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幹擾包括生活環境的不適,交友不慎而誤碼入歧途,身體不健康等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學習上的幹擾,師長必須注意協助,加以排除,或作適當的輔導。在禅的傳承中,佛陀說:
“涅槃妙心。”
教導者與學生之間,都必須在涅槃寂靜時,才可能有最好的心力進行教與學。也就是,如果不解縛就沒辦法邁履向前行動,不排創造心中的煩惱、障礙、疑惑和矛盾,就無法綻放清醒的心智去學習新知。
涅槃表示教導與學生之間,都願意把困擾和障礙排除。教師把對學生的成見、偏見和刻板印象損棄時,就能清楚的認識孩子的潛能,引導他們自我實現。教師能診斷出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能替他進行補救教學,把基礎打好了,學習起來沒有困難,這就有了“妙心”或能力去學習新的單元。而對于學生的心理困擾,更須施予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它,自然能有好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在現代社會裏,工作是忙碌的,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激烈的,所以心理壓力是沈重的。因此,學校與家庭都應教導學生心理壓力,心保持身心健康。緊張和壓力是導致許多人頭疼、怠倦、苦悶和身體虛弱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由心理壓力所引起的消化系統的疾病,經常感冒和失眠,給現代人帶來無比的困擾。當心理壓力超過一定限量時,甚至可能産生精神崩潰,造成嚴重的精神症狀。自殺的人口逐年增長,要懂得淨化自己的塵勞。消除心理壓力,才能恢複自由清醒的心境。這樣才活得自在,活得有朝氣。《六祖壇經》上說:
“使六識出六門,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
當自己透過感官去處理各種生活事務,沒有染雜執著和心理障礙時,就能清醒思考,表現出好的適應能力,去創造和展現,那就是定慧等的叁昧自在。
我們必須肯定心理壓力的纾解、禅坐的訓練、運動和休閑的培養、美育和喜悅情緒的陶冶,是教導上必須重視的課題。
叁、對社會的回應
過去的教育,一向重視知識、學理和思想的教導。其內容是獨立于現實生活之外的。到目前爲止,我們的教科書仍然以學科和學理來編纂,而很少能直接反映社會的需要。比如說,我們生活在高度工業化社會之中,每一個人都承受著相當心理壓力,可是在國民教育之中,幾乎很少教導纾解心理壓力或維護心理衛生的技巧。學生們在課本中所學的是一篇大道理,但與社會適應攸關的事情則諸阙如。比如說,我們的社會正走向民主化和自由化,但教師對待學生的言行和平時所表現的太度,卻不是建立在民主之上。
我認爲民主教育必須建立在生活教育上,建立在對于公共事務的討論與了解上,建立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因爲它是活生生的練習,透過與生活的結合,民主的素養才表現出來。有許多人以爲民主教育的重點是選舉,我的看法是如果把主教育的重點擺在選舉上,將會是挂一漏萬。
當社會主民化、自由化等,他的國必須具備民主的能力和自由的心靈。民主是結合大家的意見、思想和能力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尊重個人尊嚴,維護個人權益的製度。民主教育的目的應是培養合作的行爲,從合作之中建立共同的規範,從小組研究中探究新知,從分工合作中相互尊重。民主不是只限于政治活動,而是一種求知的方式,不只是協調意見的過程,同時是相互關愛的理則。透過民主生活的曆練,學生知道每一個人的角色各不相同,知道彼此敬重。更明白爲了維護共同的權益,必須守法,學習製定公共政策,並學會如何相處之道。
想想我們對年輕的一代提供了什麼教育?我們在生活教育上所教的都能回應社會的需要呢?在教材之中,我們沒有討論什麼是宗教,什麼是迷信,以致連大學畢業的人也同樣走入神壇,爲他簽大家樂或買股票許下貪婪的願。我們教給孩子倫理學上的教條,卻完全不告訴他們倫理正是他的心智狀態,他們的言行和舉動正在影響自己的幸福、心理的健康和對子女的身教。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回應提升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時,教育就是無能。當這個社會有許多人在盲目的操作股票,忙于投機式短線炒作時,教育有沒有及時反應出來,給學生們一個正確的股票教育?沒有。這個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教育是否及時作婚姻幸福的教導?沒有。青少年沈迷于電視,不肯承擔責任,遊蕩嬉戲時,教育是否對剛結婚的人施以教育子女之道的講習?沒有。公寓及大樓的喧鬧吵雜,寵物的糞便和噪音幹擾,教育是否提供過公寓生活的單元來教導改進?沒有。我很懷疑,我們的教育的應變及回應能力。所以,我建議教育部應該有一個機構,全責搜集社會對教育的需要,及進回應在教學上,那才是活的教育。當然,我也期待教師和父母,要及時把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反應在日常的教導之中。禅門常說:
