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因緣成就,都能過實現的生活,就叫做“平等性智”。
父母親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從小就教他跟別人的比較和競爭,結果孩子的教育變成了競爭的手段,而真正重要的事——發展他的潛能——則被忽略。出人頭地的觀念,很容易否定孩子的潛能,而導致他的潰敗。
我在《禅·生命的微笑》一書中,曾引述一則寓言說,“有一天,一群動物聚集在一起開會,討論學校的課程。免子說賽跑重要,一定要列入課程。鳥兒說飛翔重要,一定要列入課程。老鼠說挖地洞重要,也一定要列入課程。最後,他們把各種重要的技能都列入課程,強製他們的孩子學習。結果鳥兒的飛翔本來應該考甲等,後來,爲了學習用翅膀挖地洞,把羽毛弄壞了。他既沒有學會挖地洞,連飛翔也考個丙等。免子爲了學飛翔,從樹上跌落而骨折,他不但飛不成,連牠專長的賽跑也出了問題。教育的結果,沒有一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潛能發展成長,反而都受到創傷而垂頭喪氣。”
今天的教育是不是跟這則寓言有些相像呢?我們是不是把各種不同才能的孩子,放置在同樣的升學和製造文憑的生産線上,以致否定了孩子發展潛能的機會呢?我想,答案是不言可喻的。因此,現在正是改變教育觀念的時候,我們所要重視的就是啓發潛能,肯定每一個孩子的天賦,予以鼓勵和誘導。
禅的宗旨就是見性成佛。見性就是實現自己的本真,成佛就是個人的充分醒覺。因此,成佛並非有一個身外的佛可以成就,而是要從自己的潛能與實現中,去成就圓滿的人生。南唐的慧超和尚問法眼文益禅師說:“如何是佛?”法眼的答覆是:
“汝是慧超。”
法眼文益指出,只有慧超能依照自己去實現,去修證,去服務一切衆生,去實踐大乘菩薩行,那就是佛道。這個觀念不正是現代所急需的借鏡的嗎?
請注意!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一個人自我實現,而不是透過欲望和野心去塑造一個不幸的怪人。
二、無形的教誨
父母親都關心自己子女的幸福;爲了子女有好的前途,殷殷督導他們用功讀書;期待兒女將來有好出路,爲他們選擇好學校,勉勵升學,叮咛報考熱門科系。于是,升學競爭激烈,教學所重視的是升學,學生所關心的是考試、未來的出路和功利。教育普遍被看成滿足欲望和野心的工具。于是教學的啓發性本持流失了。我們幾乎很少教導生活的智慧,適應的能力,深邃的思想以及實現幸福悅樂人生的活力。
我們重視的是看到的東西,拘泥于刻板的教育內容,所學的偏重于知性的思考和科技文明下的生活技能。乍看之下,我們似乎做了中肯的抉擇,爲著下一代的教育做了有利的考慮。事實上,我們忽略了許多重要的教育課題。而這些課題是沒有標准化教材,沒有固定答案,不是用語言文字能直接教授或測出成績的能力。它是一個人的精神生活的適應,是深藏在心中的智慧和倫理能力。它沒有公式可以依循,無法用知性的教材來達到完全的啓發,所以我透過禅家的用語,把這種生活智慧的教導稱爲無相的教導。
禅家是很重視生活智慧的陶冶和啓發的。因爲它能使一個人獨立思考,自動的學習,有著清明開朗的態度,從而使人活得更有創意,不被色相所欺,不執著于偏狹的觀念和見識。禅家認爲,培養生活智慧必須從心靈的陶冶開始。宋朝無門和尚說:
“佛語心爲宗,
無門爲法門。”
意思是說,佛的一切教誡以心性的啓發和覺悟爲契要,在教導上沒有固定的方法或標准化的法則可以遵循。也就是說,生活智慧的啓發,不是透過定義的解說或行爲的訓練和死讀書所能完全辦得到的。因此,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日常生活,隨時加以啓發和教導,經一事長一智,所以他說:
“大道無門,
千差有路。”
人唯有不斷的接受各種生活的磨練,才能使待人處世的智慧圓熟增長。于是,他搜集了四十八則活活潑潑的禅門公案,做爲平常教導學生的素材,而不是以解釋和定義來進行生活智慧的教導。他的教法是許多個案,每一個案的內涵是活水般的經驗,要弟子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反省、自照自鑒,而訓練自己的生活智慧。他把這本書叫做《無門關》。而這幾個字也正確的表現出他的獨特教學方法——無相的教導。
對于現代人而言,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籽提升生活智慧,都要注重無相的教導:要在生活中陶冶,要從許多好的故事、小說、文學和生活體驗中陶冶心性,啓發智慧;千萬不能讓自己的子女,一味讀死書:只知道學校生活,不知道親朋之誼;只學課本,不學待人接物;只想接受照顧,而不懂關心別人;只考慮自己,而不尊重別人。這樣會使一個人的社會智慧變得愚昧,生活適應發生困難,人際關系就得僵死,思想和情感的感受性發生問題。這樣一個人是很難有健康的心智和成功的人生。
在這開放的社會裏,我們看到許多生活適應不良的成人,他們的婚姻生活有了難題,工作上經不起壓力,情緒不穩定,心理有了疾病。這些人沒有學曆之分,而共同點是生活智慧的貧乏。學校裏也發現許多逃學逃家的孩子,他們投身于不良同侪之中,染上種種惡習,用藥物來麻醉自己,這些青少年也是因缺乏生活智慧的啓發所致。
