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P3

  ..續本文上一頁父母必須先學習同情和助人,而後方能教子女學會比一高貴能力;當然老師必須具備慈悲的襟懷,才能點燃孩子的人性光明面。禅家說:

  “給後人作標榜。”

  別忘了自己要教子教孫,千萬不可放逸。身教是無相的,它在無形中教好子女和學生,也在無形中教壞他們。

  最後,你要讓你的孩子或學生心懷希望,讓他們從自信中確立希望。要讓孩子們從日常生活中,從書報、雜志及新聞資料中,學習到黑暗過後一定是光明,問題總有方法可以解決,麻煩一定可以克服。他有信心、有希望、有毅力去尋找答案,克服挑戰。這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也是孩子們幸福與成長的保證。       

  希望就像是心中的太陽,它使孩子溫暖,給孩子勇氣和奮發的豪氣。但是,請切記!希望絕非野心的欲望,如果你教給孩子的是占有和欲利。那就會把孩子推入心靈上又饑又餓的地獄。禅者提醒我們:

  “光明遍照。”

  你必須心懷光明磊落的希望,時時表現著信心和悅樂,肯上進,肯努力,這樣才能培育他們充滿希望的心境。我常常對我的孩子說,“把挫敗時的泄氣丟到垃圾桶去!讓我們打起精神,尋找成功的經驗,繼續幹下去!”

  孩子失敗時不宜責罰,而要幫助他把困難和盲點找出來,加以改正;我稱它叫“捉臭蟲”。我跟我的孩子總是在樂觀之中去捉臭蟲,以希望的心情爲未來作憧情和努力。

  我認爲父母和老師都應以教導生活的智慧爲重。因爲它是教育的根,是文化的本,是一個人幸福的活水源頭。唐朝的馬祖大師說:

  “馬車不動了,是打馬還是打馬車?”

  答案是很鮮名,當然是打馬。但是,今天的教育爲什麼那般重視智育和升學的有相教育,而忽視根本的無相教導呢?我想,馬祖大師一定會說,你錯把馬車當馬了。

  

  叁、平常的教導

  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教導,父母或教師一定要在認真的教導中懷著一顆平常心。萬不可求好過切,愛之適以害之;更不可以疏于教導,任其嬉戲墮落。我在許多親職教育的演講中,經常告訴年輕的父母親,要用禅家的智慧教導子女。這個教導的妙谛就是:

  “平常心裏好認真。”

  對于兒童或青少年的教育,如果以平常心去協助其學習,促進其身心成長,培養其生活適應和道德責任,自然會流露著好氣氛,孩子也易于接受。父母或師長在指導孩子時,顯得有理性,當然易于培養孩子的信心、好學和自主性。這樣的教導方式,容易成功。親子或師生之間,不會造成沖動,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摩擦。這樣的教導是“四兩撥千斤”的教法。它的基本態度是平常心中的認真,是冷靜清醒下的熱愛。

  反之,如果不從平常心出發,一心想要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績,出人頭地。教導的目的是爲了把孩子培養成一位博士、律師、醫師、會計師等等。這樣的教育是執著的,有企圖、有野心的。教導的啓發本質被扭曲爲欲求。孩子一旦達不到預期目標,師長很容易惱怒地苛責或處罰他們。這時,學習即刻蒙上一層不愉快的氣氛。唐朝鳥窠禅師說:

  “識性不停,

  得非險乎?”

  對子女的教育,如果強製其接受自己爲他選擇的目標,則愛會變成子女乏味的束縛,責任和關注反而引起他的反抗。即使孩子全力以赴,去完成你交代的目標,也無異消足適履,抑製其潛能。講注意,完全聽話,去實現師長所訂的目標,即使實現了,也不是他的“自我實現”,孩子並沒有培養出自動學習的能力。

  大人愈是用強製性的方法教導子女,孩子好學的態度愈不容易帶動起來。你一定也留意到,在中學階段,大部分孩子,因爲在學業競爭上,沒有得到成功與肯定,而放棄了學習。那些所謂的功課好的孩子,因升學壓力的逼迫,一旦上了大學,則明顯的對求知顯露疲態。至于大學畢業,踏入社會之後,肯自動閱讀、繼續求知的人就鳳毛麟角了。我們的社會,求知的風氣不彰,企業界在研究與發展方面不肯投入,背後是由錯誤的教育導向所引起的。

  教導青少年及孩童當然要認真,要肯花心血,循循善誘,作多方面的啓發,提供各種學習經驗,爲他打下好的根基。但是,如果不是抱著平常心,就不可能維持你原先的認真的態度,源源不絕地提供啓發心智的素材。

  禅家把平常心當作生活的智慧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唐朝時候,兩位禅宗大師,對平常心作了以下簡短的對話。趙州問南泉:

  “如何是道?”

  南泉說;

  “平常心是道。”

  趙州又問:

  “還可趣向否?”

