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

  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

  教育的极至是要一个人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在多变的世局中,保持禅定与智慧,去因应一切,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就像在水中优游的划水逐浪。

  从禅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本质无非在于启发学生自我醒觉。人一旦能自我醒觉,就能自爱,自动自发;能展现他的人生,喜欢自己,肯定自己。人的醒觉能力一经引发,就能看清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能不断从旧经验中前瞻新知,用清新的眼光去看周遭的事物。令自己日新又新,心智不断的增长,走出自己的路。这就是人类心智成长的希望,也是教育的希望。

  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这样才会有脚踏实地的人生。禅家深信,每个人的根性因缘都不相同,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生活,就无异否定自已,而导致生活的溃败及精神上的困扰与烦恼。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许多精神症状是由于自我适应上的矛盾,其共同特征是“我要,但我不能”的心结,由谘商辅导经验中,我惊讶为什么会有偌多的人,被这个矛盾的心结所困。他们的内心不停的对话著:“我要拚给你们看看!我要证明给你们看我不差!”随后,他看看自己,则对自己回话说:“我没有那些条件,我实际上办不到!”就在这“要”与“办不到”之间,产生失望的情绪,没有价值的感觉和莫名的不安、自卑和压力。最后,他开始逃辟和防卫,终致产生精神症状和困扰,他的自我功能也就渐渐受损,人生随而面临残废。

  禅的教导是要每一个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展现其人生,不要暗示学生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这才能真正披露其能力。其实,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各种不同能力的结合。因此,教育的理则应该是各自展现所能,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老师和父母实在不宜对学业居绩不如人的孩子批评或失望,或过分的指责。相反的,要协助他们去了解自己,帮助他展现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路来。

  自我醒觉与实现不是用解说或认知教得来的。由于它是一种实践的智慧,而不是一种知性的思考,所以在教导上必须特别重视生活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学习。因此,禅家特别强调“看脚下”的实践力行功夫。

  今天我们的社会显得紊乱脱序,许多人以为其主因在于缺乏道德观念。我认为那是不正确的。我们的教育,从国民小学的生活与伦理,到国中、高中的道德与公民教学,观念的灌输不可谓不多。我认为,我们的国民不是缺乏道德观念,而是缺乏生活上的实践智慧:一种行为的智慧和能力。

  就整个人生的展现而言,徒有知性的观念和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教育必须重视生活的磨练,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友爱和负责,学习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问题,就禅的观念来看,“它不属于知,也不属于知”,坠入知性的分辨就会疏离,一味的作白日梦,或者眼高手低,愤世嫉俗;若坠入不知,则变得愚迷懵懂。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培养自己实践的智慧,要活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之中。

  从禅的观点来看,人生教育是无相的。也就是说,生活的实践智慧,并不是用文字课本所能完全教导的。它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历练,去陶冶,去判断;从而培养其智慧、态度和情操。

  人只有觉察到自己的根性因缘,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其潜能,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人生的路是由自己走出来的,不是老师或父母指定的,更不是命运安排的。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造人生,而是不替他安排人生。每一个孩子,若能依照自己的现实条件,好好去发挥,就能过活泼有朝气的人生。

  以下从禅的观点,阐释教育的旨趣。分别就自我醒觉、无形的教诲、教导的态度和帮助学生走出自己的路四方而加以讨论如次:

  一、自我醒觉与肯定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块宝。教育的目的,无非是教导他认识自己,开展他的人生,实现他的生命光辉。每一个人生来都具有实现生命的潜能;那是唯一的,独特的,值得父母去珍惜,值得教师去疼爱,值得自己去肯定和自豪的。每个人天生与别人不同,能力各有所偏,兴趣殊异,遭遇的环境不同,根性的与气质迥异。如果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要让自己活得跟别人一样,无非否定自己;如果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期待他的成就跟别人一样,相对的也会否定孩子的自我实现。

  禅家认为每一个人既然不同,就应该教他自我肯定,依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因缘去过实现的生活,这实现的生活就是见性;倘非如此,就会自我迷失。所以说:

  “万象之中独露身,

  惟人自肯乃方亲。

  昔年谬向途中觅,

  今日看来火里冰。”

  每一个都应该肯定自己,接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这才活得亲切、喜悦、幸福。如果一味在人群中追求虚名,沽名钓誉,无非是一场造作和虚幻,到头来就像火里的冰一样,是空而不实的。

