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P2

  ..续本文上一页清教导的本质。有人说,教导是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把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把待人处世交代给学生。这些所指的都是教导的内涵,而不是教导的本质。教导者在没有认清教导是什么之前,一味强调教学的内涵,是不容易对教导工作掌握得恰其如分,发挥教学的效果的。

  一般人的观念是把教导解释为读书和考试,这种看法简值把教导狭隘到失去教导的意义。另有些人说,教导是师长引导学生学习德、智、体、群、美五育衡发展的活动,这样的说法,看来十分妥协,也是今日国民教育的教导宗旨,这应该是很周延的说法,但是我们多年来的学校教育是不是很成功呢?于是,我认为上项教育宗旨,仍然没有把教导的本质,作最活泼而具启发性的阐释。

  现在我要从佛学的“三法印”来说明教导的本质,这三法印可以说是生命成长的规律,是心智启发和教育理念的宣示,透过三法印来检讨反省教导的本质,就很容易作意义丰富的把握。这三法印是: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这是佛陀为了验证法所口说的三个规准,它是印证思想的三个法印,是鉴别思想是否错误的依据,它很像是现代逻辑实证论的哲学家所建立的规准“逻辑的一贯性”、“经验的检证性”、“道德的可期性”一样,具有普遍妥当性的检证效果。  

  (一)诸行无常

  什么是诸行无常呢?它是指了世上一切事物乃至人世遭遇,没有停滞不变的。比如说,经济生活方式是变迁的,人类从游牧到农业,又由农业到工业社会,经济体制越是自由化,生活就越是复杂,特别是从工业革命到现在,短短的两百年间,经济生产已进行了三次大变革;生产的技术随著科技的发展日新月益,经济生活的方式也日新又新。市场、行销、财务管理,都在活生生的变动著,这就是诸行无常。

  社会生活乃至社会结构,也在不断的解组与重组之中变动,从农业社会文化到都市文明的更替,不只生活的方式改变,连价值观念也纷歧多元。每一个人都在变迁中力求适应力求成长。

  每一个人每天所遭遇的事情,都是他必须去解决的新问题,你不能用昨天适应成功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所遭遇的困境。因为情境已经不同,如果你还执著在昨天的成功经验里,就不能创造新的答案,你就注定失败了。

  人的思想、行为、意识、情绪状态也不停的在改变之中,如果想用一种刻板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往往是凿枘不入的,是注这难以成功的。

  于是教学的本质必须建立在对人、事、时、地整体情境变迁的认识和适应上。师长如果不进修,不用自己的创意和智慧,不用自己的觉性去了解周遭的变化,觉察学生心智发展的状态,只是一味依教科书来教学,那是死的教育,即使你用了启发的方式来教书本里的教材,也难逃死的知识。因为你教的东西跟学生心智成长和学习适应没有关连。

  教师必须认清知识与经验是具有时效性的,是无常的,的怪你要教育孩子能面对无常,能在无常之中发展觉性,发挥创意,懂得如何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禅门也经常引用陶渊明所谓的:

  “今是昨非。”

  教育哲学家杜威(J,Dewey)说教导是要促进一个人知识与经验的不断重组或改造。所以教导的目的是智慧的成长和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读者,死记知识,那是愚昧的作法。禅家所谓: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觉)。”

  这种教导方式就是不执著于知识、文字和既有的解答。禅的教导方法从疑至悟,没有疑就没有参悟,没有参悟就失去觉性,那就是愚昧的无知。

  今天的教育如何呢?为人父母和师长的人,是否想想自己的教给孩子的是有用而能解决问题的智慧,抑或给他一堆死的知识?据我所知,我们已生活在民主的社会里,却很少教导民主社会所必须的待人处世之道,对于民主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很少涉及,特别是许多父母和教师,自己对于民主法治的生活规范和基本适应能力都付阙如,他们又能教给孩子什么呢?

  由于诸行的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的心智必须不断的成长,这就是教导的本质。而实现这项教导理念,必须教师和父母得不断的进修,都能参照社会环境的变迁进行教学。同时要认识,知识是活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考试以表现成绩的。《六祖坛经》上说: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雠家。”

  教导是活的,不是刻板的,是要在变迁中找答案的,而不是抱著死知识埋没于变迁的洪流之中,这是佛法的第一个法印,是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和警惕的。  

  (二)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是指在待人接物的种种行为关系中,要明白事理,明办是非,和谐合作,互相尊重,而不能从自我中心出发。事事想著自己的利益、地位、权势,就会使自己陷于愚昧无知。所谓当局者迷,即指以自我中心待人接物的后必然是迷失无知。

  刚愎自用的人是不懂得诸法无我,自私自利的人是昧于诸法无我,不懂得群策群力以立大功的人更谙诸法无我的真谛。自我中心不但障碍了师长对学生的了解,也会破坏同僚之间的教导的合作。