缺乏生活智慧,就會經不起誘惑而誤入歧途。因此,我們要重視無形的教導,在潛移默化之中,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有著深邃的人生智慧。我認爲,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幾種無形的能力的養成,孩子也就不怕世途險惡了。
·信心與安全感
·熱忱與負責
·主動學習
·同情之心
·心懷希望
信心是一個人能肯定自己,不怕失敗,勇于面對挑戰的心理力量。有了自信,才不怕嘗試,才能應付將來的危機。信心是培養出來的,是一種實力,而不是口頭傳述的語言觀念。你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侍人處世,看出他的優點,給他鼓勵;安排參加各類活動,指導他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機會。當孩子累積相當的成功經驗之後,就會建立起自信心來。許多老師和父母,求好心切,一時給孩子訂的標准太高,又經常對孩子的表現加以批評和挑剔,孩子反而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安全感,這樣很難培養信心。禅宗第叁代師僧璨說:
“狐疑盡淨。
正信調直。”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懷疑時,自信心就自然的展現出來。請注意,信心不是自負自傲,而心心平氣和的肯定自己。因此,對孩子成功時的贊美必須對事不對人,中肯而不誇張。時時刻刻發覺孩子的優點,予以肯定是培養信心的起點,給他接受挑戰的機會,幫助他獲得成功的經驗,時孕育信心的有效途徑。
熱忱就是佛家所謂的精進,也是一般所謂的熱心。沒有熱心就不能承擔重任。缺乏熱心不但不能貫徹自己的計畫,在人際關系上也會顯得孤立,時下遊手好閑的人、眼高手低的人、做事虎頭蛇尾的人隨處可見,那是曆爲缺乏熱忱和責任感所致。
孩子天生是熱心有責任感的,只要大人做家事時肯讓他參與,孩子自然流露熱心。如果父母自己就慵慵懶懶,不做家事,不以熱忱待人,孩子的熱心就會慢慢冷卻。我的母親在我結婚時叮囑說,“結婚成家,要正常在家開夥,這是傳承,是家庭的生機,也是教子教孫的典範。”多年來,我的孩子跟我們一起做家事,共同分享生活的經驗,也培養了自動自發的責任感和熱心工作的態度。
在我的輔導經驗中,養尊處優的孩子總是缺少承擔和堅忍的氣度;缺乏多方面生活經驗的孩子,經常表現著逃避和消極的行爲。古時禅門非常重視日常事務的磨練,而且要訓練到無論什麼事都能稱心順手去做,沒有半點怨言,不留絲豪怠惰,這樣才使一個充分覺醒,孕育出剛強而溫和的個性和智慧。所以唐朝的龐居士說:
“神通並妙用。
運水與搬柴。”
這是說,運水搬柴之類的家務差事,有助于個人心智的成長,它是一切神通和妙用的根源。我相信,如果你能以身作則,從小引導孩子做家務事,心然産生無限妙用。
孩子的主動精神是心智成長,不斷求新上進的力量,這是大家所知曉的。所以父母總是耳提面命,要子女自發自動。殊不知自動自發的態度,並不是用語言訓誡所能養成。這也是要從家庭氣氛中去陶冶薰習;父母每天好學不倦,言談之間表現主動求真、求知,孩子們自然主動好學,求真求實。
孩子的好奇和好不是天生的,如果你不去壓抑他們探究的天性;自然流露著主動求知的態度。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用成敗的眼光批評子女,以成績的高下來責備督促,而不是主動和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的困難。結果孩子們學習的挫折擴大,困難沒有解決,對學習也就有壓倦起來。
如果你關心孩子們學習的素材,對它也有興趣,孩子們會覺得學習是很有意義的:因爲共同分享學習的經驗,對孩子産生激勵作用。
此外,同情心是一個人幸福的來源。我認爲有同情心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別人、尊敬別人、關心別人。同情是指對別人心情和思想的感受能力。同情心好的人,比較能夠寬容別人,給別人自新的機會。同時,也能跟別人分享生活的悲苦和喜樂。佛家把同情釋解釋爲慈悲,它的本質爲:
·慈是給予別人喜樂的能力,它的本質是服務。
·慈是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它的本質是救拔。
孩子們若能學習這種能力,他的人生是健康的,待人是和睦的,處事是有眼光、有步驟的。
教導這種同情的能力,當然不能以“你要有同情心”一句話來傳遞。同情是一種無相的能力,當然要從無相的教法中去啓發孕育。當你有助人的行動時,孩子的眼睛已經亮出了仁心之光;當你爲社會誠心付出關懷與服務時,他們的心地,已播下渾厚高貴的性德。
有同情心的孩子必然成爲明白事理、有所成就的人,當然也會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家庭成員。但這得有一個條件,那就是…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