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變遷是迅速的,人無時無刻不是生活在變動的情境中。周遭的環境在變,經濟生活方式在變,思想和情感也跟著變。佛家說生活的本質就是無常,而我們的智慧和心力就是適應無常的憑藉。同時,正因爲能適應無常的變動,自己的智慧才有所增長。無常的變化,種種的打擊,形形色色的遭遇都是促進智慧增長的因素。禅家因而認爲無常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實現和智慧。因此如何教育一個人在無常多變中成長至爲重要。
人注定要在苦難中成長,從巨大的心理壓力中超越,由惡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任何一個人都會遭遇到失敗和挫折,也許是失業的落魄,學業上的挫敗,愛情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的悲郁。只要能挺得住,願意去控製當時的情緒和沖動,就能冷靜的發現新機。請仔細回想自己過去的經驗,那一次難關不爲你帶來豐碩的收獲,不爲你帶來智慧的成長,宋朝宏智禅師說:
“六塵昏擾,
世界峥嵘。”
只要能保持清醒,維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信心,不要被消沈的思想所左右,必然能夠安然度過困境,這就是禅定的功夫,是福慧增長的要源,更是我們要傳授給下一代的智慧。
人最忌諱在遭遇不幸的時候,對自己強烈的情緒失去控製,驚慌失措,以致把困難和不幸誇在,造成強大的精神壓力,導致思想的萎縮和紊亂,這就有了精神崩潰的危險。有一天,一位媽媽打電話給我,她劈一句話就說,“我活不下去了,我想自殺。”接著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從電話筒中傳來的只有哀傷和絕望的啜泣。後來她告訴我,“我的兒子令我絕望,他在校成績絕大部分不及格,國英數等重要科目,只老個位數的成績。我想盡辦法幫助他,總是失敗,他注定沒有前途,我也絕望了。”我深信,當一個人把部分的挫敗誇大成全部的失落時,就像一瓶墨汁汙染一缸水一樣,再也看不出清澈的部分,那就會絕望。
絕望令人窒息和厭世,也是令人瘋狂的原因。透過谘商,這位母親發現到自己兒子滿聽話,長得高壯,沒有學壞,看到這些優點,于是情緒開始轉趨平靜。人總是著眼在失去的東西,才感到絕望,若能回看自己手中所有的,又開始萌生希望。
絕望顯然是用消極的念頭去看自己的遭遇所導致的迷失現象,有一位先生曆車禍而鋸斷一只腿,他幾乎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每天憂郁,情緒低落,自怨自艾。後來,當他發現除了一只腿之外,其他部分還是很健康時,他開始有了新生的念頭。
禅無非是要教導一個人去看出生活的光明性。人一旦綻露著自性光明的力量,就可以活得起勁,活得達觀,恢複信心,努力克服當明的困境。唐朝馬祖道一禅師有一次生病,弟子們問候他說,“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馬祖回答說:
“日面佛,
月面佛。”
在這裏,左眼是日面,右眼是月面;和尚雖然生病,身體不適,但還是很平常的有如日月一般,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態度生活,用日月一般的光輝來待人處世。
在佛經的象征式語言中,日面佛代表著光明的覺性,這個積極的心意力量,就是阿彌陀佛的法性,它的光明像太陽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所依托。月面佛代表潔淨澄澈,它使我們冷靜清醒,令我們不被火辣的情緒和熾熟的急躁所吞蝕。這種“月燈叁昧”,正是彌勒佛的法性。有了冷靜閑適的月光和清醒,就能夠孕育明月太陽一般的光明,遍照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活得朝氣蓬勃。禅家把人生的真理解釋爲:
“日照書,
月照夜。”
