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字也没有改,为什么得不到甲等?”
威廉斯教授的回答是:
“那么我问你,我吃了一顿饭,你得到了营养吗?这次考试。我要的是你们的省发和意见,我的意见我自己早就知道了。”威廉斯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深深的了解教学的目的在于发慧,而不是记诵。禅门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唐朝的洞山苦苦要求他的老师沩山为他解释醒觉之道时,沩山却横下心来对他说:
“我父母为我生的嘴,不是用来替你解答疑情的。”生活的智慧,必然要建立在“自性自悟”上,如果孩子不能自己反省思想,不能在生活中观察省悟,他所学习的一切知识都不能有益于生活,这将导致生活的溃败。香严未悟道时,也乞求他的老师沩山为他解说生活之道,而沩山总是说:
“我说的是我的答案,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啊!”
可是经过一番波折和历练参学,香严却自己悟道了,当时却说:“老师啊!要是当时你为我说穿,我怎么有今天这样么彻底的发现呢?”
禅家总是苦口婆心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破解疑惑,而不让步学生捡现成的答案。反观现代的教育,则往往疏于实践智慧的培养。我常常想著,校门口写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真能培养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吗?教师们把学生集合起来,训诫他们一定要守纪律、负责、讲公理,这样的说教,可以孕育高贵的情操和民主态度吗?我也常常想著,用一只钝拙的斧头,能精雕出绽放光芒的明珠吗?很明显,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要透过禅的智慧去教导学生,启发子女,要让教导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引发孩子们实践智慧的开展,也是我们能给下一代最珍贵的般若明珠。
二、信心的智慧
一般人认为信心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把它解释为一种道德规范或必须恪守的生活律则。我认为这并没有把信心的本质和内涵,作完全的把握。事实上,信心是一种生命力,同时也是生活上珍贵的智慧表现。人的一生有了信心或信仰,必然能生活得稳实有力。生活有了信心,做起来业就能把握原则,是非分明。学习有了信心,就能锲而不舍,一定会有成就。所以教育之先,必须先培养信心。
禅门很看重信心的培养,《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能养一切诸善法”,它是成功人生的基础,是孕育生命活力的泉源。所以,我们不妨把信心视为一种精神生活的智慧。教育上,在启发思考之前,必先建立信心,在教导待人接物之前,也要先陶冶信心。由于它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与圆满的人生不可分离,所以唐朝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中说: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信心这种人文生活的智慧,是在生活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它决定精神生活的品质,决定事业的成败。它不是用言语传递的知识,不是用熟读和记诵所教得来的。当然,这也不是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所刻意要表现的道德规范,而是瞬目扬眉之间,与生活完全本融,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只要你刻意想使自己有信心时,信心总是不够浑厚实在。
因此,做为教师和父母,必须重视孩子们信心的培养。星云大师期勉佛光山弟子的工作信条就是:
“给人信心,
给人欢喜,
给人希望,
给我方便。”
其实,这四点就是教师和父母培养孩子信心和人生智慧的方法。孩子们要在成功的经验中建立信心,在多方面学习和试炼中增长信心。孩子们信心的成长要从生活与工作中培养,从易而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它要从家事做起,从待人接物做起,从学习上的点点滴滴做起,当父母亲能引领孩子,多尝试,少责备;多指导,少批评,孩子就很容易建立信心。
鼓励孩子自己去试探,很容易培养主动欢喜的干劲,这是培养信心的第二种妙力。IBM公司现任总裁汤马斯·华特生二世(Thomas J.Watson,Jr.),在他所写的《父子公司》(Father & Son Co.)一书中说:
“父亲从不刻意教我经营之道。他希望我有更多自由作决定。但在同时,我也必须为每一件须经他批准的事上据理力争。我知道父亲在考验我,锻炼我,让我学习成功的智慧。”他靠著父亲给他的信心和历练,在他父亲过世之后接管了IBM而这个迄今却成为世界性的大企业。
有希望的人,一定会有信心,有信心的人也必定充满希望。教师和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希望和信心。你必须了解,希望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别人指定的,发现希望的动力就是信心。因此,能给孩子信心,就等于给了他成长的希望,生命的希望,幸福的希望。成人不可以拿物欲来引导孩子,因为那会误导成为欲望,反而失去真正的希望。
最后是方便,有方便才有善巧,有方便就有贴切的启发。我们能给予孩子学习上的方便,适应孩子的需要,力求变化弹性,配合学生的需要加以指导,都是方便权变的做法。教育的真谛是:
“教学的措施是为了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绝非强制学生来顺从教学的措施。”
教导的旨意在于启发学生,使他有信心,有兴趣,肯自动学习,从而开展他的潜能和智慧;而不是把学生教成读书而不懂求知,会考试而不懂生活的书虫。
信心的背后是一种安全感;经常遭遇挫败,受到过多的批评和凌辱,失去安全感,没有机会伸展自己的才能等等,都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信心。因此,师长要多方维护孩子信心的成长,这样才能培养坚定不阿,刚强有力,能力行悲智大愿的人。
真正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依赖权威之上,而是一种能自我肯定的开悟。这种对生命的开悟,是自由的,是能从许多障碍和诱惑中解脱出来的正信。它使自己能更自在,更接近真理。难怪唐朝的仰山禅师对他的老师沩山禅师说:
“我连信仰都不要。”
于是沩山问说:
“你是信之后才要它呢?还是不信才要它呢?”
