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岩
第二章 教導的新猷
教育需要老師的愛、睿智和勇氣,教導需要教師一念清醒的處置與回應。更可透過佛學中的“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湼盤寂靜來檢討反省教導的本質。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須認清“諸行無常”的道理:世事是無常多變的,所以你不能以撮薾小知去應對千變萬化的世事。當然,你也不可以食古不化,用多年前到的一些教育理念,想要在教導上勝任愉快。
社會是變遷的,在你跟前的孩子,他們的思想、情感、情緒狀態,似乎不是你年少時的經驗所能了解。他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裏,自由與放縱很容易混淆。他們的生活富裕,在物質生活上有著強烈的消費傾向,以致很容易被奢靡之風所感染。他們活在價值繪歧、言論自由的時代,但卻不知道如何作正確的判斷。他們面對汗牛充棟的知識,卻找不出究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處城市的繁榮,卻又感受到孤獨與心理壓力;貪婪的巨獸,隨時在都市的叢林中出現,張開血盆大口把他們吞噬。
因此,教師和父母必須用更多的心血來引導孩子,協助他們用生活經濟經驗的素材來沃壯智慧的根,用愛與耐心轉導他們走出狂飙與泥淖。于是,師長必須具備教導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本章就教導的權威、教導的本質、教育對社會的回應和教育愛四個觀點加以闡述,作爲教師和父母教導孩子的參考。
一、教導與權威
教師或父母在進行教導時,必然扮演著權威的角色。因爲教師有管教的責任,知識和能力比孩子高;特別是社會規範對老師和父母的地位相當尊重,其權威性也就相當明顯。
權威可以促進孩子學習,特別是在身教的認同上,更是明顯。孩子總是對權威角色産生仰慕,而在潛意識中直接吸收權威對象的人格特質和待人處世的態度。換言之,身教是因爲權威而引發的。權威也可以産生一定強製力,強製孩子認真學習,改正錯誤,鞭策其努力。
權威往往被誤會爲疾言厲色,或者不容懷疑的絕對服從。當權威被視爲絕對服從時,其怕進行的教育是控製的、灌輸的、屈服的、沒有創意的。這樣的教育正好是反教育的。因此,權威必須建立在知識上、智慧上、品德上和專業能力上,特別是在啓發孩子的教育愛和能力上。它才會成爲對學生循循善誘的力量,並成爲孩子們認同的榜樣。
從禅學的觀點看,教師必須先具備開悟的能力,才能引導弟子開悟。因此,禅門的教育是教師先具備心智開展的事實,然後才建立教育學生的權威,否則光說而不能力行,是空洞沒有價值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一樣,特別是做人處事方面,如果教導者本身,都不具備基本的倫常能力,沒有關愛別人的修養,他就失去做爲“人師的權威”。他所講的話不容易産生有力的指導性。
在教導上,人盡皆知,必須建立在自己“能夠”,然後才把孩子也教得能夠。你會英語才能教會學生英語,你會數學才教會學生數學。當然,做一位教導者的父母和老師,也必須自己能孝順才教子女孝順;能講信修睦才能教導具有這種人文素養;能負責,講公義,具備民主生活的態度和能力,然後才有能力和技巧去教好孩子負起責任,履行公義,適應民主生活。
教師和父母所以失去教導的權威性是因爲自己缺乏有素養的所造成的。自己缺乏愛人的能力,所以不能引發孩子也愛你,自己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孩子自然誤向歧途。所以我一再的呼籲,要把師長的權威建立在能力和智慧上。
許多人自己不肯敬業上進,卻要教孩子認真向學;他們沒想到自己的行爲本身就是楷模,而只是一味地“欲求”孩子的好表現。結果要求越多,發生的困擾和反判也越大。身教的楷模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位肯上進,能慈愛孩子,負起責任的人,他自然散放著強列的身教氣息,引導孩子實踐力行。反之,如果自己對子女或學生缺乏愛,不能踏實的關懷他們,幫助教導他們,尊重其根本因緣加以引導,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識。那麼,無論是老師或父母,動用高壓手段也教不好孩子。
管都孩子要嚴;對與錯,是與非,總是要清楚明辨。但不是用嚴厲的手段,而要用陶冶和引導。你當然要製止錯誤和不良的行爲,而且要斬釘截鐵,毫不遲疑。因爲你正代表著明智和社會規範,必須適時回應給孩子,這就是教導權威。但你必須注意,權威代表的是一種正確明理的力量,它的本質是愛,而不是暴。
如果你是在氣憤之下,想到動用權威來壓製孩子,那只是運用了權柄,去強壓對方,並沒有引導孩子心智成長。在氣憤下打孩子,看起來也是管教,美其名爲師嚴而後道尊,事實上,師長的威嚴並沒有建立起來,道也尊貴不來。原因是:教導者只是在生氣泄憤,並沒有時行教育或教導。
