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禅門教誡中“如來”的最起碼的意義。
在分工合作的開放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我實現而做一個有用而成功的人:人不一定要出人頭地,但一定要過得充實愉快;不一定要出類拔萃,但一定要讓自己活得有用有價值,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喜歡自己的職業和生活,這也是“如來”的生活法義。
如果我們不忠于自己,只想活在占有、貪婪和物欲的豪奪之中,那麼生活就會“物化”,精神就會變得苦悶。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物欲的觀念加諸子女的教育上,把孩子看成物一樣來操縱。那會破壞孩子潛能的契機,損害他身心成長的自然律則。許多父母把子女的分數和名次看得太重,把報教科系視爲自己欲望的延伸,管得嚴,逼得緊,報考的志願完全基于功利,這是今日教育違反常理的地方,也正是教育弊端之所在。
禅家認爲每一個人都具備特有的本質或根性因緣,透過啓發和覺醒,就會像寶藏一樣閃爍著光明的人生。唐朝時候,馬祖道一對千裏迢迢從越州來問法的大珠慧海說:
“我這裏一點佛法也沒有,你自己放棄自家寶藏不顧,來這裏做什麼?”
大珠便問:
“什麼是我的寶藏呢?”
馬祖說:
“現在問我的即是,這個寶藏一切具足,沒有欠缺,運用起來非常自在,何必向外追求呢?”
大珠聽了這話便大悟了。現代的父母和老師,在讀完這則會安案時,也該大悟才對,我們該徹底的覺悟,孩子一定依照自己的本質和條件去成長,我們要依孩子現有的一切去鼓勵他,訓練他,啓發他,獎掖他;而不是一味現備他辦不到的地方。
書讀不好,沒關系,只要把基本的讀寫算學會了,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性向去學習一技之長,前途仍然大有可爲。這世界是不同能力的人組合起來的,每一個人都有用,都是一個寶藏。
社會上流行著一種觀念,以爲孩子書讀不好就沒有前途,沒有希望,這是野心作崇下所産生的價值判斷。這種觀念不曉得戕害了多少青少年。
學校課業上的挫敗,常常使年輕人蒙上一層晦氣。在此我要呼籲天下的父母親和老師,請你鼓舞每一個孩子,給他們信心,給他們豪氣,對他們勉勵和期許。青少年總是在大人的引導、信賴和鼓舞中茁壯成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少年時代幾乎是低能班的學生,因爲他的功課實在太差了。陳之藩先生在“劍河倒影”一書中寫著:
“邱吉爾幼年遭遇的坎坷是史無前例的。同班同學,人家都學拉丁文了,把他編入低能班,只有資格念英文。人家都用希臘文作詩了,他依然在低能班念英文。鄰居指手劃腳的歎息,爲什麼這樣個名門貴族出這種白癡;連他的父親也不理解自己的兒子,委婉著勸他投考軍校。同學們當面惡作劇,教師們當面給他難堪;天之昏、地之暗,不是一個孩子能承受的。”
“我記得二十年前讀他的幼年自傳,就激動的想哭;現在想起來,還是五內如沸,邱吉爾好像只有一個老師威林頓這慰過他說:“你會奮鬥出一條自己的路來的!””
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意味著要你拿自己的子女或學生去跟邱吉爾比,去摹仿他。事實上,想摹仿也摹仿不來。要切記!教育不是野心的投射,而是對人與事的尊重和熱愛。邱吉爾的例子在于告訴我們:威靈頓這位老師對邱吉爾的關懷與鼓勵,扭轉一個被奚落少年的命運。它的關鍵就在于:
“你會奮鬥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應奮鬥出自己的一條路來,去實現他充滿悅樂的人生。
禅宗也要人走出自己的路來,所以《六祖壇經》中提示著一個偉大的理念:
“只合自悟自度。”
唐朝雲門宗的禅法裏,似乎更重視這個自我實現的理念。雲門文偃最有名的教育秘訣就是:
“顧、鑒、咦!”
