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P3

  ..续本文上一页父母必须先学习同情和助人,而后方能教子女学会比一高贵能力;当然老师必须具备慈悲的襟怀,才能点燃孩子的人性光明面。禅家说:

  “给后人作标榜。”

  别忘了自己要教子教孙,千万不可放逸。身教是无相的,它在无形中教好子女和学生,也在无形中教坏他们。

  最后,你要让你的孩子或学生心怀希望,让他们从自信中确立希望。要让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从书报、杂志及新闻资料中,学习到黑暗过后一定是光明,问题总有方法可以解决,麻烦一定可以克服。他有信心、有希望、有毅力去寻找答案,克服挑战。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孩子们幸福与成长的保证。       

  希望就像是心中的太阳,它使孩子温暖,给孩子勇气和奋发的豪气。但是,请切记!希望绝非野心的欲望,如果你教给孩子的是占有和欲利。那就会把孩子推入心灵上又饥又饿的地狱。禅者提醒我们:

  “光明遍照。”

  你必须心怀光明磊落的希望,时时表现著信心和悦乐,肯上进,肯努力,这样才能培育他们充满希望的心境。我常常对我的孩子说,“把挫败时的泄气丢到垃圾桶去!让我们打起精神,寻找成功的经验,继续干下去!”

  孩子失败时不宜责罚,而要帮助他把困难和盲点找出来,加以改正;我称它叫“捉臭虫”。我跟我的孩子总是在乐观之中去捉臭虫,以希望的心情为未来作憧情和努力。

  我认为父母和老师都应以教导生活的智慧为重。因为它是教育的根,是文化的本,是一个人幸福的活水源头。唐朝的马祖大师说:

  “马车不动了,是打马还是打马车?”

  答案是很鲜名,当然是打马。但是,今天的教育为什么那般重视智育和升学的有相教育,而忽视根本的无相教导呢?我想,马祖大师一定会说,你错把马车当马了。

  

  三、平常的教导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教导,父母或教师一定要在认真的教导中怀著一颗平常心。万不可求好过切,爱之适以害之;更不可以疏于教导,任其嬉戏堕落。我在许多亲职教育的演讲中,经常告诉年轻的父母亲,要用禅家的智慧教导子女。这个教导的妙谛就是:

  “平常心里好认真。”

  对于儿童或青少年的教育,如果以平常心去协助其学习,促进其身心成长,培养其生活适应和道德责任,自然会流露著好气氛,孩子也易于接受。父母或师长在指导孩子时,显得有理性,当然易于培养孩子的信心、好学和自主性。这样的教导方式,容易成功。亲子或师生之间,不会造成冲动,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摩擦。这样的教导是“四两拨千斤”的教法。它的基本态度是平常心中的认真,是冷静清醒下的热爱。

  反之,如果不从平常心出发,一心想要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绩,出人头地。教导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位博士、律师、医师、会计师等等。这样的教育是执著的,有企图、有野心的。教导的启发本质被扭曲为欲求。孩子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师长很容易恼怒地苛责或处罚他们。这时,学习即刻蒙上一层不愉快的气氛。唐朝鸟窠禅师说:

  “识性不停,

  得非险乎?”

  对子女的教育,如果强制其接受自己为他选择的目标,则爱会变成子女乏味的束缚,责任和关注反而引起他的反抗。即使孩子全力以赴,去完成你交代的目标,也无异消足适履,抑制其潜能。讲注意,完全听话,去实现师长所订的目标,即使实现了,也不是他的“自我实现”,孩子并没有培养出自动学习的能力。

  大人愈是用强制性的方法教导子女,孩子好学的态度愈不容易带动起来。你一定也留意到,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孩子,因为在学业竞争上,没有得到成功与肯定,而放弃了学习。那些所谓的功课好的孩子,因升学压力的逼迫,一旦上了大学,则明显的对求知显露疲态。至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之后,肯自动阅读、继续求知的人就凤毛麟角了。我们的社会,求知的风气不彰,企业界在研究与发展方面不肯投入,背后是由错误的教育导向所引起的。

  教导青少年及孩童当然要认真,要肯花心血,循循善诱,作多方面的启发,提供各种学习经验,为他打下好的根基。但是,如果不是抱著平常心,就不可能维持你原先的认真的态度,源源不绝地提供启发心智的素材。

  禅家把平常心当作生活的智慧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唐朝时候,两位禅宗大师,对平常心作了以下简短的对话。赵州问南泉:

  “如何是道?”

  南泉说;

  “平常心是道。”

  赵州又问:

  “还可趣向否?”

