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提要

  第1篇 禅与精神生活

  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盏明灯。由于现代人太重视物质与感性的生活,精神生活被一片朦胧的物欲所笼罩,而顿感迷失。本篇旨在分析现代人困顿的精神现象与特质,阐述禅的本质,并说明禅对现代人提升精神生活及追求实现的生活之重大意义。

  第一篇 禅与精神生活

  禅对于现代人而言,是提升精神生活的艺术,是促进吾人实现人生,从而获得丰足与自在的清醒剂。它使我们更坚强,更自由,更有能力过创造性的生活。

  我们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成长,生产与管理方式骤变,上班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发生激烈变化的情境。在开放的社会下,自由思想导致价值判断的分歧,精神生活面临重新适应的难题,引发了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困境与苦闷。同时,这些苦闷正与现代人的功利主义、感性价值和纵欲贪婪息息相关。它表现于许多心理病症和不合理的社会行为上,例如空虚、忧郁、焦躁、紧张、失眠、迷信、自我麻醉等。目前我们正面临著许多精神生活的大难题,否则自杀人数为什么跃居我国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离婚率为什么节节上升?青少年犯罪为什么不断增加?还有大家乐为什么会狭著迷信的余威,横扫我们的社会,影响到社会安宁和生活秩序?于是我们急需对冶之道。特别是对于精神生活的调适与提升。

  禅是中国人文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成就。它是一种生活的实践,而不是一种烦锁的知性哲学,也不是一门心理学。它是教导人类走向心灵自由,重视生活的实现性,使自己活得喜悦自在的“见性”方法。它能引导人们解脱对现象与欲望的执著,摆脱理性与非理性的压抑,让一个人醒悟过来,发现真我,过创造性的喜悦生活。

  由于禅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是开启生活智慧,使一个人从苦闷和执迷中醒悟过来的法门,故最能符合现代工技社会的需要。它不但能使我们更有能力享受科技的成就,亦有助于我们超越精神生活的困境,品尝到清馨悦乐的生活之泉,获得真正的丰足与自在。

  从禅学的观点来看生活,生活无非是内在的“我”和外在的“境”(即环境、价值观念、欲望等各种刺激的总称)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这交互作用之中,产生了种种的认知、意识、情感和情绪等经验。然而,我们常常把这些互动的经验当做心理生活的本身,以致受到它的干扰。于是喜、怒、哀、乐于焉牢缚心头,贪、瞋、痴、慢成为我们平心静气的障碍。原本清新自得的生活情趣消失,真知卓见的创意被蒙蔽。有朝气,有活力的精神力量也就颓废了。禅就是要启开我们的心智。从桎梏走出来,再度生活在喜悦自在的生活里。

  生活上曹遇到挫折是很平常的事,但我们会常常气忿不消,是因为我们被挫折这个“境”牵著鼻子走。当我们发现一件喜欢的玩物,就梦寐以求,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那就是被“境”迷住了,以致影响了平常自主的生活。再说,当我们听到一件消息而有不平之鸣,或看到一件不合我意的事态,即刻反应出强烈的愤怒之气,这也是受到境的牵引。

  受“境”牵著走的人,必然失去本有的智慧,失去自由与持平的判断,精神生活也就容易失衡,从而产生偏执、愤怒、不安、焦虑、报复、逃避和暴力。

  禅的祖师们在精神生活上,有其独到真切的体验和发现。唐朝赵州祖师指出:“平常心是道”。生活本来就是平易贴切,纯朴喜悦,有言思想上无需增加一分多作余的“佐料”。只要平心静气地待人处事,便能体分个中的情趣。无论求学、做人或处事,只要你不加一分“作为”,就能平心静气,有真知卓见。只要加一分心思去强求,那么求功造作就会使智慧之门为之顿塞。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睡眠、工作、旅行、谈笑、休闲,只要你不被子境转,不执著在境里去作为,一切自然顺心,喜悦自在。

  生活在工技社会的现代人,由于价值观念的纷歧,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思想与生活适应的失调,造成了许多精神生活的难题。很明显地现代人是被许多“境”所困,是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种种科技之境所困。现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困住我们的境究境是什么。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现在我要透过禅学眼光和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发掘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上所面临的“境”。所谓境,就禅学而言,就是心灵成长与自由的障碍,它使我们失去活泼有智慧的生活。

  台湾地区自光复以来,在经济发展上确实称得上突飞猛晋,在各项建设上也颇多成就。成功的典型使许多开展中国家以羡慕之情,学习我们的发展过程,视为一种模范,这不是争的事实。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裕,教育程度的提高与普及,科技与工业的拓展,无一不是昭昭可见。

  在短短的三、四十年之间,我们迈入临界于已开展国家的境地,于是往日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销声匿迹,过去纯朴简单的生活环境不复存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在感已被淡忘。而天天与这美丽之岛,婆娑之洋,相互为伍的质朴生活,已成为记忆中的诗篇。它只能在文学中,偶尔忆触其中的一二罢了。现在,随著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些适应上的难题。这些给题就是精神生活的“境”。兹分析如下:

