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

  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

  教育需要老师的爱、睿智和勇气,教导需要教师一念清醒的处置与回应。更可透过佛学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湼盘寂静来检讨反省教导的本质。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认清“诸行无常”的道理:世事是无常多变的,所以你不能以撮薾小知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世事。当然,你也不可以食古不化,用多年前到的一些教育理念,想要在教导上胜任愉快。

  社会是变迁的,在你跟前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情感、情绪状态,似乎不是你年少时的经验所能了解。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自由与放纵很容易混淆。他们的生活富裕,在物质生活上有著强烈的消费倾向,以致很容易被奢靡之风所感染。他们活在价值绘歧、言论自由的时代,但却不知道如何作正确的判断。他们面对汗牛充栋的知识,却找不出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处城市的繁荣,却又感受到孤独与心理压力;贪婪的巨兽,随时在都市的丛林中出现,张开血盆大口把他们吞噬。

  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用更多的心血来引导孩子,协助他们用生活经济经验的素材来沃壮智慧的根,用爱与耐心转导他们走出狂飙与泥淖。于是,师长必须具备教导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本章就教导的权威、教导的本质、教育对社会的回应和教育爱四个观点加以阐述,作为教师和父母教导孩子的参考。

  一、教导与权威

  教师或父母在进行教导时,必然扮演著权威的角色。因为教师有管教的责任,知识和能力比孩子高;特别是社会规范对老师和父母的地位相当尊重,其权威性也就相当明显。

  权威可以促进孩子学习,特别是在身教的认同上,更是明显。孩子总是对权威角色产生仰慕,而在潜意识中直接吸收权威对象的人格特质和待人处世的态度。换言之,身教是因为权威而引发的。权威也可以产生一定强制力,强制孩子认真学习,改正错误,鞭策其努力。

  权威往往被误会为疾言厉色,或者不容怀疑的绝对服从。当权威被视为绝对服从时,其怕进行的教育是控制的、灌输的、屈服的、没有创意的。这样的教育正好是反教育的。因此,权威必须建立在知识上、智慧上、品德上和专业能力上,特别是在启发孩子的教育爱和能力上。它才会成为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力量,并成为孩子们认同的榜样。

  从禅学的观点看,教师必须先具备开悟的能力,才能引导弟子开悟。因此,禅门的教育是教师先具备心智开展的事实,然后才建立教育学生的权威,否则光说而不能力行,是空洞没有价值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特别是做人处事方面,如果教导者本身,都不具备基本的伦常能力,没有关爱别人的修养,他就失去做为“人师的权威”。他所讲的话不容易产生有力的指导性。

  在教导上,人尽皆知,必须建立在自己“能够”,然后才把孩子也教得能够。你会英语才能教会学生英语,你会数学才教会学生数学。当然,做一位教导者的父母和老师,也必须自己能孝顺才教子女孝顺;能讲信修睦才能教导具有这种人文素养;能负责,讲公义,具备民主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然后才有能力和技巧去教好孩子负起责任,履行公义,适应民主生活。

  教师和父母所以失去教导的权威性是因为自己缺乏有素养的所造成的。自己缺乏爱人的能力,所以不能引发孩子也爱你,自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孩子自然误向歧途。所以我一再的呼吁,要把师长的权威建立在能力和智慧上。

  许多人自己不肯敬业上进,却要教孩子认真向学;他们没想到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楷模,而只是一味地“欲求”孩子的好表现。结果要求越多,发生的困扰和反判也越大。身教的楷模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位肯上进,能慈爱孩子,负起责任的人,他自然散放著强列的身教气息,引导孩子实践力行。反之,如果自己对子女或学生缺乏爱,不能踏实的关怀他们,帮助教导他们,尊重其根本因缘加以引导,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那么,无论是老师或父母,动用高压手段也教不好孩子。

  管都孩子要严;对与错,是与非,总是要清楚明辨。但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而要用陶冶和引导。你当然要制止错误和不良的行为,而且要斩钉截铁,毫不迟疑。因为你正代表著明智和社会规范,必须适时回应给孩子,这就是教导权威。但你必须注意,权威代表的是一种正确明理的力量,它的本质是爱,而不是暴。

  如果你是在气愤之下,想到动用权威来压制孩子,那只是运用了权柄,去强压对方,并没有引导孩子心智成长。在气愤下打孩子,看起来也是管教,美其名为师严而后道尊,事实上,师长的威严并没有建立起来,道也尊贵不来。原因是:教导者只是在生气泄愤,并没有时行教育或教导。

  孩子犯错时,你要制止纠正,要督导改正;必要时可施处罚,甚至体罚。但处罚和体罚要越少越好,因为它会伴随著嫌恶性后果,破坏良好的沟通,压制自由的思考,影响学生情绪的正常发展,造成被动的行为态度。如果你非体罚不可,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对孩子施以体罚是出于爱心,而且是有能力的爱,能引发孩子改过迁善的爱。

