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教導的智慧 第叁章 人文智慧的啓發▪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字也沒有改,爲什麼得不到甲等?”

  威廉斯教授的回答是:

  “那麼我問你,我吃了一頓飯,你得到了營養嗎?這次考試。我要的是你們的省發和意見,我的意見我自己早就知道了。”威廉斯不愧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深深的了解教學的目的在于發慧,而不是記誦。禅門又何嘗不是一樣呢?唐朝的洞山苦苦要求他的老師沩山爲他解釋醒覺之道時,沩山卻橫下心來對他說:

  “我父母爲我生的嘴,不是用來替你解答疑情的。”生活的智慧,必然要建立在“自性自悟”上,如果孩子不能自己反省思想,不能在生活中觀察省悟,他所學習的一切知識都不能有益于生活,這將導致生活的潰敗。香嚴未悟道時,也乞求他的老師沩山爲他解說生活之道,而沩山總是說:

  “我說的是我的答案,對你沒有什麼幫助啊!”

  可是經過一番波折和曆練參學,香嚴卻自己悟道了,當時卻說:“老師啊!要是當時你爲我說穿,我怎麼有今天這樣麼徹底的發現呢?”

  禅家總是苦口婆心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去破解疑惑,而不讓步學生撿現成的答案。反觀現代的教育,則往往疏于實踐智慧的培養。我常常想著,校門口寫著“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真能培養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嗎?教師們把學生集合起來,訓誡他們一定要守紀律、負責、講公理,這樣的說教,可以孕育高貴的情操和民主態度嗎?我也常常想著,用一只鈍拙的斧頭,能精雕出綻放光芒的明珠嗎?很明顯,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要透過禅的智慧去教導學生,啓發子女,要讓教導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引發孩子們實踐智慧的開展,也是我們能給下一代最珍貴的般若明珠。

  

  二、信心的智慧

  一般人認爲信心是一種心理現象,或者把它解釋爲一種道德規範或必須恪守的生活律則。我認爲這並沒有把信心的本質和內涵,作完全的把握。事實上,信心是一種生命力,同時也是生活上珍貴的智慧表現。人的一生有了信心或信仰,必然能生活得穩實有力。生活有了信心,做起來業就能把握原則,是非分明。學習有了信心,就能锲而不舍,一定會有成就。所以教育之先,必須先培養信心。

  禅門很看重信心的培養,《華嚴經》上說“信爲道元功德母,能養一切諸善法”,它是成功人生的基礎,是孕育生命活力的泉源。所以,我們不妨把信心視爲一種精神生活的智慧。教育上,在啓發思考之前,必先建立信心,在教導待人接物之前,也要先陶冶信心。由于它與精神生活息息相關,與圓滿的人生不可分離,所以唐朝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中說: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信心這種人文生活的智慧,是在生活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它決定精神生活的品質,決定事業的成敗。它不是用言語傳遞的知識,不是用熟讀和記誦所教得來的。當然,這也不是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所刻意要表現的道德規範,而是瞬目揚眉之間,與生活完全本融,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只要你刻意想使自己有信心時,信心總是不夠渾厚實在。

  因此,做爲教師和父母,必須重視孩子們信心的培養。星雲大師期勉佛光山弟子的工作信條就是:

  “給人信心,

  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

  給我方便。”

  其實,這四點就是教師和父母培養孩子信心和人生智慧的方法。孩子們要在成功的經驗中建立信心,在多方面學習和試煉中增長信心。孩子們信心的成長要從生活與工作中培養,從易而難,由簡到繁,由近及遠。它要從家事做起,從待人接物做起,從學習上的點點滴滴做起,當父母親能引領孩子,多嘗試,少責備;多指導,少批評,孩子就很容易建立信心。

  鼓勵孩子自己去試探,很容易培養主動歡喜的幹勁,這是培養信心的第二種妙力。IBM公司現任總裁湯馬斯·華特生二世(Thomas J.Watson,Jr.),在他所寫的《父子公司》(Father & Son Co.)一書中說:

  “父親從不刻意教我經營之道。他希望我有更多自由作決定。但在同時,我也必須爲每一件須經他批准的事上據理力爭。我知道父親在考驗我,鍛煉我,讓我學習成功的智慧。”他靠著父親給他的信心和曆練,在他父親過世之後接管了IBM而這個迄今卻成爲世界性的大企業。

  有希望的人,一定會有信心,有信心的人也必定充滿希望。教師和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希望和信心。你必須了解,希望是自己發現的,而不是別人指定的,發現希望的動力就是信心。因此,能給孩子信心,就等于給了他成長的希望,生命的希望,幸福的希望。成人不可以拿物欲來引導孩子,因爲那會誤導成爲欲望,反而失去真正的希望。

  最後是方便,有方便才有善巧,有方便就有貼切的啓發。我們能給予孩子學習上的方便,適應孩子的需要,力求變化彈性,配合學生的需要加以指導,都是方便權變的做法。教育的真谛是:

  “教學的措施是爲了適應學生成長的需要;

  絕非強製學生來順從教學的措施。”