  组织化的工技社会

  我们从纯朴的农业生活中,一跃蜕变而成为工技的社会,连原来的农村,也变成“工业的农业”。长久以来适应惯了,而从未加以怀疑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意识,开始受到挑战。赤裸裸的现实,把人们从过去敬天法祖的伦理观念中,骤然拉到需要强烈竞争的跑道上。请注意!在运动场的跑道上,绝没有和谐的情感,只有一味的竞争和势在必得的欲望。

  工商企业发达了,经济生活发改变了,社会结构发生激烈变迁。生活由悠游变为紧张,由和谐的韵律变为竞争的忙碌节拍。情绪生活和内在的情感,变得烦躁而无以自止。

  农村的人口拥向都市,大家举目无亲,都成为流浪者。新的人际关系系统还没学会如何建立,自己已经陷于孤立和疏离。人成为社会洪流中漂流的一片孤零零树叶,情感生活变得匮乏。都市里灯红酒绿和无尽的诱惑,使人走向老子所谓“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心病。

  思想上,因为我们的教育必须配合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于是特别强调感性的教育。我们教育孩子竭尽所能学习科学、求证和对物的发现与了解,结果疏忽了对“人文精神”的启发。固然不错,我们教导了不少生活与伦理的知识,也在课堂上解释中国文化的历史和重要的概念。但平心而论,我们没有教学生如何在现在的社会情境下,去过成功的生活。

  我们越是在教育界上追求与努力,生活的真理似乎距离我们越远。我们作更多的严格的科学训练,思想却越对生活表现出无能、迟滞、琐碎与僵化。因为我们在不停地暗示自己,只有可以证验的才是实在,只有能分析的才是可靠,只有能感觉到的才是真实。结果生活成为追求物质,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逃避精神苦闷的梦魇。至于物质与感性之外的超感生活,内在精神世界的陶冶,就更不受重视了。

  当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从早到晚为了追求物欲和孜孜不倦地与别人比较竞争时。我们开始遗忘了自己,落寞感越来越严重。心理生活空间也跟著狭隘起来,结果精神生活陷入无奈、焦虑、不安和病态。

  工技社会和企业化的经营,使许多原先在农村自力更生的农人,开始拥入城镇。新一代的年轻人,随著工作的性质,被区分为白领阶级与蓝领阶级。这些人仅管工作性质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以上班的方式谋生。目前绝大部分的人口是在企业体系下,作为上班运作系统的齿轮。于是社会学家们就把这些新的人群收做“上班族”。现在我用詹宏志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上班族的生活现象,他说:

  “上班族的生活有什么特色呢?上班族是一种以付出心力或劳力,来换取生活工资的人群。这些人要为他们自己的职位或工作负起责任。他们都要归属于某一公司或老板,每天上班下班,循环不息,犹如星体的运行。更确当的说,他们好像一个机器的齿轮,没有自由,只是一味地听命于一个指挥的作业系统。他们的悲、喜、哀、怒都在这个封闭的体系里,其前程与命运也难脱这个轨道。

  “上班族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作息不但是整个城市乡镇的呼吸,而且也成为社会运作的主干。每天他们从床上挣扎著起来,紧张地赶往他们的工作地点,于是城市活络起来了。汽车巴士阻塞拥挤不堪,噪音尘埃充斥空间,城市成为紧张焦虑的温床。入夜之后,上班族无意识地返回自己寄居的蟹似的家。城市再度沸动起来,华灯初上,灯红酒绿,餐厅开始吆喝著食客。这就是上班族的一天。”

  上班族有理想吗?能主动决策吗?答案很明显,没有。即使有,也只不过对他操作的工作,作例行性的执行。于是他们主动与创造的天性开始遭到抹杀。日子久了,他们的精神变得死气沉沉。你从上班族紧张而缺乏活力的表情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苦闷。

  上班族有文化吗?詹宏志先生指出:

  “没有!我们的上班族有的只有反文化。离开学校上了班就不再读书,这是反文化之一。工作之余别无目标,只是声色之娱,这是反文化之二。过河卒子拚命向前,不再修养成长,这是反文化之三。呼朋引党彼此争斗,人际关系等同智慧,这是反文化之四。”

  上班族不只面临著上述的精神困境,更严重的是在彼此模仿成习的情况下,把反精神生活当做一种时髦,它形成了现代人勾魂摄魄的“境”,把我们牵引在迷失的歧路上。

  物质化的生活

  我们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新产品与市场的开拓成为全国上下全力以赴的目标,那是我们这个海岛赖以维生的必然途径。于是生产与交易的思想,成为我们价值的主体。我们想尽办法要生产及出口更多的货物,…

《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