  今天的教育,由于过度强调智育,以升学为教育的唯一指标。结果,疏忽了个人能力的开展,生活智慧的启发,以及对生命的敬重与肯定。它导致文生态的扭曲,个人精神生活的空虚,道德责任的虚弱与贫乏。我们一再的强调五育均衡的教育,但是每一本书,每一堂课,都仅及于知性的认识和分数的计较。智育好的学生,埋没在书堆、分数和彼此竞争之中,思想刻板,情感冷漠,生活经验匮之。智育成绩平庸者,教师和家长便抱著失望的心情,却又忽略对他们的启发,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得到的是失败与茫然的经验。

  今天教育上所产生的弊病,诚然源自教育观念的错误。社会大众把教育视为读书,把读书和考试当做取得学历和谋取职位的工具。结果教育的内涵狭隘化了,教育只是读书,而不是心智的开展;只偏重升学,而疏忽了精神生活的引导。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葛德兰(Howard Gardner)是研究人类心智发展的专家,他说:我们的社会有三种偏见,以致在教育上很难开心智潜能的启发,那就是测验主义、西方主义、甲等主义。测验主义过分强调智商的重要和知性的考试;西方主义则将注意完全集中于衡量与比较上,不理会东方微妙的观念——直觉的、非逻辑的智慧。甲等主义则太重视成绩单,对切实的智慧则不够重视。由于以上的偏见,我们对于学业成绩平庸的孩子,往往忽略了才华和潜能,以致被抑制下来。

  葛德兰所说的三种偏见,若证之我国教育现况,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不但忘掉了东方那种众生平等和人人都可以见性成佛的直观观念,尤深陷于西方的量化和物化的价值理念里,把孩子放在智育成绩的赛场上,而严重疏忽人性潜能的开展和启发。

  现在你也许要问我,什么是人性潜能的开展。这个观念要从佛经中的一段话说起。在《长阿含经》中记载著一则故事,说佛陀诞生时,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这段故事象征著佛教智慧的根源。它以佛一出生就做如此宣誓,来表示所有的教义都建立在这个基本的观念上,这个唯我独尊指的是接纳自己,实现自己。人必须透过“空”的修行功夫,把一切虚幻舍去,扬弃一切贪婪、嗔心、愚痴和执著,才能看到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实现真正的自己,这就是生活的最高智慧。

  每一个都要有潜能,要依照自己的潜能去生活,而是不摹仿别人过生活,这就是生活之实现。空却一切虚妄和造作,好好过实现的生活便是禅家所说的“真空妙有”。

  每个人的能力彼此不同,甲老是写错字,国语考不及格,但在运动场上却很出色。乙的数学成绩差劲,只考个位数,却是一位很手巧的装潢木匠。丙看起来一无专长,成绩也无可恭维,但是却却很能自知知人,是一位很也的推销员。教育所要强调的是引发个人,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接受并珍惜自己,亦就是启迪自信和豪气,它使人活得有尊严,有成就,有幸福。

  葛德兰把智能分成七个基本型态,绝大部分的人都具有其中一项或多项的能力。如果在教育上能加以启发、鼓励、让它开展实现,就会有具体的成就。这七种智能型态是:

  ·语文型的人,对于语言文字的音韵、节奏、意义表现得特别敏锐。

  ·音乐型的人,他们对音乐特别有兴趣,喜欢各种声音、乐器和歌唱。

  ·逻辑数学型的人,对于分类和有图案的东西著迷,他们善于计算、推理、下棋和有条理的想像。

  ·空间关系型的人,他们喜欢机器,善于构想结构性的蓝图,对方位、标记、形状能把握得很精确。

  ·身体动觉型的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姿态极为敏锐,他们喜欢的是舞蹈、运动、特技、表演、书法、美术、工艺等。

  ·自知型的人,善于反省和了解自己的情感,他晓得自治,计画自己的未来,发挥自己的能力。

  ·知人型的人,善于了解别人,注意别人的变化,这种能力是多元化开放社会所最需要的。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各类尝试的机会,发现个人的天赋和特质,予以诱导和启发,使其能力得以开展。从而喜欢自己,建立自信,从事与自己能力有关的工作。其实,每一个人具有以上七类能力,只是各有所偏,各有所长,才显出不同的型态。即使在相同的型态里,亦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教育的职责就是要发现并鼓励孩子去开展自己的才学。人唯有配合自己的专长,投注于工作,应用于生活,才会有满足感。事实上,工作的喜悦和生活上的满足,并非决定待遇,而是决定于是否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自我肯定,把工作做好,让自己有著实现的感觉,而这种实现将使他在工作上获得极大的成功。

  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每一个人教成一样,而是在共同的规范与必备的知识之外,加强个人才能的启发,使每个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因缘,实现和成就自己的人生,这在佛学上称做“成所作智”。每一个人都依自己的根…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