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

  覺·教導的智慧

  鄭石岩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

  教育的極至是要一個人能真正實現自己的潛能,在多變的世局中,保持禅定與智慧,去因應一切,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就像在水中優遊的劃水逐浪。

  從禅學的觀點來看,教育的本質無非在于啓發學生自我醒覺。人一旦能自我醒覺,就能自愛,自動自發;能展現他的人生,喜歡自己,肯定自己。人的醒覺能力一經引發,就能看清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能不斷從舊經驗中前瞻新知,用清新的眼光去看周遭的事物。令自己日新又新,心智不斷的增長,走出自己的路。這就是人類心智成長的希望,也是教育的希望。

  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導學生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這樣才會有腳踏實地的人生。禅家深信,每個人的根性因緣都不相同,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本來面目”去生活,就無異否定自已,而導致生活的潰敗及精神上的困擾與煩惱。

  心理學的研究指出,許多精神症狀是由于自我適應上的矛盾,其共同特征是“我要,但我不能”的心結,由谘商輔導經驗中,我驚訝爲什麼會有偌多的人,被這個矛盾的心結所困。他們的內心不停的對話著:“我要拚給你們看看!我要證明給你們看我不差!”隨後,他看看自己,則對自己回話說:“我沒有那些條件,我實際上辦不到!”就在這“要”與“辦不到”之間,産生失望的情緒,沒有價值的感覺和莫名的不安、自卑和壓力。最後,他開始逃辟和防衛,終致産生精神症狀和困擾,他的自我功能也就漸漸受損,人生隨而面臨殘廢。

  禅的教導是要每一個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展現其人生,不要暗示學生拿自己跟別人比較。這才能真正披露其能力。其實,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各種不同能力的結合。因此,教育的理則應該是各自展現所能,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老師和父母實在不宜對學業居績不如人的孩子批評或失望,或過分的指責。相反的,要協助他們去了解自己,幫助他展現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路來。

  自我醒覺與實現不是用解說或認知教得來的。由于它是一種實踐的智慧,而不是一種知性的思考,所以在教導上必須特別重視生活的體驗;在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學習。因此,禅家特別強調“看腳下”的實踐力行功夫。

  今天我們的社會顯得紊亂脫序,許多人以爲其主因在于缺乏道德觀念。我認爲那是不正確的。我們的教育,從國民小學的生活與倫理,到國中、高中的道德與公民教學,觀念的灌輸不可謂不多。我認爲,我們的國民不是缺乏道德觀念,而是缺乏生活上的實踐智慧:一種行爲的智慧和能力。

  就整個人生的展現而言,徒有知性的觀念和知識是不夠的。因此,教育必須重視生活的磨練,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友愛和負責,學習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人生的問題,就禅的觀念來看,“它不屬于知,也不屬于知”,墜入知性的分辨就會疏離,一味的作白日夢,或者眼高手低,憤世嫉俗;若墜入不知,則變得愚迷懵懂。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培養自己實踐的智慧,要活在自己真實的生活之中。

  從禅的觀點來看,人生教育是無相的。也就是說,生活的實踐智慧,並不是用文字課本所能完全教導的。它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去曆練,去陶冶,去判斷;從而培養其智慧、態度和情操。

  人只有覺察到自己的根性因緣,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其潛能,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路。人生的路是由自己走出來的,不是老師或父母指定的,更不是命運安排的。因此,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創造人生,而是不替他安排人生。每一個孩子,若能依照自己的現實條件,好好去發揮,就能過活潑有朝氣的人生。

  以下從禅的觀點,闡釋教育的旨趣。分別就自我醒覺、無形的教誨、教導的態度和幫助學生走出自己的路四方而加以討論如次:

  一、自我醒覺與肯定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塊寶。教育的目的,無非是教導他認識自己,開展他的人生,實現他的生命光輝。每一個人生來都具有實現生命的潛能;那是唯一的,獨特的,值得父母去珍惜,值得教師去疼愛,值得自己去肯定和自豪的。每個人天生與別人不同,能力各有所偏,興趣殊異,遭遇的環境不同,根性的與氣質迥異。如果拿自己跟別人比較,要讓自己活得跟別人一樣,無非否定自己;如果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期待他的成就跟別人一樣,相對的也會否定孩子的自我實現。

  禅家認爲每一個人既然不同,就應該教他自我肯定,依照自己的能力、興趣、因緣去過實現的生活,這實現的生活就是見性;倘非如此,就會自我迷失。所以說:

  “萬象之中獨露身,

  惟人自肯乃方親。

  昔年謬向途中覓,

  今日看來火裏冰。”

  每一個都應該肯定自己,接納並實現自己的人生,這才活得親切、喜悅、幸福。如果一味在人群中追求虛名,沽名釣譽,無非是一場造作和虛幻,到頭來就像火裏的冰一樣,是空而不實的。