  南泉說:

  “擬向即乖(扭曲或錯誤)。”

  很明顯的,平常心不是一種造作或野心,更不是追求任何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和羨慕,而是心平氣和的看清事實,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需要,作適當的回應,從而發生鼓勵、引導、支持和啓發的效果。

  平常心的反面即非常心。在教導兒童或青少年時,最常見的錯誤態度有叁種。一種是功得利的求好心切型;一種是養而不教的放任型;另一種是愛而無心的委托型。這叁種教育態度,對兒童與青少年的教育,都是無益的。

  求好心切型的人,對孩子的教育抱著急功近利的態度,對子女的未來描繪著一張虛幻的藍圖,每天都在爲孩子未雨綢缪,預作准備。他們錯把孩子當成自己,又把孩子的現在當成未來,所有的教導似乎與孩子現在的身心與知識狀況不相切合。孩子受了許多苦,父母親自己也疲于奔命,而對于孩子的健康與心智發展,卻無多大好處。

  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告訴我說,他的孩子現在念國小五年經,最近在日記上寫著:“我真的很不幸,生活一點樂趣也沒有,每天除了學作功課之外,就是被送去補習。星期叁下午,同學們留在學校打球,我獨自去補習作文。星期六下午,大夥兒留在學校作壁報,媽媽卻來接我去學英語。星期天上午又要學鋼琴。我不能去玩,我很難過。”我相信,一只關在金籠子的鳥,是長不好的。

  安排和鼓勵孩子讀書和學習是對的,但是如果負擔過重,疏忽了活潑的體閑和快樂情趣,就脫離了教導的常道。它往往會造成孩子厭倦讀書或障蔽其心智成長上的缺憾。

  放任型的教導方式,與求好心切型正好相反,但同屬于非“平常心”的教導態度。他們對孩子顯得不關心,放縱而很少管教。這類的父母或師長,似乎自己就缺乏自製的能力。他們沒有能力愛孩子,也無心關懷孩子。放任型的父母所建立的家庭是散漫而沒有責任的,所以孩子很容易誤碼入歧途。特別是開放而價值觀念紛歧的社會,孩子最容易因父母之放任和疏忽,造成終身的遺憾。

  禅家把前面求好心切的態度稱爲“知”,把放任不管的態度稱爲“不知”,而教導既非“知”的人所能做得好,也非“不知”的人所能做得好,因爲他們都處于非“平常心”之中。所以,當趙州聽到南泉說“擬向即乖”時,又緊接著問,那麼什麼才是道呢?南泉說:

  “道不屬于知或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如果你以強求之心去教導孩子,好壞就會陷在虛幻之中,終歸于失敗。如果你什麼都不去做,教導也就落入“無記空”裏,等于放棄教導。究竟什麼是教導的正確之道呢?很簡單,那就是平常心。是以一顆清醒而又認真的心,去引導孩子,啓發孩子,甚至要嚴格訓練他們,這樣才是有效的教導。

  至于委托型的教導方式,是希望子女接受好的教育,自己卻不肯從事教導。他們忙于自己的事業和應酬,卻把教導的責任完全委請學校、補習班或家庭教師。乍看之下,他們似乎很重視教育,但是由于自己疏于配合和指導,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成果。

  十幾年前,我的兩個孩子還小,當時我曾打算再赴美國留學,修個博士學位。我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很慎重其事的告訴我:“你應該留一點機會給孩子去讀,萬不可以統統由你讀光了。如果你現在出國讀書,孩子由誰來教導?父親的角色和言教是很難替代的。記住!不要只想自己讀書,也要留一些給孩子讀;不要只想著自己賺錢,要留一些錢給孩子賺;不要一味想著自己的前途,要留個前途給孩子去開拓。”我覺得很有道理,所以打消出國的念頭。

  我曾經在教育心理學雜志上看一以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大學研究所學生所生的子女,有不少在智能發展上有了問題,學習上也有困難。經過一番追蹤研究,發現這些研究生功課太忙,爲了生活又必須打工,只好把孩子托別人帶,以致疏于教導,使他們子女的心智成長受到影響。

  許多年輕父母,忙著自己的事業,疏于和子女建立融洽的情感和溫暖,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學業成就。他們卻抱怨地說:“孩子要什麼我給什麼,我爲他請家教,送他進最好的學校,安排最優秀的老師,爲什麼會成績低落,不肯上進呢?”對的,也許你的孩子什麼都有,獨獨缺乏平常心的關懷和教導。

  平常心是教導的妙谛。它是一種清醒的智慧,認真踏實的態度和慈悲溫柔的心懷。它沒有野心,沒有貪婪,而是透過臨濟大師所謂的“老婆心切”,去觸動兒童和青少年心中的光明全性。

  父母和老師若能心懷平常心,就能教導出活潑、健康和肯上進的兒童或青少年。

  

  四、讓孩子走出自己的路

  禅門弟子各個都要接受禅師恺切的囑咐:“畢竟是你自己。”禅的重點就在于引導弟子看清自己,如如實實的去成長,去展現生活;笃笃當當的接納自己,去過成功的人生。因爲每一個都注定要依照自己的因緣去努力,去發展,去實現他的活力,而不是把自己變造成別人,照別人的意思去生活。

  人類最愚蠢的行爲是一味摹仿別人;最荒唐的教育是鼓勵孩子去跟別人比較。摹仿使人失去實現自己的惬意,否定自己的天賦;比較使自己的人生淪爲競爭的工具。因此,教育的任務是肯定每一個孩子,依其資質、性向、能力和志趣,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成功的機會。換句話說,教育是要使一個人成就他自己的本質,這…

《覺·教導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