  教導的旨意在于啓發學生,使他有信心,有興趣,肯自動學習,從而開展他的潛能和智慧;而不是把學生教成讀書而不懂求知,會考試而不懂生活的書蟲。

  信心的背後是一種安全感;經常遭遇挫敗,受到過多的批評和淩辱,失去安全感,沒有機會伸展自己的才能等等,都會嚴重破壞孩子的信心。因此,師長要多方維護孩子信心的成長,這樣才能培養堅定不阿,剛強有力,能力行悲智大願的人。

  真正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依賴權威之上,而是一種能自我肯定的開悟。這種對生命的開悟,是自由的,是能從許多障礙和誘惑中解脫出來的正信。它使自己能更自在,更接近真理。難怪唐朝的仰山禅師對他的老師沩山禅師說:

  “我連信仰都不要。”

  于是沩山問說:

  “你是信之後才要它呢?還是不信才要它呢?”

  仰山回答說:

  “除了我自己之外,還能信個什麼。”

  禅家所謂的信心,不是對權威的盲目信從,不是自大和自我膨脹,更不是挫敗後神經質的迷信。真正的信心是源自內在心靈世界的反省、覺悟和肯定。透過這樣的信心,才接觸到生命的第一義谛。這才回向過來,能實實在在的去過理智的生活,同時與佛的精神法界相應。

  信心顯然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形成一種肯定、安全感和積極的態度,最後形成一種剛強的生命智慧。我認爲培養孩子的信心,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鼓勵孩子發揮優點,改正缺點。

  ·培養凡事預作准備的習慣。

  ·在孩子心中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培養自信信人和喜歡別人的態度。

  ·引導孩子勤勞做事的習慣。

  ·陶冶正確的宗教信仰。

  每一個孩子都很聰明,只要你能看出他們的優點,信心之火即可引燃,脫穎而出。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各個孩子本有的才智。有一位教師爲一名頑皮的學生大傷腦筋。他的學業水准低落,鬧事,以大欺小。有一天,老師請他幫忙收拾辦公桌,他不但把桌子整理好,而且把桌子移致力另一個角度。並對老師說:

  “老師,桌子移動一下方向,顯得氣派,你看!光線也好多了。”

  教師新奇的坐上移動後的位置,對他表示滿意和感謝。第二天,這個頑皮的學生,又建議老師,重新布置他們的教室。老師同意他的建議,由他負責策劃並指導他征詢班上同學意見,提出計劃。一星期後,班上煥然一新,頑皮的孩子也泛著自信的爽朗。老師能給予學生自我肯定的機會,學生就可以發展潛能,所以禅家說:

  “灼然一切處,

  光明燦爛去。”

  讓孩子看出自己的優點,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照之處,缺點也會轉變爲光明的助緣。

  培養孩子凡事預作准備的習慣,信心就會自然的建立起來。人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爲對眼前的事情缺乏了解,而引發不安的感覺。因此,無論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都要培養學生“預備”的習慣:讀書要預習,考前要充分准備,參加一個活動也要事先搜集資料。就成人而言,參加一個會議要准備,赴國外考察要先閱讀基本資料,參加一個餐會也要有所准備。許多人曾疑惑的問我,去參加一個餐會,看一個少謀面的遠親,爲什麼要准備呢?我的答覆很簡單,“如果你不知道共餐的人的基本生活資料,就會因爲無話可說而尴尬,說話不切題而覺得窘迫,氣氛也不熟絡。最後,你會敗興而歸。”類似的經驗是使許多人對于交際活動卻步的原因。准備可以使你胸有成竹,信心倍增。禅家說:

  “一切現成。”

  但如果沒有一番修行和預備的學習功夫,那來的“現成”呢?

  給孩子成功的經驗和溫暖是很重要的,這正如同時要給他必要的生活磨練一樣不可或缺。給孩子成功的經驗和溫暖,是要在孩子心裏深處打下建全的自我形象,給他一些工作上的磨練,是要發展他的承擔能力和責任感。給孩子成功的經驗,就是給他自尊;讓孩子承擔責任,就能使他多才多藝,這是信心的來源。

  日本企業界用人,普遍主張從基層幹起。從基屋幹起,做起來容易成功,多學些成功的經驗;由基屋做起,各種磨練考驗增加,將來才有信心堪當大任。禅家重視基礎生活的磨練,幾凡挑水、劈柴、知客種種要作都要磨練,因爲道就在這些紛繁的生活與工作之中表現出來的。禅門的教育信念是:

  “潭深魚聚。”

  經過多方面的學習,知識有如深潭,種種的見識就像群魚一親活絡浮遊出水。沒有經過艱困就沒有入木叁分的體驗,缺乏生活的挑戰就不可能有好的信心。請主意,禅家的妙語:

  “伸腳就在縮腳裏。”

  不過,師長們一定要記得,對孩子的曆練,需要你多方面的指導、鼓勵和支持,這才是真正的愛。

  培養子女對人的信任,也是教育上重要的一環。能清醒與人建立互…

《覺·教導的智慧 第叁章 人文智慧的啓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