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三章 人文智慧的启发
人文智慧就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创意,使人产生蓬勃的朝气,明白事理的睿智和反省思考的能力,而禅的本质正是人文教育所必须的内涵。
人的一生能否不断福慧增长,迈向成功之路,要看他是否具备起码的人文智慧。我所说的人文智慧是指一种内在的精神悟性,它像禅家所说的“毫光照大千”一样,给自己孕育活力、热心和光明。人文智慧得到开展的人,幸运之神必然经常守护著它。因此,教育上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智慧的启发。
禅的本质就是要开启一个人的觉性,透过清醒的智慧,去展现其丰富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事业,恬谈悦乐的态度和慈悲的精神。它正是人文教育所必须的内涵。
智能和智慧是不同的,智能是智慧透过经验法则所衍生的思考、逻辑、知识、经验和言语系统;智慧是一种创意、开悟和直觉的能力。我们因为有智慧才孕育出创意,触及到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和情性的活动;但如果要把它加以证验、整个和叙述,就必须用智能来处理。智慧是一种观照和开悟的能力;智能是一种系统的逻辑和思考工具。
就精神生活而言,智能是很重要的,但智慧尤其重要。智能是现象的、形式的、可以操作的系统。智慧是无相的、超越的、创意的、领悟的。因此,我们若缺乏智慧的创意,就没有解决新问题的点子。然而,我们的教育太偏重科学智能或人文的知识,很少启发其智慧,所以科学研究的创意不彰,人文精神的表现亦显得没落。本章的尽可能谈的人文知识就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创意。透过它我们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的判断。透过它我们才能在坎坷的人世,有著坚强的毅力、清醒和活泼的态度。
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念纷歧,物欲充斥,处处是诱惑与陷阱的社会里,能保障孩子不致堕落的是人文智慧,能促进孩子开展成功人生的是人文智慧,能使他活得悦乐自在的也是人文智慧。
人文智慧是无相的,所以很难直接教导。父母教师只能透过经验学习来孕育孩子的人文智慧、兹就实践的智慧、信心的智慧、否定的智慧和应变的智慧加以讨论如下:
一、实践的智慧
禅是传递生活智慧的一门艺术。它不是理论性的哲学思辩,也不是规范性的道德格律;而是启迪一个人,活在醒觉和实现的过程中,具有实践的智慧,能妥贴地待人接物,解决问题,过创造性的生活。
禅师们教导弟子,无不落实在生活的实践,深入心灵的启悟。在教学上避免理论和规范的阐述,而用直接导入的方法,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品触,并享受其成的喜悦,承担挫折或失败的感觉,从而学会自爱与自重。只有这样才能直接获得实践的回馈,好让他们能自我提升,发现生活的光明面。
在教育上说一篇冗长的大道理,显然不如从直接体验和力行中去表达善行来得有效。与其让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还不是如实际去做一次观察、激荡和探究。生命的圆满答案,生活的喜悦态度,是从每一个人的心中流露出来的,因此,如何使一个人能在实际生活中绽放著智慧,才是教导的核心课题。
你一定不会否认这个事实;影响自己最深的教诲,往往不是从课堂的学习获得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经由老师、父母或同学的激发。诸发如一件偶发事件,一次及时的谈话或提醒,直接在那事态中触动你的心思,直渗心头,使自己的有了彻底的改变,从而走向新生。禅家总是提醒我们:
这是说,经过系统化整理的说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堆知识,孩子们即使照单全收,也不能获得活泼的创意和智慧,真正的智慧必须在实际活动与思考中历练得来。
因此,禅者时时刻刻把握机会,为弟子作出风驰电掣的脑力激荡,要他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把知性的说教推开,用自己的悟性去思考,去发现,去生活,去展现,去适应那充满变化和新奇的环境,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禅师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及进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思想活络起来,看透疑惑,发现到清澄的答案。禅师也像一盏明灯,总是在学生山穷水尽的时候,给他们一线光明,照得柳暗桃花明,这就是禅门教导的禅机。
现代的老师或父母,在教学上普遍犯了禅家的大忌。大家总是求功心切,想要一语道破,好让学生照单全收,结果反而失去学习的历程,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常听到老师训示学生说,“要有礼貌,这样才有好人缘”、“你要有恒心干下去,它是成功的凭藉”、“你要有公德心,这是现代公民的责任”等等。但你也必然发现,我们的国民礼貌,实在无可恭维,公德心更不当一回事。试想,当你看到市民蛮横地挤公共汽车,开车子的绅士却不守道路交通完全规则时,你能说他们的老师和父母,从未教给他们起码的规矩吗?