  今天的教育,由于過度強調智育,以升學爲教育的唯一指標。結果,疏忽了個人能力的開展,生活智慧的啓發,以及對生命的敬重與肯定。它導致文生態的扭曲,個人精神生活的空虛,道德責任的虛弱與貧乏。我們一再的強調五育均衡的教育,但是每一本書,每一堂課,都僅及于知性的認識和分數的計較。智育好的學生,埋沒在書堆、分數和彼此競爭之中,思想刻板,情感冷漠,生活經驗匮之。智育成績平庸者,教師和家長便抱著失望的心情,卻又忽略對他們的啓發,他們在學校生活中所得到的是失敗與茫然的經驗。

  今天教育上所産生的弊病,誠然源自教育觀念的錯誤。社會大衆把教育視爲讀書,把讀書和考試當做取得學曆和謀取職位的工具。結果教育的內涵狹隘化了,教育只是讀書,而不是心智的開展;只偏重升學,而疏忽了精神生活的引導。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葛德蘭(Howard Gardner)是研究人類心智發展的專家,他說:我們的社會有叁種偏見,以致在教育上很難開心智潛能的啓發,那就是測驗主義、西方主義、甲等主義。測驗主義過分強調智商的重要和知性的考試;西方主義則將注意完全集中于衡量與比較上,不理會東方微妙的觀念——直覺的、非邏輯的智慧。甲等主義則太重視成績單,對切實的智慧則不夠重視。由于以上的偏見,我們對于學業成績平庸的孩子,往往忽略了才華和潛能,以致被抑製下來。

  葛德蘭所說的叁種偏見,若證之我國教育現況,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不但忘掉了東方那種衆生平等和人人都可以見性成佛的直觀觀念,尤深陷于西方的量化和物化的價值理念裏,把孩子放在智育成績的賽場上,而嚴重疏忽人性潛能的開展和啓發。

  現在你也許要問我,什麼是人性潛能的開展。這個觀念要從佛經中的一段話說起。在《長阿含經》中記載著一則故事,說佛陀誕生時,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這段故事象征著佛教智慧的根源。它以佛一出生就做如此宣誓,來表示所有的教義都建立在這個基本的觀念上,這個唯我獨尊指的是接納自己,實現自己。人必須透過“空”的修行功夫,把一切虛幻舍去,揚棄一切貪婪、嗔心、愚癡和執著,才能看到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實現真正的自己,這就是生活的最高智慧。

  每一個都要有潛能,要依照自己的潛能去生活,而是不摹仿別人過生活,這就是生活之實現。空卻一切虛妄和造作,好好過實現的生活便是禅家所說的“真空妙有”。

  每個人的能力彼此不同,甲老是寫錯字,國語考不及格,但在運動場上卻很出色。乙的數學成績差勁,只考個位數,卻是一位很手巧的裝潢木匠。丙看起來一無專長,成績也無可恭維,但是卻卻很能自知知人,是一位很也的推銷員。教育所要強調的是引發個人,去實現自己的潛能,接受並珍惜自己,亦就是啓迪自信和豪氣,它使人活得有尊嚴,有成就,有幸福。

  葛德蘭把智能分成七個基本型態,絕大部分的人都具有其中一項或多項的能力。如果在教育上能加以啓發、鼓勵、讓它開展實現,就會有具體的成就。這七種智能型態是:

  ·語文型的人,對于語言文字的音韻、節奏、意義表現得特別敏銳。

  ·音樂型的人,他們對音樂特別有興趣,喜歡各種聲音、樂器和歌唱。

  ·邏輯數學型的人,對于分類和有圖案的東西著迷,他們善于計算、推理、下棋和有條理的想像。

  ·空間關系型的人,他們喜歡機器,善于構想結構性的藍圖,對方位、標記、形狀能把握得很精確。

  ·身體動覺型的人,對自己身體的動作、姿態極爲敏銳,他們喜歡的是舞蹈、運動、特技、表演、書法、美術、工藝等。

  ·自知型的人,善于反省和了解自己的情感,他曉得自治,計畫自己的未來,發揮自己的能力。

  ·知人型的人,善于了解別人,注意別人的變化,這種能力是多元化開放社會所最需要的。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各類嘗試的機會,發現個人的天賦和特質,予以誘導和啓發,使其能力得以開展。從而喜歡自己,建立自信,從事與自己能力有關的工作。其實,每一個人具有以上七類能力,只是各有所偏,各有所長,才顯出不同的型態。即使在相同的型態裏,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教育的職責就是要發現並鼓勵孩子去開展自己的才學。人唯有配合自己的專長,投注于工作,應用于生活,才會有滿足感。事實上,工作的喜悅和生活上的滿足,並非決定待遇,而是決定于是否能夠在生活與工作中自我肯定,把工作做好,讓自己有著實現的感覺,而這種實現將使他在工作上獲得極大的成功。

  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每一個人教成一樣,而是在共同的規範與必備的知識之外,加強個人才能的啓發,使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因緣,實現和成就自己的人生,這在佛學上稱做“成所作智”。每一個人都依自己的根…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