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因缘成就,都能过实现的生活,就叫做“平等性智”。
父母亲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从小就教他跟别人的比较和竞争,结果孩子的教育变成了竞争的手段,而真正重要的事——发展他的潜能——则被忽略。出人头地的观念,很容易否定孩子的潜能,而导致他的溃败。
我在《禅·生命的微笑》一书中,曾引述一则寓言说,“有一天,一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开会,讨论学校的课程。免子说赛跑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鸟儿说飞翔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老鼠说挖地洞重要,也一定要列入课程。最后,他们把各种重要的技能都列入课程,强制他们的孩子学习。结果鸟儿的飞翔本来应该考甲等,后来,为了学习用翅膀挖地洞,把羽毛弄坏了。他既没有学会挖地洞,连飞翔也考个丙等。免子为了学飞翔,从树上跌落而骨折,他不但飞不成,连牠专长的赛跑也出了问题。教育的结果,没有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潜能发展成长,反而都受到创伤而垂头丧气。”
今天的教育是不是跟这则寓言有些相像呢?我们是不是把各种不同才能的孩子,放置在同样的升学和制造文凭的生产线上,以致否定了孩子发展潜能的机会呢?我想,答案是不言可喻的。因此,现在正是改变教育观念的时候,我们所要重视的就是启发潜能,肯定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予以鼓励和诱导。
禅的宗旨就是见性成佛。见性就是实现自己的本真,成佛就是个人的充分醒觉。因此,成佛并非有一个身外的佛可以成就,而是要从自己的潜能与实现中,去成就圆满的人生。南唐的慧超和尚问法眼文益禅师说:“如何是佛?”法眼的答覆是:
“汝是慧超。”
法眼文益指出,只有慧超能依照自己去实现,去修证,去服务一切众生,去实践大乘菩萨行,那就是佛道。这个观念不正是现代所急需的借镜的吗?
请注意!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实现,而不是透过欲望和野心去塑造一个不幸的怪人。
二、无形的教诲
父母亲都关心自己子女的幸福;为了子女有好的前途,殷殷督导他们用功读书;期待儿女将来有好出路,为他们选择好学校,勉励升学,叮咛报考热门科系。于是,升学竞争激烈,教学所重视的是升学,学生所关心的是考试、未来的出路和功利。教育普遍被看成满足欲望和野心的工具。于是教学的启发性本持流失了。我们几乎很少教导生活的智慧,适应的能力,深邃的思想以及实现幸福悦乐人生的活力。
我们重视的是看到的东西,拘泥于刻板的教育内容,所学的偏重于知性的思考和科技文明下的生活技能。乍看之下,我们似乎做了中肯的抉择,为著下一代的教育做了有利的考虑。事实上,我们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课题。而这些课题是没有标准化教材,没有固定答案,不是用语言文字能直接教授或测出成绩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适应,是深藏在心中的智慧和伦理能力。它没有公式可以依循,无法用知性的教材来达到完全的启发,所以我透过禅家的用语,把这种生活智慧的教导称为无相的教导。
禅家是很重视生活智慧的陶冶和启发的。因为它能使一个人独立思考,自动的学习,有著清明开朗的态度,从而使人活得更有创意,不被色相所欺,不执著于偏狭的观念和见识。禅家认为,培养生活智慧必须从心灵的陶冶开始。宋朝无门和尚说:
“佛语心为宗,
无门为法门。”
意思是说,佛的一切教诫以心性的启发和觉悟为契要,在教导上没有固定的方法或标准化的法则可以遵循。也就是说,生活智慧的启发,不是透过定义的解说或行为的训练和死读书所能完全办得到的。因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日常生活,随时加以启发和教导,经一事长一智,所以他说:
“大道无门,
千差有路。”
人唯有不断的接受各种生活的磨练,才能使待人处世的智慧圆熟增长。于是,他搜集了四十八则活活泼泼的禅门公案,做为平常教导学生的素材,而不是以解释和定义来进行生活智慧的教导。他的教法是许多个案,每一个案的内涵是活水般的经验,要弟子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反省、自照自鉴,而训练自己的生活智慧。他把这本书叫做《无门关》。而这几个字也正确的表现出他的独特教学方法——无相的教导。
对于现代人而言,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籽提升生活智慧,都要注重无相的教导:要在生活中陶冶,要从许多好的故事、小说、文学和生活体验中陶冶心性,启发智慧;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子女,一味读死书:只知道学校生活,不知道亲朋之谊;只学课本,不学待人接物;只想接受照顾,而不懂关心别人;只考虑自己,而不尊重别人。这样会使一个人的社会智慧变得愚昧,生活适应发生困难,人际关系就得僵死,思想和情感的感受性发生问题。这样一个人是很难有健康的心智和成功的人生。