“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教導,那才是生動活潑有意義的教材。我建議每一個家庭,都能在晚餐之後,很輕松的跟自己的子女閑聊學校生活、社會新聞或生活趣聞。這不是教訓子女,而是閑聊的討論,高有責備和評價,但要能在傾聽、寬容和了解之中,去引導孩子明白事理。
我稱這樣的生活教育活動叫“家庭大學”。我家的家庭大學中,從科學到文學,從宗教到迷信,從社會百態到生活趣聞,從學校到家庭,都是談聊的素材。我聽的似乎比說的多,孩子們教了我許多新知,他們更是在談話中反省思想,他們每天都在生活中自我教導。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員。現在我把家庭大學價紹給每一個家庭,不必每天開講,在自然的氣氛下進行,時間不拘,可長可短,其樂無窮,教導的效果亦大。
我也建議中、小學校老師,在班上開設“閑聊時間”,對于社會百態,校園點滴,生活見聞等等,讓學生們很自然的說出來,交換意見,提出討論,老師當然也是一位參與者。不過,老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角色,你只是一個引言人,不是批評者,是一面鏡子,而不是答案的提供者。教師的使命是讓孩子在討論、爭辯和互相回饋中認清事理。不過老師要維持學生們避免對人的評價和人身攻擊。
社會的進步是由于教育能提供及時的導正功能。如果教導的內容不能發揮先導的效果,教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四、教育的愛
現代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豐富的,但卻有一個弱點,他們的愛大多是一種有能力的愛。有能力的愛是能引發子女愛的回應:能沃壯子女關心別人,負起責任,努力求知,成長爲健全人格的力量,依我的觀察,許多家庭的愛是一種盲目的溺愛,這種愛不能引發子女心智的成長。
許多父母親的心腸軟得不能把握教導的原則,未能堅持要求孩子爲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爲家庭作出貢獻。結果,孩子生活在溺愛之中,被保護慣了,造成了一種脆弱不能承擔責任的性格。你要當心,一個脆弱又不能承擔責任的人,已經足夠資格當不幸的人。
最近,有機會與校長及科主任漫談學校教育,談到教育的風氣。有一位校長告訴我說:“許多老師是來教書的,他們來學校的職責是把書本按照進度表上完;他們沒有愛,不關心孩子的心智成長和情感狀況。”有一位輔導主任告訴我說:“如果一位老師,在學校裏所談的不是教育而是炒作股票,不是對孩子的關心而是飲酒作樂,不是道德文章而是言不及義,我真懷疑他們在教室裏,能給孩子些什麼。”教師自己如果不能從愛裏綻放著以身作則的光輝,孩子成爲成長的心理環境又何其清冷哪!
教導的基本原理是透過愛而引發孩子對社會的關心,對袍澤的關愛,對四周情境的關注。同時,也透地過愛所表現出來對孩子的責任和尊重,而引發孩子同樣有此能力。愛能激發一個孩子上進、求知,愛也使一個人成長爲一位健康的巨人。任憑挫折和無情的打擊,都能經得起生活中的風寒。
民主與自由的社會是開放的,開放意謂開放的,開放意謂著你再也沒有一個權威的東西可以依賴。因此每一個人必須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成爲他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依賴。禅門所謂:
“你就是自己的依正。”
每一個人必須依自己的根性因緣成就其人生,要接納自己,要喜歡自己的生活,那就是自愛、自由和醒覺。不過,要引導孩子走向這條獨立自由之路,最需要師長他有能力的愛。
對孩子的愛,師長所付出的不只是保護和撫育,同時要給他權會磨練,勞其筋骨,若其心志。教導者是一種愛的付出,學習者是經過陣痛的誕生。我認爲教導是一件艱钜的工作,師長也在苦其心志中教導,在動心性中,引導孩子長出智慧與德行的新芽。據我所知,學校裏像這樣的老師也是大有其人。他們是一群沈默的工作者,從未伐善,亦未施勞。
有些師長是在關愛學生,但是愛之深,責之切,反而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這種情形時有所聞,有是今後教導上應多加留意的。有部分師長,在苦口婆心之後,學生還是頑得混淆不清了。所以我呼籲現代的老師,處罰學生一定要冷靜爲之。
我最擔心的是一些體罰的官司,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退縮。幾個特殊的案例,導致教導風氣的丕變,教育將會益表無能。
教育需要教師的愛、睿智和勇氣,教導需要老師一念清醒的處置與回應。我知道,師恩是何其偉大呀!
這個時代是一個變動迅速的時代,往後的社會變遷將更加快速。我們不可能教給下一代生活適應的定則,因爲那永遠趕不上適應新情境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培養一個醒覺的心靈,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人與事物之熱愛。基于這個信念,教導才顯得活潑有效。
教導是一門活生生的藝術,它需要各種知識,更需要創意;只有透過師長的創意,才可能教好學生,只有透過教育工作者的自覺,才能引導學生走向光明的未來。
《覺·教導的智慧 第二章 教導的新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