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岩
第叁章 人文智慧的啓發
人文智慧就是一種精神生活的創意,使人産生蓬勃的朝氣,明白事理的睿智和反省思考的能力,而禅的本質正是人文教育所必須的內涵。
人的一生能否不斷福慧增長,邁向成功之路,要看他是否具備起碼的人文智慧。我所說的人文智慧是指一種內在的精神悟性,它像禅家所說的“毫光照大千”一樣,給自己孕育活力、熱心和光明。人文智慧得到開展的人,幸運之神必然經常守護著它。因此,教育上必須重視對學生人文智慧的啓發。
禅的本質就是要開啓一個人的覺性,透過清醒的智慧,去展現其豐富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事業,恬談悅樂的態度和慈悲的精神。它正是人文教育所必須的內涵。
智能和智慧是不同的,智能是智慧透過經驗法則所衍生的思考、邏輯、知識、經驗和言語系統;智慧是一種創意、開悟和直覺的能力。我們因爲有智慧才孕育出創意,觸及到一個全新的思考領域和情性的活動;但如果要把它加以證驗、整個和敘述,就必須用智能來處理。智慧是一種觀照和開悟的能力;智能是一種系統的邏輯和思考工具。
就精神生活而言,智能是很重要的,但智慧尤其重要。智能是現象的、形式的、可以操作的系統。智慧是無相的、超越的、創意的、領悟的。因此,我們若缺乏智慧的創意,就沒有解決新問題的點子。然而,我們的教育太偏重科學智能或人文的知識,很少啓發其智慧,所以科學研究的創意不彰,人文精神的表現亦顯得沒落。本章的盡可能談的人文知識就是一種精神生活的創意。透過它我們才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的判斷。透過它我們才能在坎坷的人世,有著堅強的毅力、清醒和活潑的態度。
生活在一個價值觀念紛歧,物欲充斥,處處是誘惑與陷阱的社會裏,能保障孩子不致墮落的是人文智慧,能促進孩子開展成功人生的是人文智慧,能使他活得悅樂自在的也是人文智慧。
人文智慧是無相的,所以很難直接教導。父母教師只能透過經驗學習來孕育孩子的人文智慧、茲就實踐的智慧、信心的智慧、否定的智慧和應變的智慧加以討論如下:
一、實踐的智慧
禅是傳遞生活智慧的一門藝術。它不是理論性的哲學思辯,也不是規範性的道德格律;而是啓迪一個人,活在醒覺和實現的過程中,具有實踐的智慧,能妥貼地待人接物,解決問題,過創造性的生活。
禅師們教導弟子,無不落實在生活的實踐,深入心靈的啓悟。在教學上避免理論和規範的闡述,而用直接導入的方法,要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品觸,並享受其成的喜悅,承擔挫折或失敗的感覺,從而學會自愛與自重。只有這樣才能直接獲得實踐的回饋,好讓他們能自我提升,發現生活的光明面。
在教育上說一篇冗長的大道理,顯然不如從直接體驗和力行中去表達善行來得有效。與其讓學生說得頭頭是道,還不是如實際去做一次觀察、激蕩和探究。生命的圓滿答案,生活的喜悅態度,是從每一個人的心中流露出來的,因此,如何使一個人能在實際生活中綻放著智慧,才是教導的核心課題。
你一定不會否認這個事實;影響自己最深的教誨,往往不是從課堂的學習獲得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經由老師、父母或同學的激發。諸發如一件偶發事件,一次及時的談話或提醒,直接在那事態中觸動你的心思,直滲心頭,使自己的有了徹底的改變,從而走向新生。禅家總是提醒我們:
這是說,經過系統化整理的說教,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堆知識,孩子們即使照單全收,也不能獲得活潑的創意和智慧,真正的智慧必須在實際活動與思考中曆練得來。
因此,禅者時時刻刻把握機會,爲弟子作出風馳電掣的腦力激蕩,要他們在讀誦經典之後,把知性的說教推開,用自己的悟性去思考,去發現,去生活,去展現,去適應那充滿變化和新奇的環境,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禅師就像催化劑一樣,能及進觸動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的思想活絡起來,看透疑惑,發現到清澄的答案。禅師也像一盞明燈,總是在學生山窮水盡的時候,給他們一線光明,照得柳暗桃花明,這就是禅門教導的禅機。
現代的老師或父母,在教學上普遍犯了禅家的大忌。大家總是求功心切,想要一語道破,好讓學生照單全收,結果反而失去學習的曆程,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常聽到老師訓示學生說,“要有禮貌,這樣才有好人緣”、“你要有恒心幹下去,它是成功的憑藉”、“你要有公德心,這是現代公民的責任”等等。但你也必然發現,我們的國民禮貌,實在無可恭維,公德心更不當一回事。試想,當你看到市民蠻橫地擠公共汽車,開車子的紳士卻不守道路交通完全規則時,你能說他們的老師和父母,從未教給他們起碼的規矩嗎?