  ·不能在气愤时体罚孩子,这会把教导工作误导成泄愤,既失去教育效果,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

  ·孩子错在哪里,要说清楚,体罚之后,要言简意赅加以训勉。

  ·体罚加以追踪考核,改过自新时,要及时予以鼓励,言语的勉励和欣慰的太度,对孩子最具诱导性。

  ·要慎选体罚工具,以教鞭或戒尺为宜,惩罚的方式不能造成孩子身心上的伤害。

  严格的说,体罚可能是比较无奈的办法。不过,它也是一帖猛药,不得已才可以用,而且要心怀爱心,打在手里,疼在心理。请切记!猛药要少用,否则会有严重的负作用。

  千万不要把老师和父母和权威建立在处罚和体罚上,而要把它建立在德行、知识、智慧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上。在自由民主社会里,教育必须教导孩子爱、尊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集权式的权威,显然有害于民主自由美德之开展。

  在禅的观点下看教育,教育无所谓权威。禅家的出发点是用智慧的权威训练学生,作学生的楷模,教导学生开展人生的智慧。禅者慈悲心的教导下,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的磨练。禅门戒规,一言一行,都要如法才行。所谓:

  “具众足戒,

  不犯威仪。”

  以现代教育来说,校规、生活礼仪、家庭生活规范,都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都要严格要求,如有违失,亦施惩诫。不过,这是生活的规矩,而不是老师的权威。接受严格的生活训练和劳动服务,负责各种职事,辛勤的工作等等。更重要的是接受忍耐的训练。

  “一等僧是在师家的键锤中日益强壮。”

  教导一定要严,要认真,要多加磨练,但却建立在悲智双运之中。而学生却也在老师以智慧引导下,终于有了开悟。

  从禅的观点来看,教师的权威终究要面临学生的挑战。因为弟子如果不从老师的权威中解脱出来,就不能在精神生活上超越出来。比如说,唐朝的黄檗禅师,有一天,就用耕作的机会,以锹来表示智慧与权威说:

  “就是这,世上没有人能竖得起。”

  临济知道黄檗的意思,便把锹夺过来,竖在地上说:

  “为什么却在我的手里呢?”

  这也就是说,“老师,法和智慧不是也在我的掌握之中吗?”于是,当天黄檗便退回去,并向弟子们说:

  “今天已有人带领你们工作了。”

  禅的主要目的在引导弟子们醒觉、开慧、展现他的人生,教师的权威建立在智慧上和慈悲心上。当弟子们开悟时,已不再是权威了。

  禅门的教导方式是严格的,但却很慈悲;有些禅师的慈悲,像春风一样,引导著弟子彻底悔改。宗演禅师还是云水僧时,在建仁寺的俊涯禅师下参禅。某日,天气炎热,在俊涯禅师外出大吃一惊。宗演惊醒了,来不及回避,只好继续状睡。禅师小心的走过,轻声的说:“对不起!对不起!”而宗演比时则渐愧得浑身冒汗。从此,一分钟也在敢放逸,朝夕精进参禅,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我认为禅师们对弟子的教化,有时像烈日,有时像春风,时而迅风雷雨,时而清凉雨露。他们在教导的方法上表现得严格而慈爱。

  禅者自己是一个醒觉者,他们从来没有因弟子的冒犯或过失而被激怒。所以在教法上也就活泼伶俐。我认为现代的教师和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保持几分醒觉,才能树立起教导者的权威。特别是学校教师,更应该从觉性中,培养好的感受性,了解学生,用他的专业素养和技巧来教导学生,而把那陈旧的打骂教育淘汰掉。

  当我们把教导的权威建立在智慧、知识、爱和专业的技巧上时,权威就不再是压人的权柄,而能引导学生的能力和品行,学习的目的也就不再是建立权威。因为权威已经不复存在,老师和学生不是上下的关系,不是主从的缔结,而是一种建立在教育爱和心智成长的互动关系。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教学相长。学生投入沉习与探究,教师也进入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习的场势,看起来教师是在循循善诱,但师生是同时面对真理的。

  教导的起点需要一种共识,那要靠教导者来建立,那是权威的。由于权威的特质,学生愿意,也心惊成服的向师长学习。一旦进入教学的互动,权威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可是最后教师把学生教会了,学生对教师的爱心和求知态度则又无比的感激与尊敬。所以禅门把它分成三个阶段:

  “开始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修行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悟道时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在教导的过程中,教导者的权威是知识与爱,而不是强大的权柄。建立在知识与爱的权威,才能启发学生,使学生不致掉入权威的奴隶,失去他们的创意和心灵的自由。

  

  二、教学的三法印

  作为一个教导者,无论是父母或教师,都应认…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