  一个班经是由好几位老师共同分科教学的。如果教师之间彼此有了成见,就不能合作无间,启发学生。我认为基于教育爱和教导学生的使命感,教师与父母之间要损弃成见,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应该不分彼此,共同启发学生的。

  然而,在人际相处之间,要作到明是非,除我相,是不容易的。父母亲可能对老师的不谅解而一状告到法院,我实在很怀疑,这种诉诸法律处理方式,对于教育子女是否具有启发性。相反的,一位老师不能时时检计自己,而却以师道尊严为藉口,认为教师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又怎能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我们的社会正流行著法院去控告老师,在法治社会中,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但我要强调的是:它是不教导。

  我认为父母和教师都是教导者,他们如果不把自我中心的执著放下来,对子女的教导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甚至于产生摩擦,而学生成为受害者。有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在学校游艺会之后,由于一时找不到级任老师,所以在告知另一痊任老师之后,把孩子顺道带回家去。次日孩子被级任老师严厉的指责,在言语间表示著贬损和恐哧。孩子觉得既无辜又害怕(对于一个比较怯弱的孩子,使用这种惩诫手段是反教育的,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一定要避免)。父母知道事态严重了,便打电话向老师道歉、解释和赔不是。并解释说,当天他已向某某老师说过,并没有不告而带走孩子的意思。这种诚挚得像野人的献曝的说明和求饶,却得到一个冷酷的答案:

  “你不用再说了!”

  这是何其绝情的回答。电话挂断的喀啦声使这位家长茫茫不知所措。事情似乎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位老师在知道同事应允家长带走自己班上的学生之后,却又找同事理论指责,现在连另一位老师也被波及了。

  教学无非是为了要培养学生明白事理,有个政党的心智成长环境,现在老师不断旁生枝节,又怎能启发孩子心智成长呢?仔细检讨起来,这个教师是陷在狭隘的自我中心之中了。当然,教师应该就这个事例做为教学上的参考实例,避免父母擅自提早把孩子带走,但实在不需要制造偌多的纠纷和烦恼。自我中心有如一片乌云,它会障蔽我们的智慧和光明性,会使一个人忧郁而消极。明朝普明禅师说:

  “一片黑云横谷,

  谁知步步犯佳苗。”

  要当心啊!父母新如果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孩子身上,要他来替你完成自己未遂的愿望,那是错误的。因为孩子会变行成你欲望的工具,同时也会障碍其自我实现。当孩子的潜能被抑制时,他不容易尝到成功的乐趣和充满希望的人生。

  老师对学生的冒犯不可以牢记在心中,这既不卫生又不理智。它会影响孩子应有的教育启发,更会因为成见而扭曲孩子的许多的意思表达。父母也是一样的。如果师长不能把孩子们对自己的不敬,一扫而空,每天以崭新的眼光去看学生,那么你就会不停的受到干扰,你的自我中心也就列加严重。最后,你会失去教导者的全部立场。而且会越来越脆弱,越容易受伤害。那时,你的教学和生活都会受到相当的损害。

  最后我要说,师长若能摆脱(解脱)自我中心的习气,孩子在你的教导下,会觉得情谊浓厚,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从你的身上,学会开朗和自由的思考,他们也能从狭隘的自我中心里走出来,展现通达的人生。  

  (三)涅槃寂静

  教学过程在教育家的眼进而,总认为它是一种活动必须从寂静出发。

  当孩子的学习不受干扰时,学习效果随之提升。什么是干扰呢?你强制孩子坐下来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干扰,所以许多父母强制孩子用功,终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强制学生读书,也是一样。反过来,如果老师宣布一个小时之后考试,孩子们就会专注的读书。俗语说:

  “牵牛容易,推牛难。”

  师长们预设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孩子们会动员起来,专注的学习。目标不宜订得太远太大,则对孩子的引导性较强;订得越远越大,就失去它的引导效果。许多父母老是告诉孩子,努力读书有多好,可以谋得好职业,好待遇。这种目标既不正确,又甚为遥远,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干扰有许多种,情绪上的不安是最严重的干扰,比如说,父母失和,家庭破碎,失去温暖。所以我一再呼吁父母亲,基于子女的幸福和成长之需要,要努力去缔造友爱的家庭,甚至于呼吁政府,对于每一对新婚夫妇,施以婚前教育,告诉他们创造人健全家庭之前。研究中显示,犯罪的青少年大部分来自不健全的家庭和父母离异的家庭。其主要原因是问题缺乏爱,造成不安和价值判断的紊乱。情绪上的干扰是孩子心智成长上致的打击。因为不安与矛盾不断危害了他的专注和逻辑思考系统。

  …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