  南泉说:

  “拟向即乖(扭曲或错误)。”

  很明显的,平常心不是一种造作或野心,更不是追求任何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羡慕,而是心平气和的看清事实,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需要,作适当的回应,从而发生鼓励、引导、支持和启发的效果。

  平常心的反面即非常心。在教导儿童或青少年时,最常见的错误态度有三种。一种是功得利的求好心切型;一种是养而不教的放任型;另一种是爱而无心的委托型。这三种教育态度,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无益的。

  求好心切型的人,对孩子的教育抱著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子女的未来描绘著一张虚幻的蓝图,每天都在为孩子未雨绸缪,预作准备。他们错把孩子当成自己,又把孩子的现在当成未来,所有的教导似乎与孩子现在的身心与知识状况不相切合。孩子受了许多苦,父母亲自己也疲于奔命,而对于孩子的健康与心智发展,却无多大好处。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告诉我说,他的孩子现在念国小五年经,最近在日记上写著:“我真的很不幸,生活一点乐趣也没有,每天除了学作功课之外,就是被送去补习。星期三下午,同学们留在学校打球,我独自去补习作文。星期六下午,大伙儿留在学校作壁报,妈妈却来接我去学英语。星期天上午又要学钢琴。我不能去玩,我很难过。”我相信,一只关在金笼子的鸟,是长不好的。

  安排和鼓励孩子读书和学习是对的,但是如果负担过重,疏忽了活泼的体闲和快乐情趣,就脱离了教导的常道。它往往会造成孩子厌倦读书或障蔽其心智成长上的缺憾。

  放任型的教导方式,与求好心切型正好相反,但同属于非“平常心”的教导态度。他们对孩子显得不关心,放纵而很少管教。这类的父母或师长,似乎自己就缺乏自制的能力。他们没有能力爱孩子,也无心关怀孩子。放任型的父母所建立的家庭是散漫而没有责任的,所以孩子很容易误码入歧途。特别是开放而价值观念纷歧的社会,孩子最容易因父母之放任和疏忽,造成终身的遗憾。

  禅家把前面求好心切的态度称为“知”,把放任不管的态度称为“不知”,而教导既非“知”的人所能做得好,也非“不知”的人所能做得好,因为他们都处于非“平常心”之中。所以,当赵州听到南泉说“拟向即乖”时,又紧接著问,那么什么才是道呢?南泉说:

  “道不属于知或不知,

  知是妄觉,

  不知是无记。”

  如果你以强求之心去教导孩子,好坏就会陷在虚幻之中,终归于失败。如果你什么都不去做,教导也就落入“无记空”里,等于放弃教导。究竟什么是教导的正确之道呢?很简单,那就是平常心。是以一颗清醒而又认真的心,去引导孩子,启发孩子,甚至要严格训练他们,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导。

  至于委托型的教导方式,是希望子女接受好的教育,自己却不肯从事教导。他们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应酬,却把教导的责任完全委请学校、补习班或家庭教师。乍看之下,他们似乎很重视教育,但是由于自己疏于配合和指导,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成果。

  十几年前,我的两个孩子还小,当时我曾打算再赴美国留学,修个博士学位。我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很慎重其事的告诉我:“你应该留一点机会给孩子去读,万不可以统统由你读光了。如果你现在出国读书,孩子由谁来教导?父亲的角色和言教是很难替代的。记住!不要只想自己读书,也要留一些给孩子读;不要只想著自己赚钱,要留一些钱给孩子赚;不要一味想著自己的前途,要留个前途给孩子去开拓。”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打消出国的念头。

  我曾经在教育心理学杂志上看一以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大学研究所学生所生的子女,有不少在智能发展上有了问题,学习上也有困难。经过一番追踪研究,发现这些研究生功课太忙,为了生活又必须打工,只好把孩子托别人带,以致疏于教导,使他们子女的心智成长受到影响。

  许多年轻父母,忙著自己的事业,疏于和子女建立融洽的情感和温暖,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他们却抱怨地说:“孩子要什么我给什么,我为他请家教,送他进最好的学校,安排最优秀的老师,为什么会成绩低落,不肯上进呢?”对的,也许你的孩子什么都有,独独缺乏平常心的关怀和教导。

  平常心是教导的妙谛。它是一种清醒的智慧,认真踏实的态度和慈悲温柔的心怀。它没有野心,没有贪婪,而是透过临济大师所谓的“老婆心切”,去触动儿童和青少年心中的光明全性。

  父母和老师若能心怀平常心,就能教导出活泼、健康和肯上进的儿童或青少年。

  

  四、让孩子走出自己的路

  禅门弟子各个都要接受禅师恺切的嘱咐:“毕竟是你自己。”禅的重点就在于引导弟子看清自己,如如实实的去成长,去展现生活;笃笃当当的接纳自己,去过成功的人生。因为每一个都注定要依照自己的因缘去努力,去发展,去实现他的活力,而不是把自己变造成别人,照别人的意思去生活。

  人类最愚蠢的行为是一味摹仿别人;最荒唐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去跟别人比较。摹仿使人失去实现自己的惬意,否定自己的天赋;比较使自己的人生沦为竞争的工具。因此,教育的任务是肯定每一个孩子,依其资质、性向、能力和志趣,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成功的机会。换句话说,教育是要使一个人成就他自己的本质,这…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