孩子犯錯時,你要製止糾正,要督導改正;必要時可施處罰,甚至體罰。但處罰和體罰要越少越好,因爲它會伴隨著嫌惡性後果,破壞良好的溝通,壓製自由的思考,影響學生情緒的正常發展,造成被動的行爲態度。如果你非體罰不可,定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對孩子施以體罰是出于愛心,而且是有能力的愛,能引發孩子改過遷善的愛。
·不能在氣憤時體罰孩子,這會把教導工作誤導成泄憤,既失去教育效果,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
·孩子錯在哪裏,要說清楚,體罰之後,要言簡意赅加以訓勉。
·體罰加以追蹤考核,改過自新時,要及時予以鼓勵,言語的勉勵和欣慰的太度,對孩子最具誘導性。
·要慎選體罰工具,以教鞭或戒尺爲宜,懲罰的方式不能造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
嚴格的說,體罰可能是比較無奈的辦法。不過,它也是一帖猛藥,不得已才可以用,而且要心懷愛心,打在手裏,疼在心理。請切記!猛藥要少用,否則會有嚴重的負作用。
千萬不要把老師和父母和權威建立在處罰和體罰上,而要把它建立在德行、知識、智慧和處理事情的能力上。在自由民主社會裏,教育必須教導孩子愛、尊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集權式的權威,顯然有害于民主自由美德之開展。
在禅的觀點下看教育,教育無所謂權威。禅家的出發點是用智慧的權威訓練學生,作學生的楷模,教導學生開展人生的智慧。禅者慈悲心的教導下,學生必須接受嚴格的磨練。禅門戒規,一言一行,都要如法才行。所謂:
“具衆足戒,
不犯威儀。”
以現代教育來說,校規、生活禮儀、家庭生活規範,都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都要嚴格要求,如有違失,亦施懲誡。不過,這是生活的規矩,而不是老師的權威。接受嚴格的生活訓練和勞動服務,負責各種職事,辛勤的工作等等。更重要的是接受忍耐的訓練。
“一等僧是在師家的鍵錘中日益強壯。”
教導一定要嚴,要認真,要多加磨練,但卻建立在悲智雙運之中。而學生卻也在老師以智慧引導下,終于有了開悟。
從禅的觀點來看,教師的權威終究要面臨學生的挑戰。因爲弟子如果不從老師的權威中解脫出來,就不能在精神生活上超越出來。比如說,唐朝的黃檗禅師,有一天,就用耕作的機會,以鍬來表示智慧與權威說:
“就是這,世上沒有人能豎得起。”
臨濟知道黃檗的意思,便把鍬奪過來,豎在地上說:
“爲什麼卻在我的手裏呢?”
這也就是說,“老師,法和智慧不是也在我的掌握之中嗎?”于是,當天黃檗便退回去,並向弟子們說:
“今天已有人帶領你們工作了。”
禅的主要目的在引導弟子們醒覺、開慧、展現他的人生,教師的權威建立在智慧上和慈悲心上。當弟子們開悟時,已不再是權威了。
禅門的教導方式是嚴格的,但卻很慈悲;有些禅師的慈悲,像春風一樣,引導著弟子徹底悔改。宗演禅師還是雲水僧時,在建仁寺的俊涯禅師下參禅。某日,天氣炎熱,在俊涯禅師外出大吃一驚。宗演驚醒了,來不及回避,只好繼續狀睡。禅師小心的走過,輕聲的說:“對不起!對不起!”而宗演比時則漸愧得渾身冒汗。從此,一分鍾也在敢放逸,朝夕精進參禅,後來成爲一代宗師。
我認爲禅師們對弟子的教化,有時像烈日,有時像春風,時而迅風雷雨,時而清涼雨露。他們在教導的方法上表現得嚴格而慈愛。
禅者自己是一個醒覺者,他們從來沒有因弟子的冒犯或過失而被激怒。所以在教法上也就活潑伶俐。我認爲現代的教師和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保持幾分醒覺,才能樹立起教導者的權威。特別是學校教師,更應該從覺性中,培養好的感受性,了解學生,用他的專業素養和技巧來教導學生,而把那陳舊的打罵教育淘汰掉。
當我們把教導的權威建立在智慧、知識、愛和專業的技巧上時,權威就不再是壓人的權柄,而能引導學生的能力和品行,學習的目的也就不再是建立權威。因爲權威已經不複存在,老師和學生不是上下的關系,不是主從的締結,而是一種建立在教育愛和心智成長的互動關系。學生在學習,教師也在教學相長。學生投入沈習與探究,教師也進入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學習的場勢,看起來教師是在循循善誘,但師生是同時面對真理的。
教導的起點需要一種共識,那要靠教導者來建立,那是權威的。由于權威的特質,學生願意,也心驚成服的向師長學習。一旦進入教學的互動,權威已經沒有存在的余地,可是最後教師把學生教會了,學生對教師的愛心和求知態度則又無比的感激與尊敬。所以禅門把它分成叁個階段:
“開始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修行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悟道時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在教導的過程中,教導者的權威是知識與愛,而不是強大的權柄。建立在知識與愛的權威,才能啓發學生,使學生不致掉入權威的奴隸,失去他們的創意和心靈的自由。
二、教學的叁法印
作爲一個教導者,無論是父母或教師,都應認…
《覺·教導的智慧 第二章 教導的新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