仰山回答说:
“除了我自己之外,还能信个什么。”
禅家所谓的信心,不是对权威的盲目信从,不是自大和自我膨胀,更不是挫败后神经质的迷信。真正的信心是源自内在心灵世界的反省、觉悟和肯定。透过这样的信心,才接触到生命的第一义谛。这才回向过来,能实实在在的去过理智的生活,同时与佛的精神法界相应。
信心显然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形成一种肯定、安全感和积极的态度,最后形成一种刚强的生命智慧。我认为培养孩子的信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著手:
·鼓励孩子发挥优点,改正缺点。
·培养凡事预作准备的习惯。
·在孩子心中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培养自信信人和喜欢别人的态度。
·引导孩子勤劳做事的习惯。
·陶冶正确的宗教信仰。
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要你能看出他们的优点,信心之火即可引燃,脱颖而出。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各个孩子本有的才智。有一位教师为一名顽皮的学生大伤脑筋。他的学业水准低落,闹事,以大欺小。有一天,老师请他帮忙收拾办公桌,他不但把桌子整理好,而且把桌子移致力另一个角度。并对老师说:
“老师,桌子移动一下方向,显得气派,你看!光线也好多了。”
教师新奇的坐上移动后的位置,对他表示满意和感谢。第二天,这个顽皮的学生,又建议老师,重新布置他们的教室。老师同意他的建议,由他负责策划并指导他征询班上同学意见,提出计划。一星期后,班上焕然一新,顽皮的孩子也泛著自信的爽朗。老师能给予学生自我肯定的机会,学生就可以发展潜能,所以禅家说:
“灼然一切处,
光明灿烂去。”
让孩子看出自己的优点,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照之处,缺点也会转变为光明的助缘。
培养孩子凡事预作准备的习惯,信心就会自然的建立起来。人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为对眼前的事情缺乏了解,而引发不安的感觉。因此,无论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都要培养学生“预备”的习惯:读书要预习,考前要充分准备,参加一个活动也要事先搜集资料。就成人而言,参加一个会议要准备,赴国外考察要先阅读基本资料,参加一个餐会也要有所准备。许多人曾疑惑的问我,去参加一个餐会,看一个少谋面的远亲,为什么要准备呢?我的答覆很简单,“如果你不知道共餐的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就会因为无话可说而尴尬,说话不切题而觉得窘迫,气氛也不熟络。最后,你会败兴而归。”类似的经验是使许多人对于交际活动却步的原因。准备可以使你胸有成竹,信心倍增。禅家说:
“一切现成。”
但如果没有一番修行和预备的学习功夫,那来的“现成”呢?
给孩子成功的经验和温暖是很重要的,这正如同时要给他必要的生活磨练一样不可或缺。给孩子成功的经验和温暖,是要在孩子心里深处打下建全的自我形象,给他一些工作上的磨练,是要发展他的承担能力和责任感。给孩子成功的经验,就是给他自尊;让孩子承担责任,就能使他多才多艺,这是信心的来源。
日本企业界用人,普遍主张从基层干起。从基屋干起,做起来容易成功,多学些成功的经验;由基屋做起,各种磨练考验增加,将来才有信心堪当大任。禅家重视基础生活的磨练,几凡挑水、劈柴、知客种种要作都要磨练,因为道就在这些纷繁的生活与工作之中表现出来的。禅门的教育信念是:
“潭深鱼聚。”
经过多方面的学习,知识有如深潭,种种的见识就像群鱼一亲活络浮游出水。没有经过艰困就没有入木三分的体验,缺乏生活的挑战就不可能有好的信心。请主意,禅家的妙语:
“伸脚就在缩脚里。”
不过,师长们一定要记得,对孩子的历练,需要你多方面的指导、鼓励和支持,这才是真正的爱。
培养子女对人的信任,也是教育上重要的一环。能清醒与人建立互…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三章 人文智慧的启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