在这开放的社会里,我们看到许多生活适应不良的成人,他们的婚姻生活有了难题,工作上经不起压力,情绪不稳定,心理有了疾病。这些人没有学历之分,而共同点是生活智慧的贫乏。学校里也发现许多逃学逃家的孩子,他们投身于不良同侪之中,染上种种恶习,用药物来麻醉自己,这些青少年也是因缺乏生活智慧的启发所致。
缺乏生活智慧,就会经不起诱惑而误入歧途。因此,我们要重视无形的教导,在潜移默化之中,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有著深邃的人生智慧。我认为,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种无形的能力的养成,孩子也就不怕世途险恶了。
·信心与安全感
·热忱与负责
·主动学习
·同情之心
·心怀希望
信心是一个人能肯定自己,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挑战的心理力量。有了自信,才不怕尝试,才能应付将来的危机。信心是培养出来的,是一种实力,而不是口头传述的语言观念。你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侍人处世,看出他的优点,给他鼓励;安排参加各类活动,指导他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机会。当孩子累积相当的成功经验之后,就会建立起自信心来。许多老师和父母,求好心切,一时给孩子订的标准太高,又经常对孩子的表现加以批评和挑剔,孩子反而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安全感,这样很难培养信心。禅宗第三代师僧璨说:
“狐疑尽净。
正信调直。”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怀疑时,自信心就自然的展现出来。请注意,信心不是自负自傲,而心心平气和的肯定自己。因此,对孩子成功时的赞美必须对事不对人,中肯而不夸张。时时刻刻发觉孩子的优点,予以肯定是培养信心的起点,给他接受挑战的机会,帮助他获得成功的经验,时孕育信心的有效途径。
热忱就是佛家所谓的精进,也是一般所谓的热心。没有热心就不能承担重任。缺乏热心不但不能贯彻自己的计画,在人际关系上也会显得孤立,时下游手好闲的人、眼高手低的人、做事虎头蛇尾的人随处可见,那是历为缺乏热忱和责任感所致。
孩子天生是热心有责任感的,只要大人做家事时肯让他参与,孩子自然流露热心。如果父母自己就慵慵懒懒,不做家事,不以热忱待人,孩子的热心就会慢慢冷却。我的母亲在我结婚时叮嘱说,“结婚成家,要正常在家开伙,这是传承,是家庭的生机,也是教子教孙的典范。”多年来,我的孩子跟我们一起做家事,共同分享生活的经验,也培养了自动自发的责任感和热心工作的态度。
在我的辅导经验中,养尊处优的孩子总是缺少承担和坚忍的气度;缺乏多方面生活经验的孩子,经常表现著逃避和消极的行为。古时禅门非常重视日常事务的磨练,而且要训练到无论什么事都能称心顺手去做,没有半点怨言,不留丝豪怠惰,这样才使一个充分觉醒,孕育出刚强而温和的个性和智慧。所以唐朝的庞居士说:
“神通并妙用。
运水与搬柴。”
这是说,运水搬柴之类的家务差事,有助于个人心智的成长,它是一切神通和妙用的根源。我相信,如果你能以身作则,从小引导孩子做家务事,心然产生无限妙用。
孩子的主动精神是心智成长,不断求新上进的力量,这是大家所知晓的。所以父母总是耳提面命,要子女自发自动。殊不知自动自发的态度,并不是用语言训诫所能养成。这也是要从家庭气氛中去陶冶薰习;父母每天好学不倦,言谈之间表现主动求真、求知,孩子们自然主动好学,求真求实。
孩子的好奇和好不是天生的,如果你不去压抑他们探究的天性;自然流露著主动求知的态度。不幸的是:许多父母用成败的眼光批评子女,以成绩的高下来责备督促,而不是主动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结果孩子们学习的挫折扩大,困难没有解决,对学习也就有压倦起来。
如果你关心孩子们学习的素材,对它也有兴趣,孩子们会觉得学习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共同分享学习的经验,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
此外,同情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来源。我认为有同情心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别人、尊敬别人、关心别人。同情是指对别人心情和思想的感受能力。同情心好的人,比较能够宽容别人,给别人自新的机会。同时,也能跟别人分享生活的悲苦和喜乐。佛家把同情释解释为慈悲,它的本质为:
·慈是给予别人喜乐的能力,它的本质是服务。
·慈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它的本质是救拔。
孩子们若能学习这种能力,他的人生是健康的,待人是和睦的,处事是有眼光、有步骤的。
教导这种同情的能力,当然不能以“你要有同情心”一句话来传递。同情是一种无相的能力,当然要从无相的教法中去启发孕育。当你有助人的行动时,孩子的眼睛已经亮出了仁心之光;当你为社会诚心付出关怀与服务时,他们的心地,已播下浑厚高贵的性德。
有同情心的孩子必然成为明白事理、有所成就的人,当然也会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家庭成员。但这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