生活態度與德行不是用知性化的理解培養出來的。許多人說,現代人缺乏道德觀念。我認爲,道德觀念一點也不缺乏,真正缺乏的是實踐的能力與智慧。今天的教育,太偏重知而忽略行;太強調知識而不重視在生活中實踐。最近,我與兩個念國中的兒子討論學校應如何加強生活教育。他們對我開玩笑說:“老爹!你是教育專家,你是知道的,教育部可以請國立編繹館,再編一本厚厚的課本,讓學生們讀誦、記憶和考試。最後,讓大家忙得連家庭生活情趣也沒有了。”我知道是玩笑,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不正是也是如此嗎?
在教導上,我們很少透過生活的回饋和體驗來建立學生的道德能力和生活態度。我知道許多父母和老師,嘴上說教個不停;要用功讀書!要誠實負責!要放輕松一些!這種說教法,即使說破了嘴皮,也達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禅家說:
“思而知,
慮而解,
是鬼家活計。”
如果父母親不在生活中教導子女,只一味要他念書,而不時時透過風趣、規矩和及時的指導孩子應對時退、做家事,就很難培養孩子們主動負責的精神和實踐力行的毅力。
無論是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孩子們的實踐智慧。教育學家們把它解釋爲一種思考、判斷、探究和實踐的能力。人一旦具備這種能力,就能引發自愛和自動的精神,它是心智不斷成長的動力,也是健康精神生活之所系。因此,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有個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就必須從以下幾點去培養他們的實踐智慧。
·鼓勵孩子讀書,更要鼓勵他們學習做人做事。
·讀書、待人和做事必須結合起來,成爲一個完整而有意義的實踐智慧和能力。
·要引導孩子自己回答問題,才能培養其實踐智慧。
在我們社會裏,父母親雖然普遍關心子女的教育,但卻偏重學校的智育,而疏忽全人教育的陶冶。而智育的目標又定位于考試。因此,許多父母親把教育看成學生的成績單,只要有好成績就處受了好教育。這一來,五育均衡的合適人教育被犧牲了。孩子們整天埋在書堆,喪失接受生活教育的機會。許多家庭爲圓孩子能考個好成績,更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只有讀書,不足以開展智慧,照顧得太多,孩子就會缺乏獨立和安全感。生活的體驗越少,經驗越窄化;多替家裏做些家事,合作分擔勞務,反而使孩子覺得能幹、有用、快樂、有信心。禅的教導是:
“日常生活之中涵藏著珍貴的教導。”
如果父母和師長,不注重寓教于生活,所學習的知識,無非是一堆幻夢泡影的東西,那是不實在的。
其次,學習能否具有豐富意義,使學生真正受用,有個通盤的了解,那就是要看所提供的教育是否能把知識、待人和接物完全融合起來。佛法重視“理事無礙”,也就是說,所有的學習必須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這點文化學派教育哲學家斯普朗格(E.Spranger,1982—1963)把它解釋爲:把知識和經驗的意義,作豐富的把指握。
說到這裏,我想起多年前的往事。當時,我的第二個孩子念政大實驗小學叁年級,有一天晚上,茶馀飯後的時間,他很仔細地告訴我吳郭魚的引進,魚在水中遊泳的動作和優美。又說到魚器官的功能,最後還告訴我魚肉的鮮美。我很驚訝于他所知之多,而且實際有系統,于是問他怎麼會知道得那麼多,他說:
“今天上自然課,我們分組觀賞吳郭魚,五個人一組,既好玩又有趣。我觀察得很仔細,連呼吸、尾和鳍的擺動,遊泳的姿勢,都看得很清楚。”
我接著問道:
“你又怎麼知道魚的內部構造和器官呢?”
這時他張著一雙亮麗的眼睛說,在他們充分觀察魚的外形,揣摩魚的遊泳動作,所賞魚的優美線條之後,老師教他們如何迅速讓魚窒息,減少魚的痛苦,如何放在鍋子裏煮清蕩,接著仔細品嘗吳郭魚的鮮美肉質,邊吃邊觀察器官和骨頭,我聽著,自己也融入那驚奇與穎悟之中。
當時我爲了使這個生動的教學擴充其廣度和深度,讓孩子能把握更深更豐富的意義,所以又問道:
“那條活跳跳的魚,後來那裏去了?
孩子說:
“被我們幾個小朋友吃光了!“
我接著問:
“這樣就結束了嗎?”
這時,孩子疑惑地看著我,一言未發,顯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我的問題。稍停片刻,我對他說:
“要記得感謝師恩,因爲他教給你驚奇、探究、實踐和領悟,也要感謝那活生生的吳郭魚,因爲他現身說法,啓發你了解自然的神秘與完美。”孩子點頭笑了。他的笑似乎包含意義豐富的完整學習曆程。
最後,教導必須能引發學生自己回答問題的能力。一個稱職的教師或父母,必然要引導孩子主動求知和尋找答案的能力。被動的學習,對孩子心智成長並無實益,死板的記誦,無法産生實踐性的智慧。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威廉斯(H,Williams)教授,對他所任教的哲學課考試,有其獨特的看法。如果你照他所說的作答,一定得不到好成績。有一次,有全位學生抱怨說:
“老師!我寫下的答案都是你課堂上講的…
《覺·教導的智慧 第叁章 人文智慧的啓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