顧表示一個肯努力學習;鑒是發現自己,不讓自己被野心和虛榮牽著鼻子走;咦是自己能成功的實現生活所發出悅樂的喜悅之聲!這叁個階段,雲門禅者把它發展成叁個步驟,用以啓發弟子,作爲展現人生的標竿:
·涵蓋乾坤
·截斷流機
·隨波逐浪
涵蓋乾坤是指一個人張眼能看,用耳能聽,不辭辛勞,處處肯學的態度。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給他豐富的曆練及家事等日常生活的勞務,乃至應對進退,德智體群美,都要有學習涉覽的機會。現在許多的父母,一味要孩子讀書,起碼的家事,親朋好友的往來,統統疏于教導,甚至連運動健康、育樂情趣也忽略了,這樣的教育是單薄的,是無根的,是蒼白脆弱的。難怪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有著生活無能的現象,對世事人情更是無知。目前許多青年人,正因爲生活經驗的匮乏,以致于孕育不出生命的活力,而相對的變得充滿抱怨、消極、嫉妒,在眼高手低的境況下,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一片迷惘。
《天下雜志》七十九年十一月的教育特刊中,發表對臺灣一千大製造業及叁百大服務與金融業的調查結果,發現企業界對我國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並不滿意,特別是:
·團隊精神差,主動與創造力不夠。
·教育並沒有培養出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的好國民。
·企業倫理和職業道德有待重建。
我們似乎保重視學曆,而不重視立身處世和工作能力的培養,我們缺乏完整的教育,這也正是缺乏雲門禅所謂“涵蓋乾坤”以培養明白事理、廣博知識、多方面能力、幹練的工作習慣和職業道德的現代國民。
從雲門禅的觀點看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和訓練是不夠的。人必須在大快朶頤努力學習之後,經過“截斷流機”的澄淨和曆練,把野心放下,代之以踏實的態度;要把虛幻與浪漫摒除,代之以敬業和力行。當一個人把生活的眼光投回到生活的本身,把工作的旨趣安捺在務實的層面時,虛榮心化爲責任感,他真正能工作,能實現,能好好生活了。
最後,雲門禅告訴我們,教育的極至是要一個人能真正的實現自己的潛能,在這多變的世局之中,保持著禅定與智慧,去因應一切,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就像在水中優遊的劃水逐浪。它是有創意的,主動的,悅樂的一種生活方式。
教育的目的就雲門禅的觀點看,就是要孩子多方曆練、學習和試探,其次是引導孩子發現真正的自己,接納自己,充實自己。最後,使他能自我實現,在社會上,作一個有文化素質、有能力、有自信、有氣質的人。而這樣一個教育曆程,卻建立在一個零點理上——每一個畢竟是珍貴的寶藏,都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
人生應該是豐富的、悅樂的、多采多姿的。但多數的人卻覺得自己孤獨、寂寞和苦澀。禅家告訴我們,如果你把目光放在貪婪和野心上,那麼生活就會變成物欲的手段,你就會變得孤獨苦澀。如果把目光放在自己人生的實現上,即刻覺得活得美妙有趣。
禅家說,“請不要壓良爲賤啊!”意思是說,每一個人本來是高貴的,卻因爲比較而使人墜落。生活本來是順遂自然的,卻因爲彼此的強烈競爭和挑剔,而使自己煩惱不安。教育如果不從醒覺著手;引導一個人實現他的人生,那麼教育的使命就令人懷疑了。
人可以展現自己的才華,拓展自己的志業,但不是要打敗別人,或高人一等。一當然要努力去做個有用的人,能服務社會,過有意義的人生,但不是要揚名聲、顯威勢。禅的人生教育就是這樣踏實的自我醒覺與實現:每一個人都要接納自己,根據自已的根性因緣過悅樂的人生,看出自己生命的希望。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