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與實現
鄭石岩
第一章 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提要
第1篇 禅與精神生活
禅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盞明燈。由于現代人太重視物質與感性的生活,精神生活被一片朦胧的物欲所籠罩,而頓感迷失。本篇旨在分析現代人困頓的精神現象與特質,闡述禅的本質,並說明禅對現代人提升精神生活及追求實現的生活之重大意義。
第一篇 禅與精神生活
禅對于現代人而言,是提升精神生活的藝術,是促進吾人實現人生,從而獲得豐足與自在的清醒劑。它使我們更堅強,更自由,更有能力過創造性的生活。
我們目前正處于經濟快速成長,生産與管理方式驟變,上班成爲普遍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發生激烈變化的情境。在開放的社會下,自由思想導致價值判斷的分歧,精神生活面臨重新適應的難題,引發了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困境與苦悶。同時,這些苦悶正與現代人的功利主義、感性價值和縱欲貪婪息息相關。它表現于許多心理病症和不合理的社會行爲上,例如空虛、憂郁、焦躁、緊張、失眠、迷信、自我麻醉等。目前我們正面臨著許多精神生活的大難題,否則自殺人數爲什麼躍居我國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離婚率爲什麼節節上升?青少年犯罪爲什麼不斷增加?還有大家樂爲什麼會狹著迷信的余威,橫掃我們的社會,影響到社會安甯和生活秩序?于是我們急需對冶之道。特別是對于精神生活的調適與提升。
禅是中國人文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成就。它是一種生活的實踐,而不是一種煩鎖的知性哲學,也不是一門心理學。它是教導人類走向心靈自由,重視生活的實現性,使自己活得喜悅自在的“見性”方法。它能引導人們解脫對現象與欲望的執著,擺脫理性與非理性的壓抑,讓一個人醒悟過來,發現真我,過創造性的喜悅生活。
由于禅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是開啓生活智慧,使一個人從苦悶和執迷中醒悟過來的法門,故最能符合現代工技社會的需要。它不但能使我們更有能力享受科技的成就,亦有助于我們超越精神生活的困境,品嘗到清馨悅樂的生活之泉,獲得真正的豐足與自在。
從禅學的觀點來看生活,生活無非是內在的“我”和外在的“境”(即環境、價值觀念、欲望等各種刺激的總稱)之間的互動作用。在這交互作用之中,産生了種種的認知、意識、情感和情緒等經驗。然而,我們常常把這些互動的經驗當做心理生活的本身,以致受到它的幹擾。于是喜、怒、哀、樂于焉牢縛心頭,貪、瞋、癡、慢成爲我們平心靜氣的障礙。原本清新自得的生活情趣消失,真知卓見的創意被蒙蔽。有朝氣,有活力的精神力量也就頹廢了。禅就是要啓開我們的心智。從桎梏走出來,再度生活在喜悅自在的生活裏。
生活上曹遇到挫折是很平常的事,但我們會常常氣忿不消,是因爲我們被挫折這個“境”牽著鼻子走。當我們發現一件喜歡的玩物,就夢寐以求,甚至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那就是被“境”迷住了,以致影響了平常自主的生活。再說,當我們聽到一件消息而有不平之鳴,或看到一件不合我意的事態,即刻反應出強烈的憤怒之氣,這也是受到境的牽引。
受“境”牽著走的人,必然失去本有的智慧,失去自由與持平的判斷,精神生活也就容易失衡,從而産生偏執、憤怒、不安、焦慮、報複、逃避和暴力。
禅的祖師們在精神生活上,有其獨到真切的體驗和發現。唐朝趙州祖師指出:“平常心是道”。生活本來就是平易貼切,純樸喜悅,有言思想上無需增加一分多作余的“佐料”。只要平心靜氣地待人處事,便能體分個中的情趣。無論求學、做人或處事,只要你不加一分“作爲”,就能平心靜氣,有真知卓見。只要加一分心思去強求,那麼求功造作就會使智慧之門爲之頓塞。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吃飯、睡眠、工作、旅行、談笑、休閑,只要你不被子境轉,不執著在境裏去作爲,一切自然順心,喜悅自在。
生活在工技社會的現代人,由于價值觀念的紛歧,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思想與生活適應的失調,造成了許多精神生活的難題。很明顯地現代人是被許多“境”所困,是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種種科技之境所困。現在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困住我們的境究境是什麼。
第一章 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現在我要透過禅學眼光和應用心理學的方法來發掘現代人在精神生活上所面臨的“境”。所謂境,就禅學而言,就是心靈成長與自由的障礙,它使我們失去活潑有智慧的生活。
臺灣地區自光複以來,在經濟發展上確實稱得上突飛猛晉,在各項建設上也頗多成就。成功的典型使許多開展中國家以羨慕之情,學習我們的發展過程,視爲一種模範,這不是爭的事實。因爲物質生活的富裕,教育程度的提高與普及,科技與工業的拓展,無一不是昭昭可見。