生活态度与德行不是用知性化的理解培养出来的。许多人说,现代人缺乏道德观念。我认为,道德观念一点也不缺乏,真正缺乏的是实践的能力与智慧。今天的教育,太偏重知而忽略行;太强调知识而不重视在生活中实践。最近,我与两个念国中的儿子讨论学校应如何加强生活教育。他们对我开玩笑说:“老爹!你是教育专家,你是知道的,教育部可以请国立编绎馆,再编一本厚厚的课本,让学生们读诵、记忆和考试。最后,让大家忙得连家庭生活情趣也没有了。”我知道是玩笑,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不正是也是如此吗?
在教导上,我们很少透过生活的回馈和体验来建立学生的道德能力和生活态度。我知道许多父母和老师,嘴上说教个不停;要用功读书!要诚实负责!要放轻松一些!这种说教法,即使说破了嘴皮,也达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禅家说:
“思而知,
虑而解,
是鬼家活计。”
如果父母亲不在生活中教导子女,只一味要他念书,而不时时透过风趣、规矩和及时的指导孩子应对时退、做家事,就很难培养孩子们主动负责的精神和实践力行的毅力。
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孩子们的实践智慧。教育学家们把它解释为一种思考、判断、探究和实践的能力。人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就能引发自爱和自动的精神,它是心智不断成长的动力,也是健康精神生活之所系。因此,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个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去培养他们的实践智慧。
·鼓励孩子读书,更要鼓励他们学习做人做事。
·读书、待人和做事必须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实践智慧和能力。
·要引导孩子自己回答问题,才能培养其实践智慧。
在我们社会里,父母亲虽然普遍关心子女的教育,但却偏重学校的智育,而疏忽全人教育的陶冶。而智育的目标又定位于考试。因此,许多父母亲把教育看成学生的成绩单,只要有好成绩就处受了好教育。这一来,五育均衡的合适人教育被牺牲了。孩子们整天埋在书堆,丧失接受生活教育的机会。许多家庭为圆孩子能考个好成绩,更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只有读书,不足以开展智慧,照顾得太多,孩子就会缺乏独立和安全感。生活的体验越少,经验越窄化;多替家里做些家事,合作分担劳务,反而使孩子觉得能干、有用、快乐、有信心。禅的教导是:
“日常生活之中涵藏著珍贵的教导。”
如果父母和师长,不注重寓教于生活,所学习的知识,无非是一堆幻梦泡影的东西,那是不实在的。
其次,学习能否具有丰富意义,使学生真正受用,有个通盘的了解,那就是要看所提供的教育是否能把知识、待人和接物完全融合起来。佛法重视“理事无碍”,也就是说,所有的学习必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这点文化学派教育哲学家斯普朗格(E.Spranger,1982—1963)把它解释为:把知识和经验的意义,作丰富的把指握。
说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当时,我的第二个孩子念政大实验小学三年级,有一天晚上,茶馀饭后的时间,他很仔细地告诉我吴郭鱼的引进,鱼在水中游泳的动作和优美。又说到鱼器官的功能,最后还告诉我鱼肉的鲜美。我很惊讶于他所知之多,而且实际有系统,于是问他怎么会知道得那么多,他说:
“今天上自然课,我们分组观赏吴郭鱼,五个人一组,既好玩又有趣。我观察得很仔细,连呼吸、尾和鳍的摆动,游泳的姿势,都看得很清楚。”
我接著问道:
“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内部构造和器官呢?”
这时他张著一双亮丽的眼睛说,在他们充分观察鱼的外形,揣摩鱼的游泳动作,所赏鱼的优美线条之后,老师教他们如何迅速让鱼窒息,减少鱼的痛苦,如何放在锅子里煮清荡,接著仔细品尝吴郭鱼的鲜美肉质,边吃边观察器官和骨头,我听著,自己也融入那惊奇与颖悟之中。
当时我为了使这个生动的教学扩充其广度和深度,让孩子能把握更深更丰富的意义,所以又问道:
“那条活跳跳的鱼,后来那里去了?
孩子说:
“被我们几个小朋友吃光了!“
我接著问:
“这样就结束了吗?”
这时,孩子疑惑地看著我,一言未发,显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我的问题。稍停片刻,我对他说:
“要记得感谢师恩,因为他教给你惊奇、探究、实践和领悟,也要感谢那活生生的吴郭鱼,因为他现身说法,启发你了解自然的神秘与完美。”孩子点头笑了。他的笑似乎包含意义丰富的完整学习历程。
最后,教导必须能引发学生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一个称职的教师或父母,必然要引导孩子主动求知和寻找答案的能力。被动的学习,对孩子心智成长并无实益,死板的记诵,无法产生实践性的智慧。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威廉斯(H,Williams)教授,对他所任教的哲学课考试,有其独特的看法。如果你照他所说的作答,一定得不到好成绩。有一次,有全位学生抱怨说:
“老师!我写下的答案都是你课堂上讲的…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三章 人文智慧的启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