人需要學習用積極光明的態度去看種種無常的變局,努力克服困境,力求精進。但是這個光明的力量,卻來自清醒冷靜的心情。就好像要經過月夜般清解的睡眠,把種種紊亂的情緒和思想統統放下來,充足的睡一覺,才有隔日的活力和力勁。這是教導時所應留意的。
生活是不容許用消極的念頭去看待的。在無常的生活中,無論困難是什麼,都必須去承擔,去克服,去設法改善,苟或不然,就會造成情感或情緒的困擾。人只有面對困局,實事求是,生活才有幸福,心情才能安泰,智慧才會展現,禅家說:
“叁世諸佛,
向火焰裏轉大*輪。”
教育的主要職責是教育人在種種困局中實現人生,要在波折和失敗中發現智慧,要在困難重重中找出成功的經驗。也許現在你要問我,怎樣教導火焰中轉大*輪,好穩定他的思想和情緒,增強其應變能力呢?我認爲父母或教師應教給孩子以下幾種能力:
·控製緊張,排除一再重複的消極性想法。
·避免生活紊亂。
·認清事實做成決定,避免用感覺做判斷。
·采取行動,保持樂觀。
·要有信心和信仰。
人在遭遇巨變時,情緒即刻焰入沖動或紊亂,隨即全身肌肉也就緊張起來。這兩者交互影響,使人更加心煩意亂,甚而導致精神崩潰,無法處理事情。因此,在不幸遇到巨變或困局時,要能控製肌肉不緊張。須知身心是互相影響的,如果能放松肌肉,心情上的疲竭狀態就不易産生,放松肌肉最好的方法是散步、運動、做一點體力的勞動。能維持心智的鎮定,才能客觀的認清事實。
其次,大部分的人一旦遇到變局,比如說深愛的人去世、得了不易治療的疾病、失業等等,都會深覺痛苦,甚或精神委靡不振。這時,如果生活不能維持正常的動作,情緒健康將大受影響,以致振作不起來,若要扭轉困局就要有一點豪氣,不要整天陷在愁雲慘霧之中,要照常工作或正常的起居,才能分散憂郁。記住!正常的起居和生活,可以幫助人擺脫消沈的心情,孕育新生的活力。
第叁、處理任何事情,不可憑感覺作判斷;在情緒低落、懼怕和不安的時候,感覺往往是扭曲事實的想像。因此,不可以一相情願的相信自己的感覺。自己所感覺的憎恨、厭倦、孤立無援和失望,只不過是一種不確實的感受。只有遠離這些感覺,才可能面對事實,了解真相,看出希望,做正確的抉擇。
第四、遭逢不幸的人,很容萬念俱灰,無精打采,即使有所決定,也不能付諸實踐,那就會使他愈陷入困境的泥淖。實踐的動力是樂觀,當自己在認清事實,做完決定之後,就要對決定保持樂觀,要從好處想,才能鼓勵自己,振作精神,培養活力。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樂觀的人總比悲觀的人善于應變和解決問題。要常常提醒自己,“我知道我辦得到,我現在就去做!”
最後,信心和信仰可能是應付巨變和困局最重要的因素。信心是一個人對前途抱持肯定態度的情操,它能帶來熱情和毅力,給自己安全感和堅持的勇氣,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有十足的把握,根本沒有信心的問題,一個面對困局必須在艱難中突破瓶頸的人,才真正需要信心,但這時的信心是多麼難得呢!因此,克服困境所必須的信心,降了充分准備與努力之外,更需要有宗教的信仰,它是一種高級宗教的正信,它給我們一種崇高深邃的精神力量。當佛或神與人同在的精神力量,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即刻領悟到生命的價值和微妙的啓發。因此,人在平常就要培養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有福氣的。
人生是無常的,隨時都可能面臨困局或巨變,只有懂重教給孩子禅定之道,將來他才有智慧去應變,也唯有讓孩子懂得“在火焰下轉大*輪”的道理,才能增長其智慧,過有活力,有朝氣的人生。
教育一定要重視培養個人的應變能力,因爲它即是智慧的生命力的本身。
人文的智慧使一個人産生蓬勃的朝氣,明白事理的睿智和反省思考的能力。孩子所受人文智慧的薰陶越多,越能幫助他建立清明的待人處事態度。人文智慧並不是只限于實踐的智慧、信心的智慧、說不的智慧和應變的智慧。這四種智慧只不過是適應現代生活最不可缺的部分,其他如恬談、溫柔、慈悲等等,都是高妙的人文智慧,均是豐足精神生活所不可缺的教育素材。
《覺·教導的智慧 第叁章 人文智慧的啓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