在短短的叁、四十年之間,我們邁入臨界于已開展國家的境地,于是往日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銷聲匿迹,過去純樸簡單的生活環境不複存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在感已被淡忘。而天天與這美麗之島,婆娑之洋,相互爲伍的質樸生活,已成爲記憶中的詩篇。它只能在文學中,偶爾憶觸其中的一二罷了。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一些適應上的難題。這些給題就是精神生活的“境”。茲分析如下:
組織化的工技社會
我們從純樸的農業生活中,一躍蛻變而成爲工技的社會,連原來的農村,也變成“工業的農業”。長久以來適應慣了,而從未加以懷疑的文化觀念和價值意識,開始受到挑戰。赤裸裸的現實,把人們從過去敬天法祖的倫理觀念中,驟然拉到需要強烈競爭的跑道上。請注意!在運動場的跑道上,絕沒有和諧的情感,只有一味的競爭和勢在必得的欲望。
工商企業發達了,經濟生活發改變了,社會結構發生激烈變遷。生活由悠遊變爲緊張,由和諧的韻律變爲競爭的忙碌節拍。情緒生活和內在的情感,變得煩躁而無以自止。
農村的人口擁向都市,大家舉目無親,都成爲流浪者。新的人際關系系統還沒學會如何建立,自己已經陷于孤立和疏離。人成爲社會洪流中漂流的一片孤零零樹葉,情感生活變得匮乏。都市裏燈紅酒綠和無盡的誘惑,使人走向老子所謂“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的心病。
思想上,因爲我們的教育必須配合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于是特別強調感性的教育。我們教育孩子竭盡所能學習科學、求證和對物的發現與了解,結果疏忽了對“人文精神”的啓發。固然不錯,我們教導了不少生活與倫理的知識,也在課堂上解釋中國文化的曆史和重要的概念。但平心而論,我們沒有教學生如何在現在的社會情境下,去過成功的生活。
我們越是在教育界上追求與努力,生活的真理似乎距離我們越遠。我們作更多的嚴格的科學訓練,思想卻越對生活表現出無能、遲滯、瑣碎與僵化。因爲我們在不停地暗示自己,只有可以證驗的才是實在,只有能分析的才是可靠,只有能感覺到的才是真實。結果生活成爲追求物質,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逃避精神苦悶的夢魇。至于物質與感性之外的超感生活,內在精神世界的陶冶,就更不受重視了。
當我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枯燥乏味,從早到晚爲了追求物欲和孜孜不倦地與別人比較競爭時。我們開始遺忘了自己,落寞感越來越嚴重。心理生活空間也跟著狹隘起來,結果精神生活陷入無奈、焦慮、不安和病態。
工技社會和企業化的經營,使許多原先在農村自力更生的農人,開始擁入城鎮。新一代的年輕人,隨著工作的性質,被區分爲白領階級與藍領階級。這些人僅管工作性質不同,但是他們都是以上班的方式謀生。目前絕大部分的人口是在企業體系下,作爲上班運作系統的齒輪。于是社會學家們就把這些新的人群收做“上班族”。現在我用詹宏志先生的一段話來說明上班族的生活現象,他說:
“上班族的生活有什麼特色呢?上班族是一種以付出心力或勞力,來換取生活工資的人群。這些人要爲他們自己的職位或工作負起責任。他們都要歸屬于某一公司或老板,每天上班下班,循環不息,猶如星體的運行。更確當的說,他們好像一個機器的齒輪,沒有自由,只是一味地聽命于一個指揮的作業系統。他們的悲、喜、哀、怒都在這個封閉的體系裏,其前程與命運也難脫這個軌道。
“上班族已經成爲臺灣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其作息不但是整個城市鄉鎮的呼吸,而且也成爲社會運作的主幹。每天他們從床上掙紮著起來,緊張地趕往他們的工作地點,于是城市活絡起來了。汽車巴士阻塞擁擠不堪,噪音塵埃充斥空間,城市成爲緊張焦慮的溫床。入夜之後,上班族無意識地返回自己寄居的蟹似的家。城市再度沸動起來,華燈初上,燈紅酒綠,餐廳開始吆喝著食客。這就是上班族的一天。”
上班族有理想嗎?能主動決策嗎?答案很明顯,沒有。即使有,也只不過對他操作的工作,作例行性的執行。于是他們主動與創造的天性開始遭到抹殺。日子久了,他們的精神變得死氣沈沈。你從上班族緊張而缺乏活力的表情中,就可以看出他們的苦悶。
上班族有文化嗎?詹宏志先生指出:
“沒有!我們的上班族有的只有反文化。離開學校上了班就不再讀書,這是反文化之一。工作之余別無目標,只是聲色之娛,這是反文化之二。過河卒子拚命向前,不再修養成長,這是反文化之叁。呼朋引黨彼此爭鬥,人際關系等同智慧,這是反文化之四。”
上班族不只面臨著上述的精神困境,更嚴重的是在彼此模仿成習的情況下,把反精神生活當做一種時髦,它形成了現代人勾魂攝魄的“境”,把我們牽引在迷失的歧路上。
物質化的生活
我們的經濟不斷的發展,新産品與市場的開拓成爲全國上下全力以赴的目標,那是我們這個海島賴以維生的必然途徑。于是生産與交易的思想,成爲我們價值的主體。我們想盡辦法要生産及出口更多的貨物,…
《禅悟與實現 第一章 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