境地。行为与道德的知识,一定要在与别人相处中相互回馈而学得。只有知性的了解,所造成的知性作用,不中能实现为真正的善行。

  我们新一代的社会责任低落,内心空虚,一味追求唯感的享受。许多心理学者认为它是青少年时期的自然现象。我不敢断言那不是自然现象,但我敢肯定如果不透过有效的指导,让他们负起责任,品触到自制自立的喜悦,他们将沦为唯感的奴隶。

  当一个人作了主的时候,就是被境转了。这时候很容易被引诱,无力自制与自拔,这就是犯罪的原因。我国的犯罪人数每年在增加,六十六年犯罪人数为十四万七千九百零六人,占总人口的千分之八点七。到了七十四年犯罪人数高达二十二万一百零九人,占总人口的千分之十一点四,为六十六年时的一倍半。其中以财产犯罪居首位,犯罪者以小康之家为最多,占全部犯罪的百分之四十二。这是一个重要的证据,说明了现代人并不能“衣食足而知荣辱”,而是严重的拖物化,只顾贪图享受,而成为物奴。  

  感性的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我们衡酌待人处事的天秤,是引导我们思考、创造和如何实现人生的契机。追求价值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价值观念可以不同,但不可以没有价值观念。因为失去价值观念便失去做人的原则。另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念可以彼此不同,但不可以否定人性,或者违反人性。因为否定与违反人性,等于绝灭了人类赖以活得幸福的通路。

  人类的价值理念,就其分类而言,可分为理念文化、中庸文化和感性文化。理念文化崇尚性灵的追求,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感性文化强调感官的满足,因此所有看不到的,不能证验的,都被否定,以致失去了属灵的生活。

  我们的社会引进欧美的科技文明,力求建立一个经济强国。但是中国原有的理念文化渐渐式微,而走入价值的歧途。我们唯利是图,视声色之娱为常道。感官成为对错、真假与价值判断的根据。于是我们失去了超感的经验,失去与宇宙相互交流,并享受“与天地等参”的生命意义。

  感性的价值使我们生活在老子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生活模式里。我们用数量来看周遭的事物,美和喜悦悄然消失。我们用感觉去了解生活,自己就成为物的追逐者。我们追求唯感的享受越多,越觉得自己一点也不富足。在乏味的经验主义和庸俗的功利观念下,我们变得贪婪,在意志上不堪一击。而心灵生活变得空虚与窄化。

  在唯感的生活价值体系下,大部分的人失去高级宗教信仰,失去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等实践性美德,而使自己的精神振作不起来。感官原先是一种工具,是维护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则本末倒置:为了追求享乐,却牺牲了宝贵的精神力量。于是我们缺乏遭遇挫败时的抵抗力,产生精神生活上免疫力不全的症候。因此精神官能症的人开始增加,性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或身心证(psychopysiological disorder),以及生活适应不良的人口不断遽增。最常见的精神生活困扰是空虚、不安、焦虑、失眠、紧张、情绪低落。这些都是失去理念性价值系统,加上感性文明下机械式生活与无止尽的竞争所引起的。

  根据七十四年的调查,目前台湾地区之精神疾病者为数颇多,其中需要医疗照顾者约为总人口的千分之三,即五万六千人,除了“需要医疗帮助者”外,精神生活苦闷,而难以自处者,为数更为可观。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人令人警惕的现象:目前台湾十大死亡原因中,自杀已经是第九位(按:台北市为第八位)。

  为什么说那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呢?根据佛洛伊德(S.Freud)的理论,人有求生的本能,也有求死的本能。求生的本能是人类成长进取的动力,它是绝对第一优先的动能运作方向。但是,当求生的动能无法实现时,人就有寻求死亡的本能的企图。试想,正常的人求生存都来不及,而一个精神苦闷者,却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其精神生活所受到的折腾有多严重。

  我们被感性的社会价值牵著走。它已经是我们文化形态的主要价值观念。如果我们不从中超越出来,寻求下一个中庸的精神生活,就会成为自己创造出来的工业技术与经济制度的受害者。

  在感生文化体系里,娱乐是大从不可缺的一环。因此,大部分人休闲活动就是坐在客厅看电视,或者呼朋结党,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首先我们说娱乐吧,从娱乐的性质来看,就是我自己快乐不起来,空虚或无聊,所以我需要藉著外来的调侃,逗得自己乐而忘忧。就本质而言,需要娱乐似乎表示自己已经失去快乐,然后像饥渴一样,需要畏哺,需要被娱乐。试想,当我们的心灵贫瘠到需要用庸俗的娱乐来填补时,我们又是何其穷困呢?在理性文明的时代,诗歌与音乐,文学与艺术,无一不是开启心灵,引领我们走入怡然自得的悦乐。但是现在的娱乐似乎不是为了开启性灵,引领悟入完美自由的心灵宇宙,与大自然得到相契的清馨之喜,或实现与生活相即的圆融。现在的歌舞与流行歌曲,是用来消遗的,用来打发无可奈何的寂寞。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在理念上是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但实际上是为了升学,为了把孩子推向无止尽的考试与读书竞争。谁都知道那是错误的,但那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家都在不得不如些的情况下,把孩子送上考试之路,任由考试来摧残孩子身心的成长。我们的错觉是只要考取大学就有前途,因为大学的学位是看得见的“名器”,有了它就有了交化,就尽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但是在我的辅导经验中,发现许多大学生的心智与情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启发。孩子的理性与情感往往因为记诵太多考试的琐碎题目,而疏忽对性格与情感的引导,变得有些疏离。学校是读书或升学的地方,而不是孕育生活智慧与心智的地方,那上目前教育的缺憾。在这样…

《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